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洋離人們太遠 那就把海洋帶過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海波浪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是位於宜蘭,關注當代海洋文化樣貌的團體。探尋與海相關的種種可能性。夥伴成員有興趣的面向多元,從文史、設計、藝術、戲劇、生態、教育等面向都有不同投入與產出。透過不同的方式,讓我們與參與者在這過程中更認識海洋的豐富性,建立人與海之間的關係。
受宜蘭青聚點邀請,參與了雜學校所規劃的「普列斯製造 Local Seed」地方團隊共識營活動。
創造更多不同的在地典範
雜學校為延續推動2021年由國發會委託所規劃的「普列斯製造Placemaking – 教育X地方創生計畫」。期望將實驗點中的「南澳」的「草衙」的執行經驗進行分享擴散分享。在這計畫中,宜蘭南澳和高雄前鎮草衙作為實驗示範基地。
南澳是宜蘭靠山面海傳統想像中的偏鄉,而高雄草衙則是存在於都市中的弱勢偏鄉。計畫逐步嘗試發展不同模式的在地典範,未來能讓新教育思維與方法陸續在全台各地推動,除了讓在地學子從小對在地的環境、文化的認同,近一步讓地方創新的商業模式滾動自給自足。
為讓計畫經驗擴散,規劃了五場次每場歷時兩天的共識營活動。地點安排於桃園市龍潭區的野菱蔓生創生基地舉行,每場次依照區域別來進行設定,除了北、中、南、東四個地區之外,考量投入團隊的屬性,安排「不分區」場,讓長期投入教育創新、社會實踐的相關團隊,類型的專業團隊能參與。目標朝著使地方團隊成為「普列斯製造地方分校」。
我們參與了不分區場,從在宜蘭發展海洋文化內容,所建立的「龜山島學」發展經驗,和參與的團隊交流分享。同行的夥伴還有見域工作室、來宜蘭迺菜市場少年阿公、台灣話、樂創媒體、75lab、Tentenkid、5%Design、南郭國小資優班等。
透過教育帶來具社會翻轉力的改變
「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如是說。
雜學校將這次活動的共識主題放在教育上,主要是關注到自2019年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發展至今超過兩年,留意到台灣的鄉鎮、地方創生團隊,多將注意力放在推動產業上。但教育作為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應當受到更多的重視,強化地方團隊與工作者的支持與連結,增加地方教育的影響力,帶來具社會翻轉力的改變。
在共識營當中,從雜學校校長蘇仰志談「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小人小學扣扣老師與立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王馨敏,分享在地方的教育實作經驗、The One校長學校校長李惠銘在學園中長年帶領師生發展的「可支持創新投入的教育資源」模式,和林事務所林承毅「建構在地方創生系統」,到研究者吳雨致邀請地方團隊參與準備參與國際教育研討會「數據可視化方案」的研究計畫。除了重要的相關知識、經驗的彼此分享,也注重相互認識、意見交換以及理念目標校整等,透過相互交流來建構合作模式,讓未來可以以區域為中心進行相互之間的串連,有效凝聚更強大的能量。這個串連型態的構成,希望形成一個中介組織將在地青年團隊、社區生態與學校產生連結,針對108課綱跨域創新的需求,透過各種實際的轉譯與相互交流,用共好永續的教育創新經營模式達到地方創生、數位轉型和連結國際的目的。在日後,使各地分校遍地開花,讓教育成為創生最後一哩的信念與實踐,能透過與地方團隊協力建構出的支持系統網絡能展開、創造出實質影響力。
這參與經驗對「海波浪 seabelongings」來說,是互動中更了解所在地方主題的特殊性與價值,而也感受到這海島上許多更有趣多元的新世代教育樣貌,正在各地方開創蔓生。更自信的理解自己的身世與自在的選擇想成為的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海波浪 坐上車時,腦子還在想工作有什麼遺漏之處,煩惱著該如何規劃人生的下一步,儘管有些幸運、有些磕磕絆絆地以從事文化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身分在家鄉打滾,不時也會接觸到許多涵蓋了「地方創生」理念的活動;但坦白說,至今我仍不懂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懂的原因大概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文化事務與地方創生被混
文 / 飛雀餐桌行動 「飛雀」為取自英文Future的諧音,以此命名即是希望在餐桌上,討論一切農村的未來與可能性,是以延伸御鼎興柴燒醬業為起點,進而匯聚雲林在地產業品牌而組成的地方團隊,自2017年開始,迄今已舉辦超過150場全醬油蔬食料理、3場醬油美學攝影展、並且接待超過5,000名關係人口。 我
文 / 飛雀餐桌行動 「教育是創生最後一哩路」是甫入普列斯製造共識營第一個印入眼簾的標語,也是參與兩日共識營後最深切的感受。 概要的說,飛雀餐桌是以「飲食」為起點、進而推廣雲林風土的風格餐飲品牌,在過去累積的行動成果中,雖有涵蓋食農教育範疇,但相較多數參與共識營、且深耕教育領域的團隊而言,飛雀的教育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文 / 孩子的書屋 近百年來,全球化的發展極為迅速,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密切交流,更使「地球村」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寫照。然而,當社會享受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甜美時,其留下的病灶更如被填石堰塞的河道,隨時可能淹沒我們看似安穩的生活。這些年來,各式環境議題、區域戰爭、糧食危機、新冠疫情的發生,其影響範圍
文 / 南郭國小資優班 建築物是時代的見證者,見證了政權的更迭、城市的興亡,它們是城市的活歷史,使城市再生並與歷史文化共存。2017年9月開始「南郭郡守官舍群」其中7號8號兩棟雙拼式老建築,文化局以文化場域使用管理辦法進行委外營運,目前由南郭國小營運管理,是國內首次由國小師生守護文化資產的案例,也是
文 / 海波浪 坐上車時,腦子還在想工作有什麼遺漏之處,煩惱著該如何規劃人生的下一步,儘管有些幸運、有些磕磕絆絆地以從事文化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身分在家鄉打滾,不時也會接觸到許多涵蓋了「地方創生」理念的活動;但坦白說,至今我仍不懂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懂的原因大概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文化事務與地方創生被混
文 / 飛雀餐桌行動 「飛雀」為取自英文Future的諧音,以此命名即是希望在餐桌上,討論一切農村的未來與可能性,是以延伸御鼎興柴燒醬業為起點,進而匯聚雲林在地產業品牌而組成的地方團隊,自2017年開始,迄今已舉辦超過150場全醬油蔬食料理、3場醬油美學攝影展、並且接待超過5,000名關係人口。 我
文 / 飛雀餐桌行動 「教育是創生最後一哩路」是甫入普列斯製造共識營第一個印入眼簾的標語,也是參與兩日共識營後最深切的感受。 概要的說,飛雀餐桌是以「飲食」為起點、進而推廣雲林風土的風格餐飲品牌,在過去累積的行動成果中,雖有涵蓋食農教育範疇,但相較多數參與共識營、且深耕教育領域的團隊而言,飛雀的教育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文 / 孩子的書屋 近百年來,全球化的發展極為迅速,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密切交流,更使「地球村」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寫照。然而,當社會享受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甜美時,其留下的病灶更如被填石堰塞的河道,隨時可能淹沒我們看似安穩的生活。這些年來,各式環境議題、區域戰爭、糧食危機、新冠疫情的發生,其影響範圍
文 / 南郭國小資優班 建築物是時代的見證者,見證了政權的更迭、城市的興亡,它們是城市的活歷史,使城市再生並與歷史文化共存。2017年9月開始「南郭郡守官舍群」其中7號8號兩棟雙拼式老建築,文化局以文化場域使用管理辦法進行委外營運,目前由南郭國小營運管理,是國內首次由國小師生守護文化資產的案例,也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山裡走到海邊玩水,是我一個浪漫的想法。今年夏天,我們終於完成了! 2023年10月我跟南湖登山小學的幾位夥伴第一次走淡蘭古道中路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帶孩子一起走。這條路線很美,成年人要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那麼親子同行要如何拆解呢? 我的提案是:在「泰平共學村」過夜!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4🍀 從鱉溪望見內湖,今年城鄉生態創生擬參訪觀摩花蓮鱉溪流域學校,走入吉哈拉艾,品嚐鱉溪米里山滋味,親身體驗友善生態的梯田復興,看見「保護專區劃設」與「生態明智利用」的保育創生之道。此外,循路探訪臺灣有機運動史的代表基地「羅山有機村」、「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等,在一路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第二屆T planner地方創生班的首堂課於今年3月31日展開,邀請到地方創生組織「大小港邊熱帶漁林」營運長呂佩芸和大家分享她在地方創生的經驗與心得。呂佩芸分享在地方創生的心得,以及她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課程最後,大家進行了關於「城市與鄉村」的小組討論,討論年輕人應該選擇怎麼樣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2023年3月5日,我和社團夥伴們一同參加了台南古都半程馬拉松,原本在規畫行程時,就想說難得跟大家一起出門,一定要好好安排這趟3天2夜的行程。 再加上聽我們社團社長說過,她有位多年沒聯絡的大學同學,在畢業後完全脫離所學專業,響應當年政府提出的海洋管理政策,憑著一股衝勁,投身於航海教育事業這一塊新天地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翻開地圖,看到台南市的安平區在安平運河、安平路以北還算是陸連半島,但以南諾大的區域基本上就是一個靠橋樑聯絡週邊陸地的島嶼。 這島的外面隔著鯤鯓湖、安平港有一座真正的島嶼,就是當地觀夕陽聖地的漁光島,島嶼靠著漁光大橋連結上述的安平島區。 島嶼上有一所小學,不過她的位階只是分校,雖然是分校,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夏天,學校的野外活動變多了。基於安全起見,各班須要募集多位家長輔導員,連同座車的支援。這一次挑戰性更高了,目的地是位於北島中部;靠東岸的肥沃海灣Bay Of Plenty邊上,叫做陶朗加Tauranga City 的一個東部名城, 距離漢彌頓開車大約兩個小時。 活動本身就是泛舟,地點是陶朗加郊區的
Thumbnail
從山裡走到海邊玩水,是我一個浪漫的想法。今年夏天,我們終於完成了! 2023年10月我跟南湖登山小學的幾位夥伴第一次走淡蘭古道中路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帶孩子一起走。這條路線很美,成年人要用三天兩夜走完全段,那麼親子同行要如何拆解呢? 我的提案是:在「泰平共學村」過夜!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4🍀 從鱉溪望見內湖,今年城鄉生態創生擬參訪觀摩花蓮鱉溪流域學校,走入吉哈拉艾,品嚐鱉溪米里山滋味,親身體驗友善生態的梯田復興,看見「保護專區劃設」與「生態明智利用」的保育創生之道。此外,循路探訪臺灣有機運動史的代表基地「羅山有機村」、「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等,在一路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第二屆T planner地方創生班的首堂課於今年3月31日展開,邀請到地方創生組織「大小港邊熱帶漁林」營運長呂佩芸和大家分享她在地方創生的經驗與心得。呂佩芸分享在地方創生的心得,以及她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課程最後,大家進行了關於「城市與鄉村」的小組討論,討論年輕人應該選擇怎麼樣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2023年3月5日,我和社團夥伴們一同參加了台南古都半程馬拉松,原本在規畫行程時,就想說難得跟大家一起出門,一定要好好安排這趟3天2夜的行程。 再加上聽我們社團社長說過,她有位多年沒聯絡的大學同學,在畢業後完全脫離所學專業,響應當年政府提出的海洋管理政策,憑著一股衝勁,投身於航海教育事業這一塊新天地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翻開地圖,看到台南市的安平區在安平運河、安平路以北還算是陸連半島,但以南諾大的區域基本上就是一個靠橋樑聯絡週邊陸地的島嶼。 這島的外面隔著鯤鯓湖、安平港有一座真正的島嶼,就是當地觀夕陽聖地的漁光島,島嶼靠著漁光大橋連結上述的安平島區。 島嶼上有一所小學,不過她的位階只是分校,雖然是分校,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夏天,學校的野外活動變多了。基於安全起見,各班須要募集多位家長輔導員,連同座車的支援。這一次挑戰性更高了,目的地是位於北島中部;靠東岸的肥沃海灣Bay Of Plenty邊上,叫做陶朗加Tauranga City 的一個東部名城, 距離漢彌頓開車大約兩個小時。 活動本身就是泛舟,地點是陶朗加郊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