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村落之聲】城市的未來,是由現在的每一個進行中的行動所建構的 / 專訪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總策展人龔書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轉載自台北村落之聲。台北村落之聲是城市與大家的有機發聲體,藉由網站, 為城市的大小事發聲, 也讓關心城市空間的你我互通消息。
「臺北的未來——THE FUTURE IS NOW」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於8月27日在臺北花博公園爭艷館揭幕,展開為期十六天的展。整個展場濃縮臺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沉浸式劇場、光雕投影、數位互動等多元方式,呈現臺北的成長與蛻變。此外,主軸將以「市民」為核心,打破只有單向展示的靜態框架,藉由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和溝通,成為一個啟動策劃城市治理與共融社會的共同行動—從個體到平臺、從個人意見到城市議題、從行動方案到創新機制,讓開放城市的理想得以成真。
本文專訪策展人龔書章(以下簡稱龔),請其就臺北城市博覽會的策展概念及內涵,解析這如何不只是一個成果展,還是一個城市行動。

「展覽要提煉的不是成果,而是城市裡值得被繼續維持的價值。」

問:一開始想請您聊聊,本次城博會整體展覽的核心精神,及策展理念。
龔:這次展覽,我們試圖從城市治理及市民公民觀點等不同的面向來看城市,希望讓民眾除了能了解城市裡可見的實質空間與區位場域的關係外,也更了解有哪些背後潛在的能量,共同形成一座城市,例如:文化、共融、智慧、福利…等。我們談的不只是具體的空間,也是這空間的內涵。很多人知道臺北市,但對於臺北市究竟是什麼?有什麼?說不出來,這個展覽,將可清楚地帶民眾進入、感受。
藉由這些不同面向,我們希望讓市民在不同的角色觀點中,藉由溝通理解、達成共識,推進一個進步性的「動態」改變。這不是一個成果展,而是一個「關鍵議題」展,我們藉由展覽,把當代面對的關鍵課題提出來,大家有機會理解才能溝通,溝通也許無法達成唯一共識,但至少,我們有機會邁向共同價值。
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總策展人龔書章認為展覽不只是成果展示,還是一場揭示未來的當下行動。(source:劉耘桑拍攝)
問:您曾在策展理念中提到「一場博覽會,不是成果展,而是我們共創的臺北未來」。那麼,臺北的城市治理制度和空間規劃,如何以「人」為基礎?以完整的「溝通」為價值?如何共創臺北未來呢?
龔:城市的本質,是將過去的歷史、現在的生活及未來的展望同時收納進來的載體。因此,這次的標語我們取為「The Future is Now」——未來,是現在進行式。城市是個動態且持續發展的韻律,然而,它究竟是進步還是停滯?我們都希望臺北有機會朝前進式的狀態邁進,因此,這次展覽,也藉由整理這些正在發生、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治理脈絡,有機會從中看見共同前進的方向,而非空泛、空想,我們能在架構中,繼續使其成為現在與未來的進行式。
此外,當我們談到「The Future is Now」,很重要的一點是,它並不是由上而下的流動,我們沒有要幫政府做成果驗收,而是要具體確認,有哪些正在進行中的方向和政策,是好的、且值得繼續往前走的。這些方向,不應隨著每四年一次的選舉轉變,因此,怎麼提煉出不是成果而是值得被繼續維持的價值,對策展團隊就是一大挑戰。我們更希望不只是單向宣告,而是能得到民眾認可支持,因為,「未來」是大家一起的未來。
當然,所有進行中的政策,也不會全都是美好的,我們也會把進行中的問題面彰顯出來,找出核心徵結,以此借鏡,做為未來施政的方向參考。
很少有一個城市,能擁有這麼多活躍的「第三力量」,自主性地為城市的進步及改變做出行動…
今年臺北市獲得英國權威英國風尚雜誌《Monocle》評比為全球最宜居城市臺北第十名。早些年,臺北市不太被看見,很多市民也懷疑:臺北美嗎?感覺很髒亂,有什麼資格宜居?但,反過來,常有外國朋友,在臺北住了一陣子後,覺得臺北是最好的居住地,整個系統多元平衡、便利安全,無論要去東北角還是陽明山,只要半小時車程就到了,這在大陸型的國家是不可能的;此外,醫療系統發達,擁有多元服務的便利商店幾乎取代了政府功能…
臺北看起來混亂,實則多元,它是一個不算老也不年輕的城市,且是一個充滿中產階級及知識份子的城市。臺北地價高,但貧富差距並不大,在經濟光譜裡,算是集中且平均,大部份都是知識公民身處其中;此外,臺北市的民眾教育和公民組織系統也相當豐沛,擁有最多大學和非營利組織在此,在這樣的城市中,主導的力量不會是一個大有為的政府,而是市民,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城市,能擁有這麼多活躍的「第三力量」,自主性地為城市的進步及改變做出行動。
本次展覽,我們用另一雙眼睛,讓大家清楚地看見,臺北是個重要的公民城市,每個市民都具有相當的主導力量。因此,我認為,臺北的城市治理,如何提供足夠的平臺,支持民間的力量發揮才是關鍵,而非完全依靠政府的指示。臺北市民很主動,社區總體營造聯盟也很多、很有力量,不是政府一句話說了算。臺北治理,要談的不只是效率,而是效益和價值,因此,很多看似沒效率但中間經過很多來回溝通的事情,反而有其價值。例如,我們這次有個展區,談的是社會住宅,社會住宅提供的不應只是以量取勝的生存權,如何從規劃中協助青年創業?如何讓新住民與舊住民平權共融?一個好的社會,就看其公民平權有無落實在各方面。臺北在此有矛盾但卻很少衝突,因為矛盾才會溝通,但因平權落實得不錯,因此衝突並不多。
策展人認為如何友善對待不同人,才是城市進步的指標,圖為臺北城市博覽會共融社會展區一隅。(source:劉耘桑拍攝)

讓行政管理變成一份治理承諾,讓民眾參與形成共識指標

問:您也提到,官辦的展覽如何不只是政策溝通及化妝術,而是一個公民策展的城市運動?那麼,民眾又該如何參與、實踐都市治理呢?
龔:比起一些快速發展的城市,相較之下,臺北改變的速度並不快,但這或許是較健康的,放眼歐洲,許多老城市可能一百年都沒改變太多,只要它不是停滯的,而是不斷有在雙向溝通的,慢不是壞事。所以,這次展覽,也是想讓大家理解,我們的城市究竟該「為什麼而變動?」
以這次第三展區「打開臺北」為例,裡頭提到了「臺北大縱走」及「白晝之夜」。前者是藉由登山步道,了解臺北市盆地與山的關係,呈現各種腳踏車、健走等運動路線。它看起來不是城市建設,卻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白晝之夜」在這五、六年中,打開了許多公共場域,第一年從大稻埕走到228公園,第二年從臺大走到環河南路,第三年從圓山站走到臺北車站…這個打開夜晚的行動,讓在臺北的公部門敞開,讓民眾發現原來所有的都市場域都可以連在一起。
藉由民間力量去推動政府,讓原本的疆界去除,超越白天與黑夜的限制。這,就是一種更自由也更正向的變動。
此外「打開台北」,亦展示了台北曾做過多少參與式預算i-Voting:學生也能提案,讓公務人員進到第一現場,與公民參與討論,目前為止總計:422提案,358個結案,結案率達85%,經費9億多。公館現在推動的循環容器,就是北一女提案。讓民眾自己選擇開放式預算,是臺北一大進步的展現,這是個大市民小政府的時代,只要大家感受到這些好的價值,就會變成市民共識,未來不管誰來做,都必需順著市民意願。
再以第四展區「共融社會」為例。從多元族群到毛小孩、全齡教育等政策,談到如何以人本精神出發,站在每一個世代、族群視線,促進共融平權,包含世代、社會共融、數位、動物、運動等6個不同平權概念。這是移居臺北生活的重要價值,只是平常人們容易覺得理所當然,不知其中有多少進步性。
共融社會展區以跑道設計,象徵串接0至99歲的共融生活場景。(source:劉耘桑拍攝)
問:您覺得人們必須走入展場看看的理由為何?這個展覽希望能帶給觀者什麼樣的收穫及迴響?
龔:總體而言,這個展覽不是個節慶,而是一次共同行動。我們每一區,除了志工外,都有治理公務的專辦人員出來向民眾解說,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跟民眾面對面溝通,用民眾聽得懂的語言、關心的事務,來讓民眾理解才叫成功,當他們對民眾講到一百次時,就變一種承諾,讓行政管理變成一份治理承諾。許多臺北年輕的公務人員非常優秀,且富有理想,如何讓他們懂得跟民眾溝通,改變公務人員單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一個行動。
此外,我們也希望讓民眾了解後,藉由口耳相傳,影響政策做出系統性改變,並能帶出去跟所有人達成共識。在展場的最後一間,我們結合網路平台,讓民眾自己選擇他喜歡臺北的什麼?希望臺北的未來又有些什麼?結果隨時更新,變成城市政策共識平台的數據分析,在展期結束後,形成新的共識指標。
展覽最後一個單元觀眾可以透過投票選擇我喜歡與我希望的臺北,作為展覽結束後持續推展相關議題的力量。(source:劉耘桑拍攝)

策展人心中與你我居住的臺北:The Future is Now

問:臺北村落之聲今年度以「聽見臺北的聲音」為主題,您個人心中代表臺北的一首歌曲或一段旋律?
龔:沒有覺得特別那首歌有代表性,對臺北最有印象的是楊德昌的電影從《恐怖份子》到《青梅竹馬》再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產階級困惑的臺北市、繁華走不出去的臺北市、牯嶺街一群賀爾蒙過多的年輕人歷史文化的臺北市,都是不同generation世代對於臺北市的感覺,也是我自己心目中臺北市的感覺。
城市現在最需要是持續性,不要因為選舉而失去美好的價值及行動,這不只是由上而下,也是由下而上的雙向行動。讓公辧人員更能整合自己專職的與整體價值的關聯;讓民眾更能理解,自己即使身為一個小小的市民,在這不斷變動的城市裡,也能發揮很大的進步力量。
龔書章心中的臺北城市樣貌是楊德昌電影鏡頭下的臺北故事(source:劉耘桑拍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來臺灣各縣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式以推展城市治理為名的展覽會,本文將以「德國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為例,說明自1901年首屆舉辦迄今,每屆為期近10年,從起初歷史回顧與回應的方式,至近代越發引領當代都市議題、建築發展創新思考的驅動者。
經典臺語歌曲〈愛情恰恰〉陳小雲開頭第一句唱出「繁華的夜都市,燈光閃閃爍」,年輕一點的你也許有聽過陳綺貞在〈臺北某個地方〉唱的「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這些歌詞是否喚起每當說到臺灣街景映入眼簾各式爭奇鬥豔的霓虹招牌奇觀?幾年前日本雜誌以臺南國華街作為封面,掀起一波大家心中對於臺灣街景代表的討論
文章中作者所揭示的「『相由心生,音樂氣氛隨人結』,用什麼心情來看環境就有相對應的音樂來搭配。燈光也如此,人們照亮周遭的方式反映出對環境的態度。」邀請大家跟著燈光設計專家同時也是音癡的林大為老師,聽見夜間臺北城市景觀。
如果你從小在臺灣長大,應該或多或少都曾聽過,長輩告誡哪些地方「很陰」,或者曾是刑場或墓地,因此不要隨意靠近。不過,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就讓這篇文章帶領我們從歷史的眼光來看,究竟這些怪談和其所在產地的真相是什麼?
最早的臺灣人從哪裡來?史前時代的人類如何航海?就讓我們透過五個考古遺址,把這些史前人類冷知識一一揭密!
本文轉載自台北村落之聲。台北村落之聲是城市與大家的有機發聲體,藉由網站, 為城市的大小事發聲, 也讓關心城市空間的你我互通消息。 有關溪,從聽見家門前的小溪開始 都市溪流的模樣,還有什麼可能性?流經臺北北投、士林一帶的磺溪,就在短短的距離裡,讓人們看見、聽見了溪流的多種樣貌── 都市綠廊斷裂的隱憂
近來臺灣各縣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式以推展城市治理為名的展覽會,本文將以「德國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為例,說明自1901年首屆舉辦迄今,每屆為期近10年,從起初歷史回顧與回應的方式,至近代越發引領當代都市議題、建築發展創新思考的驅動者。
經典臺語歌曲〈愛情恰恰〉陳小雲開頭第一句唱出「繁華的夜都市,燈光閃閃爍」,年輕一點的你也許有聽過陳綺貞在〈臺北某個地方〉唱的「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這些歌詞是否喚起每當說到臺灣街景映入眼簾各式爭奇鬥豔的霓虹招牌奇觀?幾年前日本雜誌以臺南國華街作為封面,掀起一波大家心中對於臺灣街景代表的討論
文章中作者所揭示的「『相由心生,音樂氣氛隨人結』,用什麼心情來看環境就有相對應的音樂來搭配。燈光也如此,人們照亮周遭的方式反映出對環境的態度。」邀請大家跟著燈光設計專家同時也是音癡的林大為老師,聽見夜間臺北城市景觀。
如果你從小在臺灣長大,應該或多或少都曾聽過,長輩告誡哪些地方「很陰」,或者曾是刑場或墓地,因此不要隨意靠近。不過,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就讓這篇文章帶領我們從歷史的眼光來看,究竟這些怪談和其所在產地的真相是什麼?
最早的臺灣人從哪裡來?史前時代的人類如何航海?就讓我們透過五個考古遺址,把這些史前人類冷知識一一揭密!
本文轉載自台北村落之聲。台北村落之聲是城市與大家的有機發聲體,藉由網站, 為城市的大小事發聲, 也讓關心城市空間的你我互通消息。 有關溪,從聽見家門前的小溪開始 都市溪流的模樣,還有什麼可能性?流經臺北北投、士林一帶的磺溪,就在短短的距離裡,讓人們看見、聽見了溪流的多種樣貌── 都市綠廊斷裂的隱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文章紀錄了臺北市市長蔣萬安於論壇中的演講,分享了臺北的多元文化、民主進展以及對於全球化的看法。他強調了傳統與創新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並提及如何以科技與包容性政策應對未來的挑戰。還探討瞭如何吸引年輕人才支持國民黨,以及臺北在國際關係中的橋樑角色。希望讀者能瞭解臺北的魅力及其在當代議題上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主軸一是市府的成果發表,主軸二是燒錢的煙火式活動,主軸三是在鬆散的民間海選中嘗試歸納。這樣的架構能不亂嗎? 臺南400官網,最後只能字多取勝吧~ 比較可行的文化策畫,如果非得用荷蘭,那就從中提取一個元素,例如 "海洋國際" 作為主題出發,規劃城市發展和慶典活動,再部分開放給民間辦理。
Thumbnail
2024/5/5我參加了臺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這次展覽主要呈現建築設計領域在全球暖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等趨勢下的新發展方向,以五大概念引領未來生活空間設計,展示臺北城市的創意設計能量。
Thumbnail
本篇你應該學會…… ■台南房地產未來的四大潛力區塊:包含台南在地傳統生活圈東區及北區。 □台南市是台灣都會區罕見沒有「都心轉移」現象之城市,在地人始終執迷「東區」。 ●台南捷運藍線的規劃,符合在地人口及生活需求,也更鞏固「東區」都心地位。 ○未來「平實重劃區」及「巴克禮公園」仍有發展腹地。
Thumbnail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前花蓮市長)與臺中市政府顧問蔡壁如(前民眾黨立委、柯文哲核心幕僚)26日下午,受花蓮市青年公共事務促進會邀請,在花蓮市的咖啡廳舉辦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雙方針對青年參政與城市治理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換,並聽取青年朋友的需求和困難,希望藉由聽取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2024.02.06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號召各路跨領域設計團隊,捲袖組團來為你所成長、生活或嚮往的一座城市,提出最佳改造規劃,將設計思考導入街頭巷尾。」 \城市美學|113年設計提案徵選/ 每案整合規劃費高達450萬元! 城市美學計畫自112年起,在全台公開徵選需導入設計的公共場域,以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文章紀錄了臺北市市長蔣萬安於論壇中的演講,分享了臺北的多元文化、民主進展以及對於全球化的看法。他強調了傳統與創新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並提及如何以科技與包容性政策應對未來的挑戰。還探討瞭如何吸引年輕人才支持國民黨,以及臺北在國際關係中的橋樑角色。希望讀者能瞭解臺北的魅力及其在當代議題上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主軸一是市府的成果發表,主軸二是燒錢的煙火式活動,主軸三是在鬆散的民間海選中嘗試歸納。這樣的架構能不亂嗎? 臺南400官網,最後只能字多取勝吧~ 比較可行的文化策畫,如果非得用荷蘭,那就從中提取一個元素,例如 "海洋國際" 作為主題出發,規劃城市發展和慶典活動,再部分開放給民間辦理。
Thumbnail
2024/5/5我參加了臺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這次展覽主要呈現建築設計領域在全球暖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等趨勢下的新發展方向,以五大概念引領未來生活空間設計,展示臺北城市的創意設計能量。
Thumbnail
本篇你應該學會…… ■台南房地產未來的四大潛力區塊:包含台南在地傳統生活圈東區及北區。 □台南市是台灣都會區罕見沒有「都心轉移」現象之城市,在地人始終執迷「東區」。 ●台南捷運藍線的規劃,符合在地人口及生活需求,也更鞏固「東區」都心地位。 ○未來「平實重劃區」及「巴克禮公園」仍有發展腹地。
Thumbnail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前花蓮市長)與臺中市政府顧問蔡壁如(前民眾黨立委、柯文哲核心幕僚)26日下午,受花蓮市青年公共事務促進會邀請,在花蓮市的咖啡廳舉辦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雙方針對青年參政與城市治理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換,並聽取青年朋友的需求和困難,希望藉由聽取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2024.02.06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號召各路跨領域設計團隊,捲袖組團來為你所成長、生活或嚮往的一座城市,提出最佳改造規劃,將設計思考導入街頭巷尾。」 \城市美學|113年設計提案徵選/ 每案整合規劃費高達450萬元! 城市美學計畫自112年起,在全台公開徵選需導入設計的公共場域,以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