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問題,在地解決

2022/10/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讓種籽遍地開花
「我們希望透過深度的交流,讓不同區域的人,能夠知道彼此在做些什麼。吸取別人經營上的經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在為期兩天一夜的共識營裡,開宗明義地就點出活動的意義與目的。
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並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擔任計畫顧問,由雜學校發起的「普列斯製造」(Placemaking)計畫,第二階段正式於今年啟動,以教育結合地方的概念,以區域為單位,邀集具有潛力、有意願成為「普列斯製造」種籽成員的團隊,分梯次參與兩天一夜的共識營活動。
活動除了在地體驗、共識凝聚外,也邀請多位講師共同出席分享,彼此請益,經驗交流。活動最重要的是,透過相互討論來建構合作方式,以區域為中心來進行相互之間的串連,未來能夠有效地凝聚匯集呈更大的能量,以種籽的方式在全台各地片地開花,成為雜學校的各地分校,建構一套有效率的教育支持系統。
凝聚共識,找出解方
兩天一夜的共識營,假位於龍潭市中心的「野菱蔓生共創實驗基地」舉行。這個佔地230坪的基地,前身是國軍福利社,閒置多年後,由桃園市政府青年局與龍潭在地創生團隊「菱潭街興創基地」、「洄游創生」和「Fun假趣旅行」共同推動成立。
活動在龍潭信仰中心,「龍元宮神農大帝」揭開序幕。所有人聚集在此,依循龍潭在地風俗,先向神農大帝啟稟告知,祈求諸事大吉。龍元宮創建於西元1825年,即將屆滿兩百年歷史,主祀黑面神農大帝。從龍元宮開啟這段旅程,不僅是對在地文化的尊重,更是雜學校強調落地生根的體驗教育之實踐。
接著,回到野菱蔓生共創實驗基地,由洄游創生與雜學校共同主持「破冰啟動、分享活絡」,請參與的團隊成員分別寫下所在地的關鍵字,並自我介紹「我是誰?」、「我從哪來?」,透過這些關鍵字拼湊出我們對在地的印象,同時也反思這些關鍵字對在地的意義。
經驗的傳承與分享 建構起彼此交流的網絡
破冰啟動後,便進入第一天的重頭戲,由四位重量級講者輪番上陣,分享他們的經驗與觀點。首先,由雜學校校長蘇仰志登場,他透過「從普列斯製造開始的教育創生之路」分享雜學校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從單打獨鬥到建立起教育網絡的過程。第二場由「地方創生之母」、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講述「推動地方創生對國家發展之絕對必要」,分享她為何要大力推動地方創生的始末。第三場則由立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王馨敏,透過親身在第一線實踐工作的經驗,談「在地觀察與實踐的分享」,以基金會在第一線的案例引發大家的思考。第四場,則請來新北市桃子腳中小學前校長,現在創辦了The One校長學校的李惠銘校長,他以創辦桃子腳中小學的經驗,分享「可支持創新投入的教育資源-在地學校的社會實踐」。
晚餐享用著鹹、香、肥的在地客家佳餚,也讓彼此有時間可以交換意見。睡前兩個小時,請來洄游創生創辦人邱子軒,搭配著小人小學的陳子捷、Only實驗教育的蕭典義,以「在地教育X地方創生-激盪夜譚」的對話形式,讓各團隊學員與講者交流提問,彼此激盪出更多豐沛的火花。
隔天一早的開場,安排龍潭在地「新毅群龍獅團」,帶領學員以舞龍來動動筋骨,不管頭、身或尾,每個角色都要各盡其份,讓團員們大呼過癮。接著回到野菱蔓生,展開由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同時也是這次計畫的總顧問所主持的重頭戲。先是與大家分享「建構在地創生教育支持系統」,以他山之石為借鏡,來看台灣的地方創生應該如何做。接下來並帶領所有學員一起進行「教育創新思考實踐工作坊」,由大家分別提出在地所碰到的問題,然後再經過共同討論與交流,匯聚出結論,探討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最後,由前客家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雜學校榮譽研究院院長吳雨致,以簡短輕快的節奏,主持「普列斯製造-學校串連提案討論與綜合座談」,為兩天一夜的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五大困境尚待解方 用創意找出路
在「教育創新思考實踐工作坊」時,各團隊成員都針對在地問題,提出想法與建議,彙整如下。這些問題都以大小不同程度,呈現在各個區域,顯見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共同困境。解方是什麼?或許值得我們一起努力,以更具創意的方式,來找到它。
一、土地認識教育不足:受教育體制與教養文化影響,學生時間大多專注在教室裡,缺少對土地故鄉史地文化的認識。對土地認識不足,自然就缺乏認同感,長大後不想也不會留下來。從日常教育做起,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家鄉,看見家鄉的美好,才能看見自己未來的希望,孩子才會願意留鄉甚至返鄉。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因地域、環境、交通等外在條件影響,讓城鄉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傳統偏鄉的資源本來就稀少,老師也不願意下鄉。但都市裡也存在邊陲地區的現象,資源過度集中在市中心與人口匯集區,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間接衍生出更多廢校問題。如果能建立特色教師巡迴車,或是透過學習資源的重分配,也能讓孩子們願意留下。
三、人口年齡嚴重失衡:便捷交通的發展,人口移動的情形越來越頻繁,一日生活圈也日益完備,缺乏動力的老年人與移動性高的年輕人,彼此間的距離與分野更是加深,傳統偏鄉與都市邊陲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應該透過教育培養在地認識,共同找出在地特色,改善就業環境,協助產業升級,讓年輕人也願意返鄉工作。
四、缺乏在地主體論述:喜歡自己前要先學著了解自己,對土地的認識也是如此。都市化與資本市場化,造成人民一窩蜂地短視近利,所有產品與產業都有價格與價值,如果只看見價格反而會忽視價值。知識、能力跟山林、海洋一樣都是資產。要從教育去讓每個孩子看見家鄉土地的價值,看見自己與他人不同的那個本質,發展一套完整的主體論述。
五、政策思維緩不濟急:影響力資本的年代,所有資訊與知識變動非常快速,在地青年隨時碰到的問題,並無法立刻得到協助與解決,相對會影響青年投入的意願。中央與縣市政府應該增加教育的彈性與創意,在制訂長遠目標政策的同時,也要考量機動調整的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