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開戶了,然後呢? 淺談投資策略與思維

2020年全球股市在疫情爆發後大漲,吸引了大量的新人湧入股市淘金,根據證交所統計,去年的新開戶數量高達67萬,總戶數來到1124萬,等於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投資股票。
但年不是天天在過,投資也不保證一定賺錢,股市會熱多久也是一個問題,若要在投資市場中生存,需要做好兩個功課:資金配置以及建立投資策略
資金配置依照各人的條件來決定,由於每個人可運用的資金以及損失的承受能力都不同,所以這邊就不多做評論。
投資策略則可依操作的積極性分為『主動投資』『被動投資』兩種方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兩種投資方式的差異。

主動投資
以超越大盤績效或是操作特定股票,以賺取價差或股息報酬為主的策略,主動投資依照分析方式不同,可再分成兩種類型:
l 技術分析:基礎概念是股價會重複歷史的模式,因此可以利用歷史的數據去預測未來股價走勢,通常以K線圖表、成交量數據與籌碼變化做為決策依據。
常見的技術分析包含隨機指標(KD值)、移動平均線(MA)、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葛蘭蒂八大法則、艾略特波浪理論、布林通道等。
而籌碼分析則是以大盤/個股的交易的數據作為買賣的依據,最常見的有:三大法人買賣超、融資融券變化、券商分點買賣超、董監持股量變化、盤後鉅額交易標的等。
這些指標衍生出了許多短期交易的策略,像是當沖(當日先買後賣or 先賣後買,交易日當天手上不留標的)、隔日沖(今天買進/賣出,隔天再賣出/買進將部位沖銷),以及結合市場資訊所產生的動能投資策略(類似追漲殺跌)。
l 基本分析:以個體企業內在價值、產業與經濟體的成長性做為投資的參考,注重的是公司的品質與發展性,使用的方法與指標包含預測商業模式發展前景、財務報表分析與總體經濟數據等,以下為常見的基本分析策略:

價值投資的定義
目的是找出『便宜的股票』,並等待他的市場價格回到或超過他應有的水準時賣出獲利。最具代表性的價值投資人為『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他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所謂便宜的股票,指的是營運表現與財務體質都正常,但因不利消息或缺乏題材,使得股價低於自身價值,這種情況稱為『安全邊際』,而擁有安全邊際的股票就是所謂的『價值股』
由於價值投資人相信股票的價值一定會反映在股價上,所以買進安全邊際越高的價值股,上漲的機會當然也就越大。
價值投資需要從公司的財務報表評估公司的體質,因此投資人想學習運用價值投資,就需要具備『財務報表分析』及『會計學』兩項知識。

成長股投資的定義
鎖定『具有潛力且業務持續成長』的公司與產業,相較於公司體質的優劣,成長股投資人更看重未來的發展性。最具代表性的成長股投資人為ARK的執行長凱薩琳·伍德(Cathie Wood)。
成長股是擁有創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業務與利潤持續成長,景氣下行時表現優異的公司。由於具成長性的標的容易受到市場追捧,投資人也接受較高的估值,只要題材與優勢沒有消失,投資人就願意持續買進。
近期的成長股代表就是Tesla,從電動車剛問世到成為主流,都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特斯拉在2020年的全年EPS為0.64美元,也是第一年全年獲利,但股價卻從86.05美元大漲到705.67美元,漲幅高達7200%,股價上漲幅度明顯遠高於獲利的成長。
成長股常被視為投機,但科技與商業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所以投資人對產業以及使主流習慣的變化要有高度敏感性與想像力,才能夠對於趨勢有正確的判斷。

被動投資的定義
相較於主動投資,被動投資就簡單得多。被動投資的主要概念是讓投資組 合複製『目標指數』的成分,而投資人能夠得到的就是市場指數的報酬。
目前的主流被動投資工具有指數基金、ETF、ETN三種,而其中ETF是被公認操作上最方便,也是被最多人接受的工具。

ETF的運作與費用
以台灣人最熟悉的元大台灣50 ETF (0050)為例,0050追蹤的『目標指數』是台灣證交所與英國富時指數編制公司 (FTSE)合作編制的『台灣 50 指數』,0050基金經理人的工作就是讓投資組合與台灣50指數的成分股一致,讓投資人得到台灣50指數的報酬率。
ETF也是基金,所以會有相關的費用產生,例如經理費、保管費與交易費用等,這些費用統稱為『內扣費用』;當指數進行成分調整時,經理人需要交易股票以追蹤指數,而交易的時間點與價格會讓ETF的表現與目標指數產生誤差,這些誤差加上內扣費用,稱為『追蹤誤差』。
由於追蹤誤差會嚴重影響ETF的報酬率,因此在選擇ETF時,最好盡量避免投資內扣費用比率過高及追蹤誤差過大的ETF。

所以,哪一種投資策略最有用?
『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哪個績效更好?』一直是投資市場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話題;主動投資中的技術分析派、價值投資派、成長股派之間也常爭論不休,投資領域中相互批評的情形也很常見。
事實上,策略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雖然統計顯示有約七成的主動型基金績效輸給大盤,但是仍然有主動投資人可以獲得超額報酬。
我們普遍認為價值股的回報高於價值股,但過去10年卻是成長股的表現更好;基本分析派經常批評技術分析的理論毫無根據,不過也確實有人靠著技術分析抓到更準確的進出場時間點。
特別是現代資訊流通快速,許多外在條件也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讓策略間的分界變得模糊,很難只依靠單一策略卻寄望他在任何情境下都有效。

多方面學習才能得到成長
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專注學習一種策略,但不需要去否定與你不同的看法,更可以試著去了解各種策略並適時應用,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發掘獲利的機會。
一名以『瘋狗流』成名的投資網紅就曾經表示:『以前我是價值投資的擁護者,但學習到瘋狗流後我的績效顯著提升,但這並不表示我就放棄價值投資,對我來說學習瘋狗流的最大意義,是讓我能夠脫離單一思維的框架,而去研究各種策略的優缺點。』
呼應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到今年(2022)股市開始反轉,許多在2020與2021賺到每丁每當的投資人在今年翻船,大部分人會怪大環境不好,像是FED大規模升息啦、烏俄戰爭啦、通膨過高等等,但即使是在這種惡劣的投資環境下,還是有人可以賺得到錢。
而網路上也不乏相關討論,以下我就分享在群組中一段相當中肯的論述:
「這波熊市仆了 不少 基本教義派 的」
(基本教義派:只信奉一個流派,無論是技術/價值/指數/存股... 並且不接受其他流派觀點的)
我在想為什麼
這次熊市受傷最重的是他們呢?
我想問題不在「只信一個流派」
問題在「不接受其他觀點」
因為這種心態
忽視了投資最重要的一點:
#對沖風險
對沖風險不只是在部位配置上
對事情的觀點也要盡量cover
只使用單一標準來看市場的話
很容易忽視了其他的警訓
舉個常見的例子
晶片股為什麼一直跌
還一直有人接刀接到懷疑人生?
當中不乏基本面分析的基本教義派
因為只看財報
不聽 總經分析 的經濟風險
不聽 技術面 的嚴重空頭排列
不聽 籌碼面 的大機構減倉
然後就出現了接刀接到快破產的窘境
這個風險不只是「部位的風險」
而是「整個觀點的風險」
將自己暴露在一個沒有保護的地方
如果風險發生又沒有停損機制
那真的會沉船
所以我還是推崇科學的分析
在投資進出場的時候 至少參考兩派意見
例如前面提到的
總經分析/價值分析/技術分析/籌碼分析
每個流派都很有用
也都有免費的資源可以看
我們不用每個都精通
但至少要聽得懂人家在說什麼
而且最重要的是
「要聽的下去別人警告的風險」
劉邦的故事大家都曉得
打仗不如韓信
智謀不如張良
武勇不如樊噲
後勤不如蕭何
可是他會聽各種專家的觀點
自己做理性的判斷
我們投資人也一樣
技能好學,格局難培養
盡量鍛煉自己的格局和氣度
對市場的觀點應該要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因此,多看、多聽、多學習,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在自己能夠承受的損失之下多嘗試不同的策略與工具,在學習中找出能夠將獲利最大化的方式,才能夠在這個市場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股海中的追夢人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