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開門,從根本解決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開跑

為了解決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9月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提出刺激地方小經濟圈再生計畫,就是所謂「地方創生」。透過在地化與特色化,擴大對鄉鎮的補助,創造就業機會,推廣都市人口移居,幫助在地結合自身資源並利用優勢,發展最合適的特色產業,讓年輕人留下來甚至願意回鄉發展。

台灣政府當然也早就意識到,少子化與人口老化、以及城鄉資源過度不均的問題,2018年由時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主導,行政院兩度召開「地方創生會報」,並宣告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將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

普列斯製造的落地行動

而做為台灣創新教育的倡議者,雜學校和許多在地新創團隊都建立相當深厚的關係。所以,當國發會吹響地方創生運動的號角時,雜學校便挺身串聯起政府與在地青年的網絡,並在2021年推出屬於自己的在地創生計畫「普列斯製造」(Placemaking)。「普列斯製造」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主張「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透過地方製作這種實作精神,以城市設計的哲學概念,由下而上地探索靈感與創新。

raw-image

延續2021年「普列斯製造」計畫的後續推動,同時也希望將「南澳」(傳統意義上的偏鄉)與「草衙」(都市中的弱勢偏鄉),這兩個實驗點的經驗分享,特別在2022年推出五場次,各為兩天一夜的Local Seed共識營,以區域(北、中、南、東、不分區)為單位,邀集具有潛力,也願意成為「普列斯製造」種籽成員的各地夥伴,一起來參與共識營,透過教育,翻轉地方。

為了宣講「普列斯製造」的理念,同時也能深入在地,實際推廣並募集共識營夥伴,雜學校更在桃園(北)、苗栗(中)、台南(南)、台東(東),各舉辦一場推廣講座,以及一場線上的不分區講座,後來因疫情的關係,北部專場則改為線上直播。每場講座除了由雜學校校長蘇仰志,親自闡述為何「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同時也邀請不同地域深耕多年的在地夥伴,一起來分享他們在做些什麼?如何做?以及應該怎麼做?

五場推廣講座 深入在地 串聯力量

第一場北區線上專場,由野菱蔓生計畫主持人張智宇、林事務所林承毅老師,以及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蔡濟民副執行長,共同打頭陣。做為龍潭地方創生的領頭羊,野菱蔓生特別跟大家分享了他們提供的服務,包括「創意構思共享空間」、「多功能藝文長廊」、「野菱小賣所」和「數位內容孵化場」,希望打造地方支持系統,建立培力及串連地方文化資源,去形塑一個更符合在地精神的地方品牌。

raw-image

第二場移師到台南後壁,由在地主人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雅聖,與來自南投竹山的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分享他們在地創業的實踐心法。何培鈞認為:「台灣的鄉鎮只是缺少開發的機會,如果有人願意下去在地實踐與測試,就能做出個典範讓當地的孩子們學習。」而從工程師華麗轉身為擁有五百多位學生的老師,黃雅聖也認為要用更有創意的做法,去結合地方農業跟社區發展,絕對能為偏鄉帶來更豐沛的活力。

在苗栗苑裡舉辦的第三場,則以在地學習與體驗的分享,作為開場。長期關注在地方議題與文化焦點的「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搭配新創教育團隊「小人小學」創辦人,人稱扣扣老師的陳子倢,都共同點出兩個團隊最核心的精神,就是要透過在地學習,成為在地孩子的引路人。讓他們未來願意留下來,成為種籽,繼續帶領下一批的孩子。

raw-image

第四場來到了山明水秀的台東,請來已經在台東耕耘23年,「孩子的書屋」現任董事長陳彥翰,以及台東池上萬安國小鄭漢文校長,一起討論「在地方學習、向地方學習,地方一起學習」的精神與概念。尤其在台東的原鄉教育,結合傳統並開創未來,如何以更開放的態度與精神,幫助孩子們開啟天賦潛能的學習機會,這是未來最重要的一環。

最後一場線上不分區,則邀請了「為台灣而教」(TFT, 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董事長,和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的丁琪安與蘇泯宸老師,為我們總結教育與地方創生的關係。劉安婷董事長特別強調,人才、場域與系統,是地方教育最重要的三項元素。丁琪安與蘇泯宸老師不僅都是TFT校友,丹路國小更是台灣少數的排灣族實驗小學,他們以全校的資源,努力地推動部落在文化上的創生。

劉安婷董事長最後提到,有一句話一直啟發著她與TFT團隊,這是萬安國小鄭漢文校長所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孩子有走出部落的能力,更要有走回部落的情懷。」部落就是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

教育,究竟是不是創生的最後一哩?這對雜學校與所有種籽團隊們來說,不是問號,而是發起行動的振臂一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2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讓種籽遍地開花 「我們希望透過深度的交流,讓不同區域的人,能夠知道彼此在做些什麼。吸取別人經營上的經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在為期兩天一夜的共識營裡,開宗明義地就點出活動的意義與目的。 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並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擔
Thumbnail
2022/10/12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讓種籽遍地開花 「我們希望透過深度的交流,讓不同區域的人,能夠知道彼此在做些什麼。吸取別人經營上的經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在為期兩天一夜的共識營裡,開宗明義地就點出活動的意義與目的。 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並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擔
Thumbnail
2022/10/07
文 / 花好月圓 曾經,我們在如何談戀愛這個話題?一開始,就只有我們兩個女生討論談戀愛的故事。那一種甜甜的幸福感覺,讓我們兩個話題一直不斷衍生,我們原本都只是陌生人,因為這個話題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也因為我們的聊天內容,很自然順理成章地將它錄製成一集podcast,關於姻緣篇故事,慢慢地我們
Thumbnail
2022/10/07
文 / 花好月圓 曾經,我們在如何談戀愛這個話題?一開始,就只有我們兩個女生討論談戀愛的故事。那一種甜甜的幸福感覺,讓我們兩個話題一直不斷衍生,我們原本都只是陌生人,因為這個話題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也因為我們的聊天內容,很自然順理成章地將它錄製成一集podcast,關於姻緣篇故事,慢慢地我們
Thumbnail
2022/10/07
文 / 花好月圓 參與共識營之前,曾經在全國演講當中,地瓜校長振振有詞的模樣,一直是我們的偶像。一直關注雜學校的我們,剛好看到雜學校的活動,我們團隊撰寫企畫書報名,也很感謝雜學校提供我們團隊這個機會參與這次營隊共識營,透過活動跟四面八方的團隊交流,互動學習良多知識。 這次營隊共識營,雖然大都是社會人
Thumbnail
2022/10/07
文 / 花好月圓 參與共識營之前,曾經在全國演講當中,地瓜校長振振有詞的模樣,一直是我們的偶像。一直關注雜學校的我們,剛好看到雜學校的活動,我們團隊撰寫企畫書報名,也很感謝雜學校提供我們團隊這個機會參與這次營隊共識營,透過活動跟四面八方的團隊交流,互動學習良多知識。 這次營隊共識營,雖然大都是社會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開跑 為了解決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9月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提出刺激地方小經濟圈再生計畫,就是所謂「地方創生」。透過在地化與特色化,擴大對鄉鎮的補助,創造就業機會,推廣都市人口移居,幫助在地結合自身資源並利用優勢,發展最合適的特
Thumbnail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開跑 為了解決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9月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提出刺激地方小經濟圈再生計畫,就是所謂「地方創生」。透過在地化與特色化,擴大對鄉鎮的補助,創造就業機會,推廣都市人口移居,幫助在地結合自身資源並利用優勢,發展最合適的特
Thumbnail
文 / 百生枋寮藝術村 去年,甫接下枋寮藝術村,就逢雜學校地瓜校長偕團隊到屏東勘察校地順道來訪。席間曾是學學同事的Sara主任,驚呼返鄉才近一年,貌似村姑的我完全不復當年白嫩嬌貴的模樣,我當時正忙著藝術村景觀工作隊,每日頂著南台灣的豔陽與景觀建築師、工作隊學員跪伏在園區的土地上:上課、整地、掘土、造
Thumbnail
文 / 百生枋寮藝術村 去年,甫接下枋寮藝術村,就逢雜學校地瓜校長偕團隊到屏東勘察校地順道來訪。席間曾是學學同事的Sara主任,驚呼返鄉才近一年,貌似村姑的我完全不復當年白嫩嬌貴的模樣,我當時正忙著藝術村景觀工作隊,每日頂著南台灣的豔陽與景觀建築師、工作隊學員跪伏在園區的土地上:上課、整地、掘土、造
Thumbnail
文 / 南郭國小資優班 我們是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為了陪伴學生,守護家鄉的文化資產,以策展的形式,帶著對土地文化的期待,說自己的故事,並且積極的走出彰化,參與許多關於教育創新的聚會,一次又一次堅定的傳達「有認識才有尊重,學會尊重才懂得珍惜」的理念 。 2017年入選為雜學校「有感擇學」的參展團隊,緊
Thumbnail
文 / 南郭國小資優班 我們是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為了陪伴學生,守護家鄉的文化資產,以策展的形式,帶著對土地文化的期待,說自己的故事,並且積極的走出彰化,參與許多關於教育創新的聚會,一次又一次堅定的傳達「有認識才有尊重,學會尊重才懂得珍惜」的理念 。 2017年入選為雜學校「有感擇學」的參展團隊,緊
Thumbnail
文 /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 第一次參加雜學校辦理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雖然不確定針對我們正在推動的「讓菜市場成為都市人的農業學校」的教育行動,能否尋找到合作契機,但是,對於能夠與來自全台各地的教育創新團隊交流,感到無比的期待與興奮。 第一天下午能夠直接與雜學校校長面對面攀談,我們坐在地板上圍成圈,
Thumbnail
文 /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 第一次參加雜學校辦理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雖然不確定針對我們正在推動的「讓菜市場成為都市人的農業學校」的教育行動,能否尋找到合作契機,但是,對於能夠與來自全台各地的教育創新團隊交流,感到無比的期待與興奮。 第一天下午能夠直接與雜學校校長面對面攀談,我們坐在地板上圍成圈,
Thumbnail
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參加雜學校所舉辦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透過和地方夥伴的交流,以及講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都讓我們對地方創生有了更多的想像,更近一步去思考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落地,回饋團隊紮根之地。 這次營隊在桃園龍潭舉行,雜學校也實際安排許多活動,讓參與者更加
Thumbnail
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參加雜學校所舉辦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透過和地方夥伴的交流,以及講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都讓我們對地方創生有了更多的想像,更近一步去思考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落地,回饋團隊紮根之地。 這次營隊在桃園龍潭舉行,雜學校也實際安排許多活動,讓參與者更加
Thumbnail
文 / 5% Design Action 這次,非常開心有機會參與普列斯共識營,5% Design Action長期聚焦在多元社會議題,透過設計驅動來推動社會創新與改變!相信共創的精神與實踐行動的價值,回到源頭來看每次的「設計行動」其實也都是一種「創新教育」推廣,不管是面向企業或NPO甚至是公部門、
Thumbnail
文 / 5% Design Action 這次,非常開心有機會參與普列斯共識營,5% Design Action長期聚焦在多元社會議題,透過設計驅動來推動社會創新與改變!相信共創的精神與實踐行動的價值,回到源頭來看每次的「設計行動」其實也都是一種「創新教育」推廣,不管是面向企業或NPO甚至是公部門、
Thumbnail
這其實來自於英文的「Placemaking」的譯音,我們希望用本校的Style來命名,取代被過度轟炸導致於標籤化的「地方創生」一詞。而原意上也有些許的不同,希望透過「地方製作」這樣比較實作的精神,透過城市設計的哲學,由下而上探索靈感與創新⋯⋯
Thumbnail
這其實來自於英文的「Placemaking」的譯音,我們希望用本校的Style來命名,取代被過度轟炸導致於標籤化的「地方創生」一詞。而原意上也有些許的不同,希望透過「地方製作」這樣比較實作的精神,透過城市設計的哲學,由下而上探索靈感與創新⋯⋯
Thumbnail
一群從103年就致力於偏鄉教育的年輕人們~ 把教育結合農產業變成課程,於106年為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而成立了本會。 我們把課程帶進鄰近的學校一起合作,期望從教育中把農業和偏鄉的問題一起解決。
Thumbnail
一群從103年就致力於偏鄉教育的年輕人們~ 把教育結合農產業變成課程,於106年為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而成立了本會。 我們把課程帶進鄰近的學校一起合作,期望從教育中把農業和偏鄉的問題一起解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