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金剛經詞語置換 (總結)

一心淨信,一切想遠離,實想發生,此佛、世尊
1 ㄨ「滅度」 〇「照澍熙澤」 不是「滅度」,而是「照澍熙澤」: 不是「滅」、而是「照澍」; 不是「度」、而是「熙澤」。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而不是「要將所有眾生、從此岸『移至』彼岸」,的一種「降伏其心」之心理狀態。 是故,經文的: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可置換為: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照澍熙澤』之;如是『照澍熙澤』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照澍熙澤』者。」 此段經文,與《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相當; 著重在「頓然證悟」的那一瞬間,因覷破虗妄根源 — 無始無明,亦即,第九菴摩羅識,而照了見到:一切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無非顯露在佛心光明的照耀下之意。 覷破自己的虗妄根源、殄滅第九菴摩羅識,同時,以「頓然證悟」所徹見之佛心、亦穿透所有眾生的闇蔽無明,而照了一切、無非顯露在佛心光明的照耀下 (照見五蘊皆空),乃是證悟者自身的體悟與認知,無干眾生之事; 眾生、依然是眾生,仍然活在他們的闇蔽無明中,恩怨情仇地、在生死的大海裏、頭出頭沒,從來未曾被「接引」、或「救度」到彼岸的國度。 禪宗以牧牛為喩,說「穿卻鼻孔」,意思是:牛雖然被主人用鐵鉤穿過鼻孔,但牛、卻依然還是牛,並未因此、即變成人也。 2 ㄨ「不住」 〇「涵融統攝」 不是「不住」,而是「涵融統攝」: 不是「不住」、亦不是「空」、而是「涵融」; 不是「不住於」、亦不是「無」、而是「統攝」。 此置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一切無情事物、有情眾生、以及眾生的五蘊身、心之「涵融統攝」; 而不是「要先『無所住』、才『生其心』」,的一種「調伏其心」之修行次第。 是故,經文的: 「不住於」色、相、想,施與 (布施)。 可置換為: 「涵融統攝」色、相、想,施與 (布施)。 其中,「想」包含了「想、行、識」等三個動態進程。 此段經文,與《心經》的「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相當; 著重在「已然證悟」之後,將一切無情事物、有情眾生、以及眾生的五蘊身、心,通通涵融統攝於其內,無有絲毫慳貪、執取之心,故以「施與」(布施) 來描述。 施與 (布施),並非消亡,而是重生: 從第一個層面來說:施與之物並未消失,而是被移置到更為需要的地方、加以利用,因而,施與 (布施) 就在眾生的層次、提升了該物的利用價值; 從第二個層面來說:此施與之心,在天地間、宇宙中,創造了福德,一如星辰被增添了一抹微笑般、反饋給施與者本身;這就好比是物理的施力、與反作用力之原理,是雙向的。 「涵融統攝」並不是將施與之物,在同等的現象層次、予以否定,諸如:將「黑」變為「白」、「靜」變為「動」、「止」變為「行」、「A」變為「-A」等等; 而是否定「現象」之本身,也就是,將「住」的狀態轉變為「不住」,諸如:將「黑」變為「非黑」、「靜」變為「非靜」、「止」變為「非止」、「A」變為「非A」等等。 依此,「涵融統攝」的符號表達,並不是「-A」,而是「非A」。 虗妄根源 — 無始無明,一旦覷破,則虗妄消於烏有、一切還原為真實;對於同樣的一件事情,比方「A」,並非予以捨棄、消滅,而是從更高的觀點,也就是從佛心的觀點,來觀看、照見。故曰:「空中無色、受、想、行、識。」 3 ㄨ「相」 〇「想」 不是「相」、而是「想」。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一念清淨的參究之心,在擺脫意想的束縛之參究過程中,所經歷的、意識深淺層次之不同階段; 而不是「要破除表相、方能得見本性」,的一種「不執著、甚或不思想」之舉止態度。 是故,經文的: 無我「相」、眾生「相」、壽「相」、人「相」。 可置換為: 無我「想」、眾生「想」、壽「想」、人「想」。 「想」既然包含了「想、行、識」等三個動態進程,則「我」想、「眾生」想、「壽」想、「人」想,就不能理解為:對於「我」、「眾生」等客體的認知之「相狀」;而應視為:在擺脫意想的束縛之參究過程中,所經歷的、意識深淺層次之不同階段。 經文中,「知彼,如來佛智;見彼,如來佛眼」,即是:以「眾生知見」、逐步穿越「想」的種種深淺層次,終而覷破虗妄根源 — 無始無明,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並證悟徹見佛心、而合於「如來知見」之意。 前述之段,與《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相當。 「佛心」、「宇宙」、「光明」、「究竟」、「覺悟」等義,即是《金剛經》之宗旨,可以總括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詞;但這些境界,必須經由喩如爬山、終而登至山頂的參究過程,才能夠得見。「我」想、「眾生」想、「壽」想、「人」想等意識層次,就好比是爬山時、所必須經歷的種種階段。 一心淨信,一切想遠離,實想發生,此佛、世尊。 ========== 金剛經笈多譯本白話譯銓十二節 1 我曾經這麼聽到:光風荏苒,曾幾何時,世尊居住在舍衛大城的南郊、由祗多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合贈的園林裡,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以及許多無畏的菩薩們、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天,在午膳之前,世尊一如往常,穿上了他的補丁袈裟,拿著缽,披上了絡衣,和比丘以及菩薩們、一同走進舍衛大城乞食。 乞食回來,也吃完飯以後,世尊收拾起他的缽和絡衣,洗了腳,在已經為他準備好了的坐具上、結跏趺坐;這時,他挺直了上身、安詳地看著前方的大眾。 於是,許多比丘和菩薩紛紛來到他的坐處面前,用額頭頂禮他的雙足,再起身,繞著他、順時鐘向右繞行三圈,然後在一旁坐下。 2 這時,尊貴的須菩提,也在頂禮世尊的雙足、右繞三圈之後,在大眾的集會中坐了下來。 等到大眾都坐定了之後,他便從他的坐處、站了起來,將袈裟在右肩處偏袒,再以右膝跪地,同時雙手合十、向佛陀彎腰作禮,說:「希有啊!世尊!最極希有!善逝! 您、和所有的如來、無垢、正遍知者,是多麼無私地、以至高的恩惠、加持無畏的菩薩!您、和所有的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是多麼慈悲地、以最勝的付囑、付囑無畏的菩薩! 世尊!我想要代表大眾向您請問:如果高貴家庭的子女、想要實行菩薩乘,那麼,他們應該要讓自己的心念、在怎麼樣的狀態中安住?又應該如何修行?以及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降伏自己的心念呢?」 佛陀對尊貴的須菩提說:「問得好啊!須菩提!問得好! 的確如此,須菩提!如你所說的:『如來、無垢、正遍知者,以至高的恩惠、加持無畏的菩薩,以最勝的付囑、付囑無畏的菩薩。』 所以,須菩提!仔細地聽著,並好好地思維參究,我將會一一告訴你們,實行菩薩乘的子女,應該要讓自己的心念、在怎麼樣的狀態中安住,又應該如何修行,以及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降伏自己的心念。」 尊貴的須菩提答:「祈願您能為我等一一說明,世尊!」於是,便坐下、而全神貫注地聽著。 3 佛陀對他說:「須菩提!實行菩薩乘的子女,應當生起這樣的佛心: 宇宙中、所有的眾生,無論他們被歸類為:卵生、胎生、濕生、變化而生,或者,有形象、無形象,又或者,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等類別; 這些類別的眾生,我都將他們置於 (如烈焰焚燒一切般) 什麼都不留下來的涅槃界、消殞寂滅; 雖然,無量無數的眾生 (猶如ㄧ點點的小雪片掉入紅通通的爐火般) 被置於涅槃界、消殞寂滅,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的一個眾生消殞寂滅 。 (這要怎麼理解呢?因為,消殞寂滅,指的是眾生被佛性的光芒照澍熙澤而穿透,這叫做「非眾生」;不消殞寂滅,指的是眾生依然存在、並沒有消失,只是被涵融統攝於徧滿宇宙的佛性的光芒之中,這叫做「所以稱為眾生」。以下的三句義,都將依照這樣的模式來理解。)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一個大乘的菩薩,他的心念還錯誤地駐留在、將究極的佛性境地、認知為是:由因緣和合的假象所產生出來的『眾生』之層次,那麼,他就不足以被稱為是明心見性的菩薩; 這又是為什麼呢?須菩提!沒有一個人堪被稱為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如果,這個人的心念還錯誤地駐留在、將究極的佛性境地、認知為是:二乘佛法主張的、由因緣和合的假象所產生出來的『眾生』之層次,或者,耆那教義主張的、作為靈魂命我的『耆婆』之層次,又或者,犢子部主張的、流轉於生死諸趣的『補特伽羅』之層次。 (因為,對於這些認知的層次,他都應該用他的心眼去看穿,就好比是獅子一躍、而跳出野狐居住的窟穴一般。) 4 (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六波羅蜜中的第一個、布施波羅蜜,而其他的五波羅蜜、也可以用同樣的觀點來理解。) 須菩提!既然,菩薩的布施,應該要能夠擺脫任何事物之羈束,不駐留於任何不正當的處所,那麼,他 (的心念),就不應該駐留在任何視覺的認知之層次,也不應該被任何的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或心中的想法所繫絆。 同樣的道理,須菩提!菩薩的布施,(他的心念),也不應該被任何形式的感知、或思維現象所束縛,(而應該到達、如宇宙的虛空一般、廣闊自在、且通達自由的佛性境地)。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的布施,(他的心念),能夠擺脫任何事物之羈束,不錯誤地駐留在任何認知之層次,也不受任何形式的感知、或思維現象所束縛,那麼,他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也將會是不可限量的。 試想,須菩提!往前方 (也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東方) 直直而去,那空間的距離、可能測量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能的,世尊!」 佛陀又問:「同樣地,往南、西、北、下、上、周遍十方直直而去,那些空間的距離,可能測量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能的,世尊!」 佛陀說:「的確如此,須菩提!如果菩薩的布施,(他的心念),能夠擺脫任何事物之羈束,不錯誤地駐留在任何認知之層次,也不受任何形式的感知、或思維現象所束縛,那麼,須菩提!他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也將會是不可測量的。 因此,須菩提!實行菩薩乘的子女,應該按照以上的方法、來實行布施,(到達如宇宙的虛空一般、廣闊自在、且通達自由的佛性境地)。 5 (讓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可以用看到如來具足了 (外在的) 三十二種美好的相貌,來說看到了如來嗎?」 須菩提答:「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用看到如來具足了 (外在的) 三十二種美好的相貌,來說看到了如來。 為什麼呢?世尊!因為,一個人要說他看到如來『具足好相』,那麼,他就必須看到 (非外在好相的如來本人,這就是,除了看到如來具足了外在的三十二種美好的相貌之外,也要同時看到佛性觀點的、內在的)『非具足好相』。」 答完,佛陀接著對尊貴的須菩提說:「既然 (一切外在的)『具足好相』都是虛妄的,須菩提!那麼,(一切佛性觀點的、內在的)『非具足好相』就都是不虛妄的; 因此,實行菩薩乘的子女,應該要用、一看到如來 (外在的)『具足好相』、就同時也看到 (佛性觀點的、內在的)『非具足好相』、來看待如來,才可以說是真正地看到了如來。」 (這兩個比喻,一個、是虛空中有萬事萬物,一個、是如來的身體有相貌,都是在說明第三節的「將眾生置於涅槃界、消殞寂滅,但實際上,眾生還是眾生、依然存在,並沒有消殞寂滅」的道理。) 6 說完,尊貴的須菩提問佛陀:「世尊!是否會有眾生,在未來世、末世、末世後的一段長時間、五百年後、正法崩壞時、正法崩壞後的轉變時,僅僅聽聞到這有形文字的經典教導,就能夠頓然生起真實的佛心、(並證悟佛性境地的意旨) 呢?」 佛陀說:「須菩提!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懷疑:『是否會有眾生,在未來世、末世、末世後的一段長時間、五百年後、正法崩壞時、正法崩壞後的轉變時,僅僅聽聞到這有形文字的經典教導,就能夠頓然生起真實的佛心、(並證悟佛性境地的意旨) 。』 是的,肯定會有的,須菩提!會有未來世的的菩薩,在五百年後、正法崩壞時、正法崩壞後的轉變時,成就 (明心見性佛性境地的) 戒究竟、功德究竟、智慧究竟。 這是因為,須菩提!這些在未來世明心見性的菩薩,在累生累世,不只親近供養了一位佛陀,也不只跟隨著一位佛陀種下了善根種子; 事實上,須菩提!這些在未來世明心見性的菩薩,在累生累世,已經不僅止於親近供養了一、百、千位佛陀,也不僅止於跟隨著一、百、千位佛陀種下了善根種子; 當他們聽聞到這有形文字的經典教導時,都將生起清淨信念的真實一心,(也就是真實的佛心)。 須菩提!他們證悟到了如來的佛智,(如來也以他的佛智知道他們);須菩提!他們看到了如來的佛眼,(如來也以他的佛眼看到他們);須菩提!他們 (生起了和歷代明心見性的成就者一樣的、獨一無二的佛心),並得到無數、而不可測量的福祐 (的回報)。 為什麼呢?因為,須菩提!這些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的心念並不錯誤地駐留在、將究極的佛性境地、認知為是:婆羅門吠陀教義主張的、能生出宇宙萬事萬物的『梵我』之層次,或者,二乘佛法主張的、由因緣和合的假象所產生出來的『眾生』之層次,或者,耆那教義主張的、作為靈魂命我的『耆婆』之層次,又或者,犢子部主張的、流轉於生死諸趣的『補特伽羅』之層次。 須菩提!這些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的心念並不駐留在任何對於『概念』、或『無概念』的認知之層次; 甚至於,須菩提!他們的心念也不駐留在任何『認知』、或『無認知』之層次。 (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層次,都只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在他們修行的過程中,必須歷經的階段、必須穿越的荊棘叢林。)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須菩提!如果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的心念還一直駐留在對於『概念』的認知之層次,代表:他們還緊緊地將自己的心念繫絆束縛於『梵我』、『眾生』、『耆婆』、或『補特伽羅』的認知上,而不肯放捨; 同樣地,如果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的心念還一直駐留在對於『無概念』的認知之層次,代表:他們還緊緊地將自己的心念繫絆束縛於『梵我』、『眾生』、『耆婆』、或『補特伽羅』的認知上,而不肯放捨。 所以,須菩提!實行菩薩乘的菩薩、不應該將自己的心念繫縛於『概念』、或『無概念』的認知上,而不肯放捨。 也正因為如此,如來才把那些 (在修行過程中必須歷經的)『概念』、或『認知』、比喻為竹筏,(當大乘的菩薩用一念參究的心、向前邁進時),任何的『概念』都應該要被棄捨,更何況是『無概念』呢?」 7 佛陀又再度問尊貴的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如來、無垢、正遍知者,是否曾經證悟任何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 境地?又是否曾經傳授任何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 意旨呢?」 尊貴的須菩提答:「世尊!就我的理解,如來、無垢、正遍知者,不曾證悟任何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 境地、也不曾傳授任何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 意旨。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傳授的 (佛性境地的) 意旨,絕不可以用思維義解來領會、也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它、既不是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意旨』、也不是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無意旨』。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不屬於因緣和合的假象所產生出來的感知、或思維現象,而屬於佛性境地的) 無為法,彰顯明示了一切明心見性的聖者 (所同證同悟的佛性境地、及意旨)。 8 佛陀再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如果有高貴家庭的子女,用能夠填滿宇宙中十億個星系、那麼多的七種寶物,施與如來、無垢、正遍知者,這些子女、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多嗎?」 須菩提回答:「甚多,世尊!這些高貴家庭的子女、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 甚多。 為什麼呢?因為,世尊!『福祐』,如來說它、就是『非福祐』,也正因為如此,世尊!如來才稱它為『福祐、福祐』。」 佛陀接著說:「須菩提!相較於用能夠填滿宇宙中十億個星系、那麼多的七種寶物,施與如來、無垢、正遍知者;如果,這些高貴家庭的子女,僅僅聽聞這部經中一個偈的四句,就能夠頓然證悟 (佛性境地的意旨)、並詳細地為他人闡釋,那麼,他們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 更多、而不可測量。 為什麼呢?因為,須菩提!從 (佛性境地的意旨) 這裡,出現了如來、無垢、正遍知者;從 (佛性境地的意旨) 這裡,生出了諸佛世尊。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佛法、佛法』,須菩提!如來說它、就是『非佛法』,也正因為如此,才稱它為『佛法』。 9 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將心念錯誤地駐留在認知之層次的) 入流者、(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有『我得到了入流果位』這麼一件事情嗎?」 須菩提答:「沒有,世尊!他、(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沒有『我得到了入流果位』這麼一件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從徧滿宇宙的佛性的光芒看來)、根本沒有任何入流的境界或果位、可以進入,也正因為如此,才稱他為『入流者』;沒有任何對於形色、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或心中的想法的認知之層次、可以進入,也正因為如此,才稱他為『入流者』。 如果,世尊!他的心念還一直駐留在、『我得到了入流果位』的認知之層次,代表:他還緊緊地將自己的心念繫絆束縛於『梵我』、『眾生』、『耆婆』、或『補特伽羅』的認知上,而不肯放捨。」 佛陀又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將心念錯誤地駐留在認知之層次的) 一來者、(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有『我得到了一來果位』這麼一件事情嗎?」 須菩提答:「沒有,世尊!他、(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沒有『我得到了一來果位』這麼一件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從徧滿宇宙的佛性的光芒看來)、根本沒有任何一來的境界或果位、可以一去一來,也正因為如此,才稱他為『一來者』。」 佛陀又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將心念錯誤地駐留在認知之層次的) 不來者、(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有『我得到了不來果位』這麼一件事情嗎?」 須菩提答:「沒有,世尊!他、(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沒有『我得到了不來果位』這麼一件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從徧滿宇宙的佛性的光芒看來)、根本沒有任何不來的境界或果位、可以去而不來,也正因為如此,才稱他為『不來者』。」 佛陀又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將心念錯誤地駐留在認知之層次的) 阿羅漢、(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有『我得到了阿羅漢果位』這麼一件事情嗎?」 須菩提答:「沒有,世尊!他、(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沒有『我得到了阿羅漢果位』這麼一件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從徧滿宇宙的佛性的光芒看來)、根本沒有任何阿羅漢的境界或果位、可以脫離流轉於生死諸趣的輪迴之苦,也正因為如此,才稱他為『阿羅漢』。 如果,世尊!他的心念還一直駐留在、『我得到了阿羅漢果位』的認知之層次,代表:他還緊緊地將自己的心念繫絆束縛於『梵我』、『眾生』、『耆婆』、或『補特伽羅』的認知上,而不肯放捨。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世尊!您、如來、無垢、正遍知者,稱許我是第一寂靜行者;世尊!既然,我是已經全然地脫離了貪欲之繫絆的阿羅漢,那麼,我就更不會將心念駐留在、『我是脫離了貪欲之繫絆的阿羅漢』的認知之層次。 如果,世尊!我還將心念駐留在、『我是脫離了貪欲之繫絆的阿羅漢』、這樣的一個認知之層次,那麼,您、如來、就不會懸記未來,說:『高貴家庭之子須菩提、是第一寂靜行者,因為,(從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性觀點看來)、根本沒有任何的寂靜行,也正因為如此,才稱他為寂靜行、寂靜行者。』」 10 佛陀說:「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如來是否曾經從燃燈如來、無垢、正遍知者那裡,用他的思維義解、來領會任何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 意旨呢?」 須菩提回答:「沒有,世尊!如來不曾從燃燈如來、無垢、正遍知者那裡,用他的思維義解、來領會任何 (感知、或思維現象的) 意旨。」 佛陀接著說:「須菩提!如果有一個菩薩聲稱:『我將要創造一個莊嚴的淨土。』那麼,這個聲稱、就是不實的妄語。 為什麼呢?因為,『莊嚴淨土』,須菩提!如來說它、就是『非莊嚴淨土』,也正因為如此,才稱它為『莊嚴淨土』。 因而,須菩提!明心見性的菩薩應該生起不駐留、不被繫絆、不受束縛的佛心。 這就是:應該生起不駐留在任何視覺的認知之層次,也不被任何的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或心中的想法所繫絆的佛心;應該生起不受任何形式的感知、或思維現象所束縛、(而如宇宙的虛空一般、廣闊自在、且通達自由) 的佛心。 須菩提!想像有一個人,他的身體猶如須彌山王那樣地高大,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他的身體,巨大嗎?」 須菩提答:「甚大,世尊!他的身體甚為巨大。 為什麼呢? 因為,『身體、身體』,世尊!如來說它、就是『非身體』,也正因為如此,才稱它為『身體』;又因為,真正的存在是『非身體』,也正因為如此,才稱它為『身體』。」 11 佛陀說:「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如果有像恆河中的沙粒那麽多數量的恆河,再把那些恆河中的沙粒全部都加總起來,這數量的總和,多嗎?」 須菩提回答:「甚多,世尊!那些恆河已經很多了,更何況是把那些恆河中的沙粒全部都加總起來呢?」 佛陀說:「我要告訴你,須菩提!如果有男人或女子,用能夠填滿數量等同於那些恆河中的沙粒之世界、那麼多的七種寶物,施與如來、無垢、正遍知者,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這些男子或女人、所能得到的福佑 (的回報),多嗎?」 須菩提答:「甚多!世尊!甚多!善逝!這些男子或女人、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 無數、且不可測量。」 佛陀說:「須菩提!相較於有男子或女人,用能夠填滿那些世界、那麼多的七種寶物,施與如來、無垢、正遍知者;如果,有高貴家庭的子女,僅僅聽聞這部經中一個偈的四句,就能夠頓然證悟 (佛性境地的意旨)、並詳細地為他人闡釋,那麼,他所能得到的福祐 (的回報) 更多,而無數、且不可測量。 12 甚而,須菩提!不論在任何地方,如果有人,僅僅聽聞這部經中一個偈的四句,就能夠頓然證悟 (佛性境地的意旨)、並詳細地為他人闡釋,那裡、就是有活生生的佛居住在裡面的塔廟,一切的天神、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圍繞他、順時鐘向右繞行並頂禮;更何況是,須菩提!有人能夠完整地受持這一整部經,而又能夠以他所證悟到的 (佛性境地的意旨)、詳細地為他人讀誦、解說、和闡釋呢? 此人、和第一希有的佛性光芒互相輝應!而那裏,須菩提!就是佛陀行化的聖地、大智者所在的寶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此段經文,與《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相當; 著重在「頓然證悟」的那一瞬間,因覷破虗妄根源 — 無始無明,亦即,第九菴摩羅識,而照了見到:一切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無非顯露在佛心光明的照耀下之意。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