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專訪】《POP大國民》蔡詩萍專訪,三個提問帶你解讀《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次很榮幸受POP Radio聯播網的《POP大國民》節目邀請,來和蔡詩萍大哥談談《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這本書。在這次專訪中,主持人蔡大哥藉由三個問題來讓聽眾更了解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適合哪些讀者?又該如何來閱讀這本書?
如果你也對這本《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感興趣,不妨聽聽這次的專訪內容。我也將內容重新整理為文字稿,供你參考!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的影響力是什麼?為什麼會選這30篇文章?
回想就讀研究所時,老師就建議我們可以多閱讀天下雜誌、商業週刊這類的刊物,藉此對產業與市場多一些了解、也能培養商業敏銳度。
進入職場之後,我發現光是這樣還不夠,還需要閱讀商管書籍來增加管理方法與商業理論的知識,但是因為經歷的不足,閱讀起來總是感到很吃力,內容是看得懂、但不確定該如何運用在工作上;也沒有那麼多時間閱讀這麼多商管書。像是《哈佛商業評論》或《經理人月刊》這類的雜誌,就正好適合剛進入職場的工作者閱讀。
一篇三千字左右的文章,閱讀起來不難,而且內容都是經由編輯群把關過的,所以不必擔心品質的問題;而且有許多商業或管理上的最新概念或觀點,都會在這上面做首次的發表。像是廣為人知的競爭策略、藍海策略等,也是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概念,受到市場廣大的歡迎與探討之後,才有了相關書籍的出版。所以,我認為《哈佛商業評論》的影響力可以說有三點:
  1. 做為職場工作者進入商業知識的引路者。
  2. 做為新創孵化器,許多偉大的商業觀點與創見都是在這裡孕育而出的。
  3. 做為管理者、創業家或企業營運者掌握第一手商業新知與建議的資訊來源。
今年是《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周年,但我記得中文版是在2006年才開始的,那時我才工作第三年。坦白說,第一次接觸《哈佛商業評論》是在工作十年後,開始接觸更多企業營運上的議題之後才有了閱讀的念頭,也是職場上的前輩推薦給我的。至今也看了有八年之久,這次看到《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三十篇文章》這本書的出版,很意外、也很驚喜。
我自己也很好奇,會是哪三十篇文章?又為什麼是這三十篇?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已經創立一個世紀,每期有三到四篇主題文章,至今少說也有近四千多篇刊登過的文章,要從裡面選出三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坦白說,我不是編輯部的成員,無法真正知道他們挑選這些文章的理由與考量點。
不過就書中所揭露的,選文的標準是希望經過這幾十年來仍然深具參考價值的文章,即使商業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有些文章的觀點也有了更多更新的發展。除此之外,也考量到市場關注的焦點轉換。比方說,在一百年前的企業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升營運效率?所以《哈佛商業評論》中的文章較偏向「科學管理」領域的內容;然後慢慢地有了總經趨勢、公會組織、男女平權、種族歧視等議題出現在內容中。直到現在,更多的內容可能是策略規劃、商業模式、變革管理、新興科技等議題。
換句話說,從《哈佛商業評論》中的內容走向,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市場關注的議題是什麼?參考價值、市場關注與閱讀熱度,我想就是這三十篇文章之所以被選出做為「影響力」的代表。
即使沒被選上的文章,我相信仍然有可閱讀的價值。畢竟在每一期《哈佛商業評論》的內容,都是一時之選,所以如果能跟著《哈佛商業評論》的步伐,閱讀每一期的內容,肯定會獲得更多。
像是最新一期的中文版,主題圍繞著數位轉型與電商平台的挑戰。因為現在數位平台也在顛覆傳統零售業的商業模式。
...
在這30篇文章裡,是否有一些共同點?該怎麼閱讀這些文章?
這30篇文章橫跨了近七十年,最早的一篇是1952年的文章,談的是關於溝通與傾聽的重要性,而這件事在今天的職場上依然重要,我想這也是它會選入的原因,溝通與傾聽的重要性是歷久不衰的,也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
如果以發表的時間來區分,我想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發表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文章,共有12篇。
其中有5篇更是超過了四十年以上,包括剛剛提到的溝通與傾聽、時間管理、行銷重要性、員工激勵與麥可.波特的競爭策略這些議題,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仍然不會過時、也是相當重要的提醒。
第二個階段,是發表超過十年以上、但未超過二十年的文章,共有5篇。
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藍海策略與設計思考這兩個議題,影響了後來的企業與商業發展,到今天這個影響仍然持續著;其他文章包括成功人士的九種作法、以及新手主管面臨的挑戰等議題。
第三個階段,是過去十年內所發表的文章,共有13篇。
我認為這個分界點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在於機器學習的大躍進。在這之前,科學家在努力的都是如何讓機器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但是失敗了,這也讓人工智慧的發展陷入了寒冬;直到十年前科學家轉變了想法,如果我們不能讓機器像人一樣的思考,那麼能不能讓機器自己學會思考的方式。我們只要餵給機器資料,讓它自己判斷規則與學習,於是出現了用圍棋打敗人類、學會了玩遊戲與繪畫,讓讓人工智慧有了大躍進,而且不斷進化中。
機器學習的大躍進,使得商業、科技與組織發展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人與機器的協作,所以在這13篇文章中包括企業變革(創新、精實創業、敏捷工作法)、職場平權議題(兩性、種族)、科技趨勢(大數據、人工智慧、商業太空時代)等等議題。
其中有一篇與情緒管理有關,因為疫情衝擊而使得這篇文章是新冠以來最多人閱讀的,內容說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悲傷。這件事,機器沒辦法幫我們做好,仍然必須由人類自己來處理。
而如何善用情緒的力量,我想在現今的社會中會是愈來愈重要的一項議題。
既然這些文章橫跨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時,除了內容中提到的概念與觀點,也要注意文章的時空背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與現在的觀點又有什麼差異?
由於文章都是各自獨立的,我想在閱讀時可以隨意從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開始即可。但如果從整體來看,也不難發現這些文章的選擇,其實也反映出隨著時間推進,在商業場景中所關注的議題是如何產生變化的。
...
誰適合念這本書?讀者們該如何活用這些文章呢?
在《哈佛商業評論》自己的設定上,是一份專門提供專業經理人及工商管理者參考的月刊,其主要讀者群是產業領袖、學者、高階管理者及管理顧問等。不過,我想在職場上商業思維愈來愈重要,即使是一般的職場工作者,也可以藉由這本書提升自己的商業敏銳度。
所以我認為每一位職場工作者、或是對商業感興趣的讀者都適合閱讀這本書,而且隨著經驗的不同對於書中文章的理解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對於剛進入職場或開始接觸商業世界的讀者來說,可以從這些文章一窺企業管理與商業場景中的重要觀點與知識,如果希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會建議可以閱讀文章作者的著作。比方說競爭策略與藍海策略這些經典商管書,作者大多是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概念性文章,受到了廣大迴響後,才陸續出版了相關的著作。
閱讀這本書,可以當作通往商業思維的引路者。
對於有經驗的管理者或是創業家,我想或許可以從書中的內容再次檢視自己的理解,也可能從中找到管理問題的對策與建議。這些文章的內容,有時需要一些實務經驗會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信念與訊息;以我自己為例,有些內容是近二十年前更進入職場時就看過的,但現在再重新閱讀一次也發現到有不同的體會。
除了職場新鮮人、管理者與創業家之外,我認為對於想要從事知識變現的人來說,這本書中的內容也很適合做為知識產出的素材。比方說,我是位知識型自雇者,閱讀這本書不僅可以提升我的商業知識之外,我也可以萃取書中的內容結合自身的經驗與觀點,以閱讀心得或是視覺圖解的方式來分享給其他讀者,累積自己的社群影響力,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機會,像是獲得出版社的青睞,甚至是今天的專訪也可以說是活用這本書所衍生出的效益之一。
總結來說,我想有五個方向可以活用這本書:
  1. 將學習到的知識或概念,運用在個人職涯或組織發展上
  2. 從內容所萃取出的觀點,用文字、音頻或圖像或各種方式輸出(一方面強化記憶,另一方面做為自媒體素材;我個人會寫觀點摘要、全息圖)
  3. 做為延伸書籍閱讀的引路者,像是破壞式創新、藍海策略、精實創業等書
  4. 舉辦讀書會,邀請同事或同好一起閱讀交流彼此的觀點
  5. 知識型工作者可以藉由以上方式,吸引出版社的注意而創造出自己的機會(比方說這次的訪談,讓我了有交流與曝光的機會)
...
謝謝天下文化的推薦,讓我有了這一次的機會分享關於《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這本書的閱讀觀點。如果你對這本書也有不同的觀點,歡迎與我分享與交流喔!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蓋瑞.哈默爾與普哈拉在文中透過「策略意圖、企業挑戰、競爭性創新」三個面向帶出了東、西方企業在競爭策略上的差異:西方企業專注於調降野心,以維持資源配置,所以難以突破既有的框架;相比之下,日本企業藉由加快組織學習的做法來活用資源,試圖達到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在疫情期間,管理者已經體驗與感受到「心理安全感」是遠距工作最大的挑戰之一。如果是混合型態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就能降低或消彌員工的孤獨感或協作困難這方面的心理壓力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甚至產生更大的壓力。那麼,管理者如何讓員工坦承他們的心理困境,並加以協助呢?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統計,這是新冠以來最多人點閱的一篇文章。從年初開始,台灣的疫情愈趨嚴峻,很像去年美國疫情大爆發當下的社會氣氛,這篇文章正好陪伴著當時陷入焦慮、不安情緒的台灣讀者,反思個人到底該如何因應疫情,找到力量、找到意義?
根據2019年的預估,太空產業高達3,600億美元的產值。其中有95%來自「太空為地球」經濟,僅有5%來自「太空為太空」經濟,也就是在太空製造並用於太空的商品和服務,比方說在月球或小行星開採、用來建造太空棲息地或供應燃料補給站的原料。為了抓住這些機會,政策制定者必須提供監管和體制的架構,使分散式、民
作者希奧多.李維特,是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經濟學家,也是哈佛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與《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他在這篇1960年刊登的文章中指出,產業成長面臨威脅、減緩或停止的原因,都不是因為市場飽和,而是因為管理不善,或者說忽略行銷的價值與必要性。
提姆.布朗,是國際設計顧問公司IDEO的執行長暨總裁。他認為設計思考對企業界會有很大助益;如果能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只能改變開發產品、服務與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變構思策略的方式。
蓋瑞.哈默爾與普哈拉在文中透過「策略意圖、企業挑戰、競爭性創新」三個面向帶出了東、西方企業在競爭策略上的差異:西方企業專注於調降野心,以維持資源配置,所以難以突破既有的框架;相比之下,日本企業藉由加快組織學習的做法來活用資源,試圖達到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在疫情期間,管理者已經體驗與感受到「心理安全感」是遠距工作最大的挑戰之一。如果是混合型態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就能降低或消彌員工的孤獨感或協作困難這方面的心理壓力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甚至產生更大的壓力。那麼,管理者如何讓員工坦承他們的心理困境,並加以協助呢?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統計,這是新冠以來最多人點閱的一篇文章。從年初開始,台灣的疫情愈趨嚴峻,很像去年美國疫情大爆發當下的社會氣氛,這篇文章正好陪伴著當時陷入焦慮、不安情緒的台灣讀者,反思個人到底該如何因應疫情,找到力量、找到意義?
根據2019年的預估,太空產業高達3,600億美元的產值。其中有95%來自「太空為地球」經濟,僅有5%來自「太空為太空」經濟,也就是在太空製造並用於太空的商品和服務,比方說在月球或小行星開採、用來建造太空棲息地或供應燃料補給站的原料。為了抓住這些機會,政策制定者必須提供監管和體制的架構,使分散式、民
作者希奧多.李維特,是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經濟學家,也是哈佛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與《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他在這篇1960年刊登的文章中指出,產業成長面臨威脅、減緩或停止的原因,都不是因為市場飽和,而是因為管理不善,或者說忽略行銷的價值與必要性。
提姆.布朗,是國際設計顧問公司IDEO的執行長暨總裁。他認為設計思考對企業界會有很大助益;如果能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只能改變開發產品、服務與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變構思策略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印象深刻一對姊妹,年紀差兩歲,但是妹妹突然快速成長,從原本的身高小姊姊半顆頭,短短兩年內大幅超越了姊姊。」邱巧凡醫師指出,「檢查發現,妹妹有性早熟問題,5歲多便出現乳房、陰毛發育的狀況,骨齡檢查也已達11歲,呈現明顯超前的現象。」
Thumbnail
美國經濟還是自由市場的典範嗎 任教於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的頂尖經濟學家 Thomas Philippon 用各種數據 統計分析研究 和經濟學家的研究 指出 美國的產業結構出現越來集中的現象 而產業集中的成因是好是壞呢 本文有充分的數據 和圖表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Thumbnail
經營自媒體變成全民運動。網紅產業飛速成長,但背後伴隨著亂象之多,2023年更被媒體戲稱為「網紅翻車之年」。「網紅真的很好賺嗎?」如果你也對網紅產業充滿好奇,那就來閱讀由英國記者 Symeon Brown 所撰寫的報導文學《底層網紅:時尚、金錢、性、暴力……社群慾望建構的最強龐氏騙局!》。
Thumbnail
今天是個晴朗的秋日~我陪著朋友小RU到高雄坐又銘手工沙發門市挑選新沙發。小RU剛搬到新住處,是個小坪數套房,所以希望沙發的尺寸不要太大,但又要兼顧舒適度。 我們走進店裡,立刻被琳瑯滿目的沙發款式吸引住了!擺放了許多造型新穎的沙發,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Thumbnail
職場選擇關鍵,不在你現在年薪多少,而是自問十年後,你想靠什麼賺錢。 ‒大人學選擇 年底將近,有些人開始訂定隔年的年度目標,而身邊有些朋友分享職涯小劇場,從職涯天花板到職場倦怠症,思考著明年要轉職嗎?​
Thumbnail
從狂躁不羈的搖滾、輕柔如詩的民謠,現在的宜農走向更多元的樂風,那是在青春爆炸以後,撿拾自我的碎片重新拼湊,於是每一片屬於她的切片都閃耀出熠熠的光,而在光裡,反射出更多曾經直面黑暗而生的柔軟。
Thumbnail
韓日合作的漫畫《在你背後》白描兩名少年波瀾不驚的日常、情感與煩憂,負責企劃與發行的6699press是獨立出版社兼平面設計工作室,大隱隱於弘益大學周邊一處樓房。遍地美術奇才和樂團能人的此區是發行人李宰榮從事獨立出版的礎石——就讀弘大視覺設計研究所,2012年創設6699press,迄今製作了十二本囊
Thumbnail
《金黃星》被恰當地描述為「給啟蒙者的書」,它揭示了從未向公眾透露過的最進階神秘學教導;但同時以如此引人入勝的方式,以維持和增加入門者的興趣。
Thumbnail
《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相信很多厭世上班族對於在職場上常常遇見的奇異同事、匪夷所思的上司,卻又常常在產生質疑時不禁對於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出現自我嫌惡的感受?而常常身邊沒有可以抱怨、好好討論的對象,這時候不妨閱讀這本書,絕對可以拯救如臨深淵的你!
Thumbnail
左起:夏琳與當時在文統書店工作之少女。(夏琳提供) 1970年代出生的夏琳,20歲前在旗鼓鹽老城區生活,是道地老鹽埕人,大學北漂,畢業後於《民生報》任職,專責於活動企劃,2003年離職,2004年與夫婿定居桃園。而後懷著對書店的鄉愁,開設南崁小書店,至今8年已有諸多常客支持書店。 1960年代至19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印象深刻一對姊妹,年紀差兩歲,但是妹妹突然快速成長,從原本的身高小姊姊半顆頭,短短兩年內大幅超越了姊姊。」邱巧凡醫師指出,「檢查發現,妹妹有性早熟問題,5歲多便出現乳房、陰毛發育的狀況,骨齡檢查也已達11歲,呈現明顯超前的現象。」
Thumbnail
美國經濟還是自由市場的典範嗎 任教於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的頂尖經濟學家 Thomas Philippon 用各種數據 統計分析研究 和經濟學家的研究 指出 美國的產業結構出現越來集中的現象 而產業集中的成因是好是壞呢 本文有充分的數據 和圖表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Thumbnail
經營自媒體變成全民運動。網紅產業飛速成長,但背後伴隨著亂象之多,2023年更被媒體戲稱為「網紅翻車之年」。「網紅真的很好賺嗎?」如果你也對網紅產業充滿好奇,那就來閱讀由英國記者 Symeon Brown 所撰寫的報導文學《底層網紅:時尚、金錢、性、暴力……社群慾望建構的最強龐氏騙局!》。
Thumbnail
今天是個晴朗的秋日~我陪著朋友小RU到高雄坐又銘手工沙發門市挑選新沙發。小RU剛搬到新住處,是個小坪數套房,所以希望沙發的尺寸不要太大,但又要兼顧舒適度。 我們走進店裡,立刻被琳瑯滿目的沙發款式吸引住了!擺放了許多造型新穎的沙發,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Thumbnail
職場選擇關鍵,不在你現在年薪多少,而是自問十年後,你想靠什麼賺錢。 ‒大人學選擇 年底將近,有些人開始訂定隔年的年度目標,而身邊有些朋友分享職涯小劇場,從職涯天花板到職場倦怠症,思考著明年要轉職嗎?​
Thumbnail
從狂躁不羈的搖滾、輕柔如詩的民謠,現在的宜農走向更多元的樂風,那是在青春爆炸以後,撿拾自我的碎片重新拼湊,於是每一片屬於她的切片都閃耀出熠熠的光,而在光裡,反射出更多曾經直面黑暗而生的柔軟。
Thumbnail
韓日合作的漫畫《在你背後》白描兩名少年波瀾不驚的日常、情感與煩憂,負責企劃與發行的6699press是獨立出版社兼平面設計工作室,大隱隱於弘益大學周邊一處樓房。遍地美術奇才和樂團能人的此區是發行人李宰榮從事獨立出版的礎石——就讀弘大視覺設計研究所,2012年創設6699press,迄今製作了十二本囊
Thumbnail
《金黃星》被恰當地描述為「給啟蒙者的書」,它揭示了從未向公眾透露過的最進階神秘學教導;但同時以如此引人入勝的方式,以維持和增加入門者的興趣。
Thumbnail
《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相信很多厭世上班族對於在職場上常常遇見的奇異同事、匪夷所思的上司,卻又常常在產生質疑時不禁對於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出現自我嫌惡的感受?而常常身邊沒有可以抱怨、好好討論的對象,這時候不妨閱讀這本書,絕對可以拯救如臨深淵的你!
Thumbnail
左起:夏琳與當時在文統書店工作之少女。(夏琳提供) 1970年代出生的夏琳,20歲前在旗鼓鹽老城區生活,是道地老鹽埕人,大學北漂,畢業後於《民生報》任職,專責於活動企劃,2003年離職,2004年與夫婿定居桃園。而後懷著對書店的鄉愁,開設南崁小書店,至今8年已有諸多常客支持書店。 1960年代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