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開跑
為了解決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9月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提出刺激地方小經濟圈再生計畫,就是所謂「地方創生」。透過在地化與特色化,擴大對鄉鎮的補助,創造就業機會,推廣都市人口移居,幫助在地結合自身資源並利用優勢,發展最合適的特色產業,讓年輕人留下來甚至願意回鄉發展。
台灣政府當然也早就意識到,少子化與人口老化、以及城鄉資源過度不均的問題,2018年由時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主導,行政院兩度召開「地方創生會報」,並宣告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將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
普列斯製造的落地行動
而做為台灣創新教育的倡議者,雜學校和許多在地新創團隊都建立相當深厚的關係。所以,當國發會吹響地方創生運動的號角時,雜學校便挺身串聯起政府與在地青年的網絡,並在2021年推出屬於自己的在地創生計畫「普列斯製造」(Placemaking)。「普列斯製造」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主張「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透過地方製作這種實作精神,以城市設計的哲學概念,由下而上地探索靈感與創新。
延續2021年「普列斯製造」計畫的後續推動,同時也希望將「南澳」(傳統意義上的偏鄉)與「草衙」(都市中的弱勢偏鄉),這兩個實驗點的經驗分享,特別在2022年推出五場次,各為兩天一夜的Local Seed共識營,以區域(北、中、南、東、不分區)為單位,邀集具有潛力,也願意成為「普列斯製造」種籽成員的各地夥伴,一起來參與共識營,透過教育,翻轉地方。
為了宣講「普列斯製造」的理念,同時也能深入在地,實際推廣並募集共識營夥伴,雜學校更在桃園(北)、苗栗(中)、台南(南)、台東(東),各舉辦一場推廣講座,以及一場線上的不分區講座,後來因疫情的關係,北部專場則改為線上直播。每場講座除了由雜學校校長蘇仰志,親自闡述為何「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同時也邀請不同地域深耕多年的在地夥伴,一起來分享他們在做些什麼?如何做?以及應該怎麼做?
五場推廣講座 深入在地 串聯力量
第一場北區線上專場,由野菱蔓生計畫主持人張智宇、林事務所林承毅老師,以及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蔡濟民副執行長,共同打頭陣。做為龍潭地方創生的領頭羊,野菱蔓生特別跟大家分享了他們提供的服務,包括「創意構思共享空間」、「多功能藝文長廊」、「野菱小賣所」和「數位內容孵化場」,希望打造地方支持系統,建立培力及串連地方文化資源,去形塑一個更符合在地精神的地方品牌。
第二場移師到台南後壁,由在地主人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雅聖,與來自南投竹山的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分享他們在地創業的實踐心法。何培鈞認為:「台灣的鄉鎮只是缺少開發的機會,如果有人願意下去在地實踐與測試,就能做出個典範讓當地的孩子們學習。」而從工程師華麗轉身為擁有五百多位學生的老師,黃雅聖也認為要用更有創意的做法,去結合地方農業跟社區發展,絕對能為偏鄉帶來更豐沛的活力。
在苗栗苑裡舉辦的第三場,則以在地學習與體驗的分享,作為開場。長期關注在地方議題與文化焦點的「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搭配新創教育團隊「小人小學」創辦人,人稱扣扣老師的陳子倢,都共同點出兩個團隊最核心的精神,就是要透過在地學習,成為在地孩子的引路人。讓他們未來願意留下來,成為種籽,繼續帶領下一批的孩子。
第四場來到了山明水秀的台東,請來已經在台東耕耘23年,「孩子的書屋」現任董事長陳彥翰,以及台東池上萬安國小鄭漢文校長,一起討論「在地方學習、向地方學習,地方一起學習」的精神與概念。尤其在台東的原鄉教育,結合傳統並開創未來,如何以更開放的態度與精神,幫助孩子們開啟天賦潛能的學習機會,這是未來最重要的一環。
最後一場線上不分區,則邀請了「為台灣而教」(TFT, 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董事長,和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的丁琪安與蘇泯宸老師,為我們總結教育與地方創生的關係。劉安婷董事長特別強調,人才、場域與系統,是地方教育最重要的三項元素。丁琪安與蘇泯宸老師不僅都是TFT校友,丹路國小更是台灣少數的排灣族實驗小學,他們以全校的資源,努力地推動部落在文化上的創生。
劉安婷董事長最後提到,有一句話一直啟發著她與TFT團隊,這是萬安國小鄭漢文校長所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孩子有走出部落的能力,更要有走回部落的情懷。」部落就是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
教育,究竟是不是創生的最後一哩?這對雜學校與所有種籽團隊們來說,不是問號,而是發起行動的振臂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