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軍事篇)(1)

2024/02/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說到底,台灣就不是很大,我們以為的鄉村,出了市區也沒1小時路程,是我們胃口被養壞,才會以為沒捷運的地方超級無敵落後。改變想法很重要,若我們都用沿海大都市的思維,去想定每個地方都要有一樣的發展,並強迫設立同一標準的法規,覺得鄉村要有鄉村的樣子,這樣才會出事。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

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台灣多數走美國的研究路子,所以傾向認為軍事可以獨立出來討論,隸屬於政治一環,可說美國實踐《戰爭論》,把軍事看作一種政治手段。缺點就是,走到美國變成世界帝國後,政治對於戰略的看法就越來越脫離軍事,變成各自為政。

國際戰略缺乏軍事觀點,導致風險管理失靈

具體來說就是,國際關係學者採用特定的學說,季辛吉(編:去年剛過世,聯中制蘇戰略的主要推動者)、布里辛斯基,或是米爾斯海默等等看法,將多國關係用框架去解釋。好處是易於被政客理解,缺點則是沒有細節,無法理解實際運作的複雜度。這導致美國在越戰後,經歷幾次失敗的干預他國內政,中情局被更嚴格的法規限制手段,結果是失去更多可以處理國際爭端的辦法,更傾斜於金融與經濟力量。

若不是採用國關學者的學說,那更多的是站在華爾街或是矽谷的角度,變成一種金融帝國主義樣貌,對外的侵略性看來更強,實際上效果甚微。我們可以這樣說,越戰後到第一次波灣戰爭之間,美軍被貶低過頭,社會地位低落,最嚴重的影響就是「軍事觀點看國際事務」,從最高層的政客眼中被逐出。

其結果是災難性的,每當遇到需要軍事手段快速干預才能見效的地方,官僚系統的遲緩,金融體系畏懼全球化崩毀帶來的危機,往往對華府高層有更直接的影響。首先是第二次波灣戰爭,戰略目標不明確,民主共和兩黨對於中東未來藍圖不同,甚至影響到情治系統在檯面下的定位,造成沒有一種措施長久而言有效。

這算是把軍事單純看作政治手段的弊病,讓自古以來屬於最高層級事務的軍事,降級到一般國務行政事務上。這倒也不能說錯,民主國家的運作如此,但就組織架構而言,等於最高政治責任者,較容易把軍事看作多種手段的一環,忽略掉軍事武力作為最後手段,其具備的高度危險性。

「輕忽軍事這個鍋我不背。」(編:克勞賽維茲大概會想這麼說)

「輕忽軍事這個鍋我不背。」(編:克勞賽維茲大概會想這麼說)

筆者再次強調這概念上不能說錯,只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有問題,因為國際環境畢竟不是國內政治。獨裁性高的政權會把暴力當常態在國際上使用,譬喻性的說法,就像是在黑道橫行的城市做生意,你會認為擁槍重要性排第一的道理一樣。

軍事觀點為何重要?以中導條約與冷戰為例

這些狀況再到東亞習近平上台後,開始威脅南海,俄國則在東歐破壞既有均衡後,都可看出美軍根本是站在擦屁股的角色。我們更可以這樣說,當華府主要人士都沒有從軍事角度評估戰略的人員,就會把軍事當作衛生紙,需要時才去用。理由很簡單,因為對軍事不懂,也不在乎,就會把軍人當幕僚、小弟,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為何從軍事觀點評估戰略,是架構下很重要的一環?舉一個案例,《中程導彈條約》(編:1987年由美蘇簽訂,協定銷毀兩國大部分中程導彈)的簽署與廢止,意義到底在哪?國關、政治、經濟的評估一堆,但實際上真正的關鍵,在於中程導彈指的是射程1000~3000公里內,這個距離才是重點。

要談論中導條約可以寫整篇論文,我們就抓比較概念性的來說。

首先,美蘇兩大強權,若可以藉由中導條約控制彼此的武器擴散,那麼「緩衝國」就不需要繼續灌武裝了。美國不會在土耳其到西德部署,蘇俄也放棄到美洲放飛彈,對大家來說都輕鬆。更可以說,兩大強權直接了當地告訴大家,從1988年起,美蘇就不打算要持續對抗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26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4.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