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繚糾兮,勞心悄兮。
(月光皎潔,美人娉娉裊裊,我愁思難解,不由得憂心悄悄。)
少年不識愁滋味,緩緩行吟間,踱到了自己親手打造的一口井,明月皎皎,井水澈澈。佇足往井裡一望,天上黃澄澄的月,彷彿落進了水裡,不禁微微一怔。
一樣的月色,照著同樣一口井,一千八百年來,看朝代更迭,嘆歷史興亡,無盡的蒼桑。詩人居住過的小胡同,歷經歲月淘洗,成了浪漫遐想的「才子巷」。不起眼的一口井,搖身一變為大名鼎鼎的「王粲井」。慕名前來的遊人,總會讓孩童飲上幾口水,清澈透涼。希冀孩子也能同王粲一樣,天資聰穎,過目不忘。
王粲(公元177 – 217年),字仲宣,東漢末年文學家。出身名門望族,有過目不忘之才。
有一次,王粲與友人同行,見路邊有座古碑,就停下腳步朗讀了起來。讀畢,友人問他是否已記住?王粲信心滿滿,友人就讓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還有一次,王粲和一群人圍著觀看別人下棋。結果一個推擠,有人不小心弄亂了棋盤上的佈局。王粲不慌不忙地按著記憶,恢復了原來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以為他唬弄人。於是擺出另一個棋局,拿手帕蓋住後,讓他換個棋盤再擺一次。結果,依然一子不差。
過目不忘,博學強記,擅辭賦。拿起筆來,文章一揮而就,遇到提問,沒有答不上來的。
漢獻帝被董卓挾持西遷至長安時,少年王粲隨家人遷到長安。時,德高望重的蔡邕(ㄩㄥ ,yōng )在朝廷位高權重,經常車馬滿巷,賓客盈門。一次,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居然急得顧不得鞋子穿反了,就跑出去見客。王粲進來後,座上賓客無不驚訝。只見來者年紀既小,身材又矮,相貌寒磣。蔡邕卻說,
此乃王公之孫,才學非凡,吾自嘆不如。我收集的典章書籍,都應該由他來傳承。
「倒屣相迎」典故,由此而來。
蔡邕,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之父。蔡文姬,名琰(ㄧㄢˇ,yǎn),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後回家。後,天下動亂,蔡文姬為胡人所俘,淪落到匈奴左賢王手中,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育二子。曹操向來敬仰蔡邕,統一北方後花重金將蔡文姬贖回,並婚配給董祀。後來董祀犯罪論死,蔡琰顧不得天寒地凍,披著髮、光著腳地去向曹操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賓客,蔡文姬條理清晰、語甚酸楚哀痛,滿座賓客皆動容。
曹操:奈何降罪文書已發,無可挽回!
蔡琰:明公,您馬廄裡有的是千里馬,勇猛士卒不可勝數,難道還吝惜一匹快馬去拯救一條垂死之命嗎?
才女感動了曹操,救下了董祀。
相傳蔡文姬作有《胡笳十八拍》,敍述其在戰亂中被擄、胡地思鄉、忍痛別子歸漢的遭遇。
十七歲時,王粲被召為黃門侍郎。但因長安局勢混亂未赴任,轉而跑到荊州投靠劉表。二人本是同鄉,王粲冀望能在其門下一展長才。不意,劉表以貌取人,見王粲其貌不揚,生得矮小瘦弱,舉止又隨便,心生不喜。不過讓他提提筆、寫寫文章罷了,未加以重用。王粲報效無門,備感愁苦與哀傷。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淹留荊州的第十三個年頭之秋天,王粲久客思歸。一日,登上城樓,縱目四望,秋意蕭瑟、秋色慘澹。百感交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登樓賦》,寄懷鄉之情,嘆身世之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登樓眺望,本想一解心中愁。但見山水壯麗,花果遍野,黍稷盈疇,反而愁上加愁。「美哉斯土兮荊州,非待我親厚之家園」,怎能在此多逗留?「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詩人憑欄北望,家鄕與國都上心頭。那裡有他的親朋故舊,更有他施展才華的舞台。但是,「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山高水闊,阻隔了他回鄉的道路。
由思鄉而感時憂世,連年戰亂、百姓流離,何時能海宴河清,再現盛世?進而害怕時光流逝,苦負平生志。「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ㄒㄧㄝˋ,xiè)之莫食。」像葫蘆瓢白白掛著,不為人所用。像淘好的井閒棄著,沒人來打水。本欲登高銷愁,哪知更添惆悵,以至輾𨍭反側,悽愴難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王粲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劉表逝,次子劉琮繼任,曹操揮師南下。王粲主動勸降劉琮,荊州不戰而降,因此受到曹操的禮遇和重用。在荊州沉寂十五年後,終於得以馳騁才華,實現「冀王道之一平兮」的抱負。他博聞強記、長於應對,出則隨軍征戰,入則奏議撰文,是曹操身邊不可或缺的侍從。
曹操麾下不僅兵強馬壯,更且文士濟濟。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㻛、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與曹植並稱「曹王」。他們聚集在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周圍,遊園歡宴,出獵從征,詩文唱和,形成一代文學的彬彬盛況。歸曹這幾年,堪稱是王粲生命中最美好的歲月。
不過九年,建安十二年(公元217年)王粲染疾疫而逝,年四十,曹丕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王粲生前愛聽驢叫,為了表眷戀之情,曹丕提議弔唁者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於是乎,一片驢鳴響起,這就是有名的「驢鳴送葬」。
汝水湯湯,不捨晝夜。河南省汝南縣,毗鄰古城牆的一隅,有一條狹長的小胡同。斑駁的院牆,零碎的地磚,人稱「才子巷」。月華如水,古井依然。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王粲《七哀詩》三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