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著書「台灣的勝算」,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國人重新思考:台灣如何面對人力、物力數十倍的中國武力威脅與侵犯時的戰略規劃,為宣揚其論點讓全民接受,李前總長還密集在媒體曝光,其論述有部分確實可行卻也存在部分矛盾,因此常被斷章取義;這位擔任過潛艦艦長、參謀總長的海軍將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尤其強調:台灣是民主國家,我們必須基於全民意志,全民決定維護民主體制要奮戰到底,國軍當然就會奮戰到底;李前總長所定義的不對稱戰力:一個弱小國家運用非傳統方式,使用極為有限的資源,能夠成功有效的防衛自己;其論述基礎在於「本小效高」的「整體防衛構想」,並將作戰縱深限縮到灘岸之後,所以屬於「狹義不對稱作戰」,這與美國目前提供的包含魚叉反艦飛彈、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F-16V配備的精準彈藥所包含的「廣義不對稱作戰」並不相同,因此以下對於書中內容及近日受訪論點與美國對台軍售政策、近代戰史相互比對進行整理與補充:
一、認同部分:
1. 戰略戰術論述完整:本書是國軍將領少見的優質著作,因為國軍將領很少有能力提出完整論述,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於解放軍的攻台手段、國軍後備部隊的問題要朝國土防衛部隊轉型及高存活性的C4ISR為未來戰爭之關鍵都有提到,都是不錯的見解,若能與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教授將大陸東南沿海作為戰場的論點相結合則更加完備,但最後結論出現要與對岸談判,有點過於一廂情願,因此部分論點筆者給予認同,且遠比陸軍將領只會想到刺槍、高裝檢顯然強多了。
2. 不對稱作戰清晰論述:將不對稱做戰的裝備定義為機動、分散、精準、致命的小型武器,並舉例:有高鐵為何要台鐵就是戰術考量的多樣化,才具備多存活性,這是小國寡民的求生之道。
3. 空軍機場附屬設施及空勤人員建議:對於機場跑道、油庫、通信、戰管雷達的存活進行探討,甚至飛機的滑跳起飛能力(美國的F-18戰機就可以滑跳起飛提高戰機的存活性)及空軍的空勤人力不足可借鑒美國的空中國民兵制度解決。
4. 建立國土防衛部隊:將深層的嚇阻建立在國土防衛部隊,以革新現行的後備動員制度,這也是此次俄烏戰事第一階段烏克蘭可以存活下來的關鍵,但是否可成為如同瑞士、瑞典、芬蘭一般的嚇阻力量要是落實情形而定。
5. 堅韌的社會:只要全民有強韌的抗敵意志,台灣就可產生嚇阻戰爭的效力,形塑打贏戰爭的能力。
二、因過度強調「狹義不對稱作戰」,而有部分論點筆者覺得要再探討:
1. 「不對稱」定義與美國不同:雖然都是不對稱,但在內容與美國所稱的並不相同,美國所持的不對稱與美國政府誰當家有關,目前看來共和黨政府會擴大解釋,所以川普政府連66架F-16V以及潛艦技術都同意出售,現在拜登政府就稍微限縮但仍包含具有源頭打擊能力的海馬斯多管火箭,但是若以李前總長的狹義不對稱作戰:海瑪斯與魚叉反艦飛彈就會被排除,所以解釋權在美國,空間還是很大,如同中美簽的八一七公報限制美國出售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但老布希認為台灣有防衛需要,就出售150架的F-16戰機一樣。
2. 過度強調「不對稱」:文中不斷強調傳統戰力的投資過於巨大,尤其具有源頭打擊能力簡化為:整個擊殺鏈成本太高,現有主戰裝備的艦艇及戰機存活性低,但卻忽略武器裝備都不斷在日新月異,投資大也同時提升了戰場存活性,尤其第五代戰機的匿蹤優勢恰好就是存活性高、海軍神盾艦各種系統的完備也可強化存活性、潛艦更是高存活性的不對稱戰力,李前總長余之後接受採訪時有補充:傳統戰力與不對稱戰力的資源投入建議應以6:4為目標,所以仍以傳統軍力為主,但書中卻未強調這概念,容易使人誤以為推動不對稱傳統兵力就可以縮小,就是萬靈丹。
3. 限縮戰略縱深:書中僅以外離島佔有防衛資源、開戰後容易淪為人質及是否收復等問題論述,提出應非軍事化而忽略戰略價值,這是可以討論的,但並不是軍事上的討論,這是政治及戰略縱深的考量,以及非軍事化是未來談判的籌碼,金馬外島目前作為前哨,可使台灣增加預警時間,東引、東沙及澎湖卻是扼守要道,如同烏克蘭的蛇島一般需要反覆爭奪的,這性質完全不一樣,但現在卻不是直接自廢武功的時候,應加強灰色作戰的準備以增加未來籌碼。
4. 不對稱作戰的條件:要全面轉型為不對稱作戰有其條件,如烏克蘭目前的長程監偵有美英等國情報提供,所以烏軍可以專注遠距離的打擊、近距離的反制;日本跟美國有明確的任務劃分,美國扮演矛、日本扮演盾,所以日本多屬防衛性武器,但現在美國要求下也展開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巡弋飛彈研發,所以在與盟國的分工未明之前不宜貿然全面走向狹義的不對稱作戰,容易陷入戰場被動情況。
5. 要求冷靜接受「灰色侵犯」:中共現在就是希望藉由灰色行動麻痺台灣軍民的警戒心,要冷靜接受中國機艦的侵擾不就剛好正中下懷,且共軍隨時可由灰色侵犯轉為對台攻擊,此論點恐難引起共鳴,反而遭致懷疑其提出此論點的動機,切不可讓中國形成台海的新常態,應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反制灰色侵犯。
6. 著重開戰日(D-DAY)後的論述:所建議的不對稱武器都屬於開戰後的近戰武器,以這類短程武器來嚇阻敵方發動戰爭的想法,有點忽略敵人各類遠距武嚇威脅,令人質疑論述的合理性,且否定源頭打擊之精準彈藥,有點自相矛盾,因為目前國軍部屬的大量地對地、反艦及防空飛彈,成為刺蝟之島,有可直接擊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彈道飛彈發射車、集結地、指揮中心、補給點、港口、以及運輸船艦飛機等載台,應比刺針、標槍這類人員攜行的飛彈更具威脅。
7. 推翻重層嚇阻構想:目前的重層嚇阻屬於逐次消耗的範疇,這正是不必等到敵人登陸後的陸地決戰最好方式,經過多年論述,現行「多維防禦」架構已經將「擊敵於彼岸」這類源頭打擊手段以及最後的「濱海決勝」及「城鎮戰」都納入,目前透過衛星影像的取得已經可以進行長程觀測,這點連烏克蘭在面對強大的俄羅斯都做得到了,所以擴大打擊縱深和延長防禦縱深,也是現行台灣可努力方向,所以美國才會拒絕台灣採購M-109A6自走砲,要求改採購海馬斯多管火箭,其中也包含射程達300公里的MGM-140(ATACMS)飛彈,顯然美國所支持的是具有源頭打擊的「廣義不對稱作戰」。
8. 戰略性與戰術性武器錯比:李前總長常在媒體論述500億的潛艦或微型快艇哪個可以保衛台灣?這有點大腿比雞腿,潛艦為戰略武器,為最早的不對稱武力,具有強大嚇阻力,反潛必須投入大量兵力(水面艦、反潛直升機、反潛巡邏機)反制,因為中國傾全力阻撓台灣對外採購,所以我們才會不計代價研製潛艦,而微型快艇屬於戰術武器,受功能單一、海象、維護人力等限制,戰略價值不能與潛艦相提並論,且與現今各國以加大艦艇噸位、增裝備、任務彈性及存活性的主流相左,書中甚至花很多篇幅在於替微型突擊艇建案澄清,殊不知戰略戰術都屬於武力展現的藝術,也必須滾動修正,微型快艇與現有光六飛彈快艇重疊,目前光六快艇除役時間未到,所以微型突擊艇才在其去職後被終止,但無人化仍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應可思考將光六快艇改為無人快艇,才不會重複投資,美軍也是朝著幽靈艦隊發展,成為航艦戰鬥群、神盾艦、潛艦為主戰兵力的輔助;另二次大戰的德國、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弱小的一方都是用潛艦牽制了對手大量的艦隊,95、96年飛彈危機時,解放軍的潛艦出海造成美國第七艦隊後撤,還有台灣的潛艦出海也使解放軍艦改變部屬位置,顯然潛艦的存在給予水面艦隊莫大的壓力,而反潛作戰一直是海軍作戰中難度最高的,已故海軍司令顧崇廉上將曾說:沒有潛艦的海軍只能算半個海軍,日本為例:在冷戰時期為扮演阻斷前蘇聯太平洋艦隊進入太平洋的任務,訂定每年下水一艘潛艦,保持18艘潛艦的規模,為因應中國的崛起2018年12月防衛大綱已修正為22艘潛艦規模的目標,澳洲、新加坡、印尼、菲律賓也都投入大量資源於潛艦,所以潛艦戰略嚇阻力是無可取代的,微型突擊艇並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忽略潛艦的戰略價值也著實令人不解。
9. 海空軍力數量迷思:目前空軍戰機約340架及海軍主戰艦艇約26艘是經過美軍協防時期的計算及多年國軍任務派遣的經驗而成,並不存在數量縮減的空間,未來應加強艦艇自動化以降低人力以,採購空中加油機以增加任務彈性;美國蘭德等智庫都同時存在各種建議可供參考不可視為聖經,以防空系統為主的論點已有
中東戰爭貝卡山谷一役以色列全殲敘利亞空軍為鑒並不可行,況且若有不明機入侵還是需要派遣戰機前往攔截並探明意圖,這是目前無人機無法執行的任務,以海軍為例不對稱戰力就是潛艦/反艦飛彈/快艇/水雷這四樣,這目前台灣已經在努力了,但也發現其中快速布雷艇受到海象限制只能擔任輔助腳色,這就是不對稱戰力的侷限性,台灣的海空軍力在前一波裁軍時已經砍到骨頭了,要再縮減有其困難。
10. 無人機的侷限:因為有訊號延遲的問題,所以無法以無人機攔截入侵領空的不明機來處理灰色地帶衝突,一直是其論述的盲點,以阿貝卡山谷之役也證明防空飛彈無法取代戰機,F-16是目前公認效益最高的戰機,烏克蘭已多次向美國申購可以印證,F-16正是小國寡民的最佳選擇,具備制空、對地打擊及反艦的多功能載台,若真的要打造強大的制空戰力,F-15無疑才是當代的領頭羊,擁有「上帝的坐騎」美譽,至今無被擊落的紀錄,但操作成本至少是F-16的2.3倍以上,所以李前總長對於空軍了解恐怕還要加強。
11. 存在艦隊理論:李前總長強調只要保留少量、質精的傳統戰力即可,但是到底要多少?這問題也一直困擾政軍高層超過40年,若以歷年海軍作戰想定為例:為確保北部基隆及南部高雄兩條對外海運航線,至少要有兩個支隊可供實施護航,若再加上一個支隊在東部進行補給與休整,這樣艦隊樹欲小不易,且俄烏戰事著重在陸戰與空戰,台灣是海島國家,舉烏克蘭的例子並不恰當。
12. 裁撤或縮編海軍勤務/兩棲艦艇、空軍運輸行政機隊:這有點像陸軍只保留步、戰、砲等主戰兵科把後勤部隊都放棄的論述,把後勤輜重維持作戰部隊運作的能量都排除,假若可以在精進案/精粹案時海空軍就做了,能委外的都已經委外了,若此邏輯合理,那整個後勤的補給、保修、運輸、衛勤、彈藥、化學、工兵、通信都可外包了,那國軍只保留純作戰的部隊,但國家危急時又需要國軍出動防衛及救災,這有點說不通。
13. 海軍陸戰隊重新定位:日本近年才復編海兵隊(海軍陸戰隊)進行離島收復任務的主戰部隊,將國軍戰力最強的戰略預備隊放棄有點說不通;李前總長舉例美國海軍陸戰隊裁徹主力戰車部隊,但並未說明完整易生誤解:美軍海軍陸戰隊現正在推動的變革除了大幅裁撤主力戰車外,就是將原有的21個野戰砲兵連,精簡到剩五個,但將原有的七個火箭砲兵連增加到21個,採用的裝備就是「海馬斯」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 , HIMARS),未來這些單位還會配備「海軍陸戰隊遠征船艦阻絕系統」(Navy Marine Expeditionary Ship Interdiction System, NMESIS)具備反艦能力,這說明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砲兵部隊將由射程更遠的多管火箭與飛彈來取代傳統砲兵。從這觀點可以理解,在西太平洋將以島嶼防衛作戰為主軸,就是源頭打擊以及半渡截擊,這與李總長的解讀有點不同。
14. 片面解讀俄烏戰事:烏克蘭受限於國力,海空軍本屬弱小,所以在維持制空權僅能靠少數老舊俄式戰機及防空飛彈支持,缺乏空優一直是烏克蘭的痛處,所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再呼籲美國出售F-16戰機,而烏克蘭開戰就將艦艇自沉於港口以免被俄軍俘虜所以幾乎沒有海軍,唯一要港奧德薩海運航道一直被俄羅斯威脅,至今烏克蘭仍無法確保海運的暢通,影響小麥出口及全球糧食供應甚鉅,而運用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之後,作戰重心再度回到陸上城鎮爭奪戰,所以無法以俄烏戰事類推台海作戰,若烏克蘭有潛艦,配合潛艦發射的反艦飛彈、巡弋飛彈或是特種部隊進行敵後作戰,那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甚至克里米亞的許多設施早就被破壞殆盡,這些都是台灣目前要努力的不對稱作戰方式,李前總長把俄羅斯遠距打擊烏克蘭解讀為屠殺人民,卻不探討俄羅斯本身武器落後精度不佳,並忽略烏克蘭由於在美英等國的協助下,具有長程的情報監視能力,所以可用量少質精的精準打擊武器,對於俄羅斯後方的補給點、指揮所、通信站進行外科手術的打擊,已先行消耗俄軍有生戰力,使烏軍反攻時勢如破竹銳不可擋,感覺李前總長有點為了強調狹義不對稱,把台灣目前已經有的長程預警監偵能力、情報分享機制避而不談,且目前烏軍正進行反攻,所仰賴的正是陸軍的戰車擔任矛頭及海馬斯火箭、各型火砲的遠距打擊,加上烏國空軍的關鍵的掩護,造就目前俄軍的潰敗,這都不是標槍等單兵攜行武器可以取代的,況且烏俄兩國是陸上鄰國與台海情況完全不同。
15. 忽視傳統戰力的存在:烏克蘭空軍此次就是以戰機攜帶美國AGM-88高速反輻射飛彈開路,展開反攻的號角,癱瘓俄羅斯防空系統後再由戰車擔任箭頭開路撕開俄軍的烏東陣地,成功收復戰略要地,而在更早之前就以海馬斯長城打擊俄軍的烏東烏南對外的橋樑及補給點,這都不是「狹義不對稱作戰」可以達成的。
16. 軍務革新並未被重視:全書並未論述目前國軍疊床架屋的組織、人力浪費、無意義的公差勤務、政戰制度及督導業務如何精進殊為可惜,目前國防預算花最多的是「人」(人員維持費),並不是武器採購與作業維持,但國軍一直存在人力資源浪費的情況,筆者一直呼籲可以透過部本部、參謀本部、軍種司令部的完全整併(消除疊床架屋的組織架構);軍事院校整併(參考日本防衛大學校);中科院及各兵工廠整併為國防工業公司改隸經濟部(漢翔就是成功的案例);基層輔導長政戰官轉為作戰兵科或移編成立各作戰區的認知戰部隊(基層編裝比照美軍架構),簡併無意義的業務及督導;部分衛兵勤務委外給保全公司,使部隊專心戰訓本務(新加坡已經這樣實施);這些都未被李前總長提到卻是國軍目前亟需調整的部分。
近日李前總長在上某戰情室節目時,雖然主持人不斷誤導,但李前總長仍堅持軍事專業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所以筆者不會質疑他的出發點;國家戰略要有全民共識,連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是透過演說不斷凝聚全民共識;戰略、戰術都有藝術的境界,國家戰略及用兵藝術可以經過不斷探討與論證達成共識,所以李前總長的著書應該被肯定;以同屬小國寡民的以色列及新加坡為例,以色列是不對稱作戰的先驅者,是UAV實戰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兩國都配備大量F-15、F-16、F-35戰機及空中加油機;也都配備大量新銳艦艇及潛艦,新加坡有德製豹二戰車、以色列有自研的梅卡瓦(Merkava)戰車;所以全世界目前都是以傳統作戰為主,不對稱作戰為輔,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以如同李前總長所言:這是資源分配的順序,而不是零和的選擇,傳統與不對稱為6:4的分配;可以單純以軍事專業討論這是身為台灣人的幸福,以目前台灣的處境大家都願意為保衛家園而奮戰到底,所以對於國軍的期待更為殷切,這是執政當局應該要重視的;目前國軍的戰略構想「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是現階段可行的指導原則,輿論許多建議是希望國軍更好、台灣更安全,而不是眼前的政黨利益或是個人官位的利益可以扭曲的,別忘了馬先生執政8年所延遲的國防建設,到現在後遺症還在,台灣需要加緊趕上落後的進度,同島一命奮戰到底,一起當個勇敢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