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全息圖解】哈佛商業評論#27|商業太空時代來了

這是《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書中收錄的第27篇文章。
漫威電影用英雄視角帶我們穿越多重宇宙,現實世界則有馬斯克與貝佐斯的資本力量與專業科學的努力,致力於將人類送上太空。
我們在2020年越過一個重要的門檻:人類破天荒透過一家以平價太空移民為目標的民營公司,以自製的飛行器進入太空。這是朝向在太空和為太空建立經濟邁出的一大步。
根據2019年的預估,太空產業高達3,600億美元的產值。
其中有95%來自「太空為地球」經濟,意即在太空中製造用於地球的商品或服務,包括電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地球觀測能力、國家安全衛星等。相較之下,僅有5%來自「太空為太空」經濟,也就是在太空製造並用於太空的商品和服務,比方說在月球或小行星開採、用來建造太空棲息地或供應燃料補給站的原料。
目前「太空為太空」的市場僅限於供應給已經在太空的人們,意即美國NASA和其他政府計畫雇用的少數太空人。雖然SpaceX有支持大量民間太空旅行者的宏偉願景,但它們目前的活動仍是為了因應政府客戶的需求;不過,隨著發射成本降低,這些企業將能夠利用規模經濟,將更多人送入太空,日益擴大的民間部門需求,也有機會將概念驗證計畫轉變為可持續的大規模產業。
除了聚焦於「太空為太空」運輸的SpaceX之外,製造業是這個新興產業的另一個關鍵。
舉例來說,太空製造公司(Made In Space, Inc.)與NASA的合作,被要求在太空中3D列印出大型金屬結構梁以用於太空船的需求;就這樣的應用而言,在地球上製造並運輸到太空的成本將令人望而卻步。
還有一個領域,是建造和經營太空基礎設施,例如棲息地、實驗室和工廠。這些基礎設施可能會刺激在各種輔助服務上的投資,以滿足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人們需求。物質享受也有望成為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因為企業努力要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支持生活的人性面。
雖然「太空為太空」經濟呈現的機會很龐大,也可能稍縱即逝。
為了抓住這些機會,政策制定者必須提供監管和體制的架構,使分散式、民間部門推動的太空經濟能夠承擔風險和創新;有三個特定的政策領域尤其重要:
  1. 使民間的太空遊客和定居者,能比政府雇用的太空人承受更大的風險。
  2. 審慎落實政府監管和支持,包括闡明如何管理有限資源的產權、繼續填補仍在成長的「太空為太空」經濟生態系統中的資金缺口,以及做為激勵措施的減少太空垃圾政策。
  3. 超越地緣政治敵對關係,避免分散對無國界商業活動的關注與資源,以及製造出阻礙民間投資的障礙與風險。
自1960年代太空時代開始以來,「太空為太空」經濟的願景就已經存在;直到現在,民間部門的資本、風險承受能力和利潤動機才第一次被用於將人送入太空。如果能掌握這次機會,這或許是真正展開轉型計畫的時機,在太空、為太空建立經濟和社會的時刻。
我整理了一張全息圖,讓你掌握這一篇閱讀觀點。
關於《商業太空時代來了》的閱讀觀點全息圖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