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地創之路從2019創生元年至今有什麼樣的收穫與改變?台灣是不是能長出屬於自己的地創模式?

島知塾-消失的城鄉邊界

島知塾-消失的城鄉邊界

人地新關係

台灣是個小島國,交通便利,能任意在一日內往返兩地,已成為標準的「一日生活圈」,人地關係演變從「關係人口」→「流動創生」→「二地居」→「移住定居」。「流動」的發生已在地方創生上不可或缺。

  • 關係人口:

一群不住在該地的人,卻對該地有著若干緣分,驅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該地保有聯繫、有意願參與該地事物甚至產生依戀及情感寄託。屬於「觀光客以上,居住者未滿」的區間,他們對地方的黏濁度相對高,把該地視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知名設計師山崎亮曾說:「不是打造出讓一百萬人只來一次的島嶼,而是要規劃出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可見數量再多,終歸走馬看花,與地方連結度低。

  • 流動創生:

愛上一個地方會經歷認知、確認、感興趣、嚮往、依戀、認同到積極行動的過程,而很多人為了生活得留在城市,內心卻對遠方產生憧憬,這時候「流動」成了引發更多可能的方式。

  • 二地居:

可以說是準定居了,在兩地生活,他鄉成故鄉,成為半個在地人,通常是一城一鄉,從地方角度思考,也保留了城市中的人脈。對地方的情感更加深化,也更有實踐行動力。

結語

很開心地方創生在台灣慢慢有了自己的樣貌,為了避免「地方消滅」,增加願意在地方根留的人口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然而移居地方從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更是漫長的過程,所以需要靠民間、企業及政府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關係人口,在兩地流動創造地方新生之路。民間能與在地人士建立良好夥伴關係、鼓勵世代投入參與;企業可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提供遠距的工作機會;政府應加強法規的更新及基礎建設的設置。

地方創生仍有很多可以發展的空間,也願我們能多花點心思關心在地、遠方的故鄉,或是那個跟你「結緣」之地,成為地方的關係人口,進而才有機會創生。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

推薦閱讀心得參考: 閱讀心得 #43 -《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在兩地工作,在兩地生活

內容總結
《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5
/5
avatar-img
52會員
219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賣時間的男孩 的其他內容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社會參與一直是輔大社會企業學程的授課重點,上週參與了碩二學長姊的社參成果發表會,一來當作提前的見習,二來也想感受一下一年時光各自的精彩。短短半天從學長姐的分享內容當中,整理出我對社會參與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會需要與參與某個單位合作,起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出人力,對方提供資源,各取所需的配合,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一些新領域的接觸,也希望藉由實戰累積經驗,去驗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然想像很美好,事實卻很殘酷。
今年9月,除了社畜這個身分外,又為自己安插了另一個身分,也就是菸酒生。位於新莊的天主教學校輔仁大學,一直是我兒時的後花園,已記不清過去有多少假日,我們全家都會到校園內走走、看書、吃學餐。而現如今,我卻以學生的身分,再次回到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開啟了上班工作,下班念書的生活。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社會參與一直是輔大社會企業學程的授課重點,上週參與了碩二學長姊的社參成果發表會,一來當作提前的見習,二來也想感受一下一年時光各自的精彩。短短半天從學長姐的分享內容當中,整理出我對社會參與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會需要與參與某個單位合作,起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出人力,對方提供資源,各取所需的配合,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一些新領域的接觸,也希望藉由實戰累積經驗,去驗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然想像很美好,事實卻很殘酷。
今年9月,除了社畜這個身分外,又為自己安插了另一個身分,也就是菸酒生。位於新莊的天主教學校輔仁大學,一直是我兒時的後花園,已記不清過去有多少假日,我們全家都會到校園內走走、看書、吃學餐。而現如今,我卻以學生的身分,再次回到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開啟了上班工作,下班念書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高雄出差的日子裡,開始了二地居的生活體驗,發現工作與生活可以無縫連接。不論是參加六年石斑童趣營,享受地方美食,還是透過與朋友聚會,這些生活片段都為我帶來了不同感受。高雄不僅是一個工作地點,更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重拾與朋友的情感連結,享受在地生活多樣性。希望透過我的分享能激勵更多人探索生活的美好。
Thumbnail
🍊:好快呢,卷二到這章就更完了。回想當初疊磚蓋樓那時,一天天一點點的推進,還被網友嘲過這麼更法不知要更到猴年馬月才更得完呢。不過後來呢,好像真的在猴年裡(2016/07/29)把故事更完了,現在想想,那位留言網友也算是神算鐵口了,哈。至於這回咱們又剛好是馬月(農曆5月)開始更的,多巧啊。
Thumbnail
🍊:丟了一大船鹽,眼看即將開張的鹽鋪子就要開天窗,鹽鋪的張管事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他半句話也不敢吭,因為他知道二堡主肯定比他更焦急,哪怕那玉面諸葛的臉上沒有半分痕跡,但只要補不上貨,明天鋪門不管是開還是不開,都會損及傲龍堡的商譽⋯⋯嘖,到底是哪個殺千刀的囤著鹽不放貨?教他老張見了,絕對要⋯⋯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這萬花樓果真是個奇妙地兒,這無介一進此樓,眼中只有見到他心中最嬌美也最可憐的那朵花;想不到這二堡主進門,竟也能見到自己心中的那朵獨一無二的香花。公子愛丫鬟正式登場,看倌們請快來瞧瞧這故事到底會不會有活色生香的場面⋯⋯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高雄出差的日子裡,開始了二地居的生活體驗,發現工作與生活可以無縫連接。不論是參加六年石斑童趣營,享受地方美食,還是透過與朋友聚會,這些生活片段都為我帶來了不同感受。高雄不僅是一個工作地點,更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重拾與朋友的情感連結,享受在地生活多樣性。希望透過我的分享能激勵更多人探索生活的美好。
Thumbnail
🍊:好快呢,卷二到這章就更完了。回想當初疊磚蓋樓那時,一天天一點點的推進,還被網友嘲過這麼更法不知要更到猴年馬月才更得完呢。不過後來呢,好像真的在猴年裡(2016/07/29)把故事更完了,現在想想,那位留言網友也算是神算鐵口了,哈。至於這回咱們又剛好是馬月(農曆5月)開始更的,多巧啊。
Thumbnail
🍊:丟了一大船鹽,眼看即將開張的鹽鋪子就要開天窗,鹽鋪的張管事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他半句話也不敢吭,因為他知道二堡主肯定比他更焦急,哪怕那玉面諸葛的臉上沒有半分痕跡,但只要補不上貨,明天鋪門不管是開還是不開,都會損及傲龍堡的商譽⋯⋯嘖,到底是哪個殺千刀的囤著鹽不放貨?教他老張見了,絕對要⋯⋯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這萬花樓果真是個奇妙地兒,這無介一進此樓,眼中只有見到他心中最嬌美也最可憐的那朵花;想不到這二堡主進門,竟也能見到自己心中的那朵獨一無二的香花。公子愛丫鬟正式登場,看倌們請快來瞧瞧這故事到底會不會有活色生香的場面⋯⋯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