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小心走路上下班馬路的pm2.5

前些天遇到朋友,看到他腰際繫了一個計步器,知道他工作忙碌,就詢問他怎麼有時間每天走一萬步呢?
他說就利用上班前先走了兩、三站再搭捷運,下班也是提早二、三站下車走路,湊一湊勉強可以達標。我聽了不禁搖搖頭提醒他,每天上下班是馬路上pm2.5(細懸浮微粒)最多的時候,因為上下班擁塞的汽車、公車、摩托車大量排放,最好避開這個時段,話說完轉頭跟旁邊另外一位跑馬拉松,經常路跑的朋友警告:「運動時吸入的空氣量是沒有運動時的三倍以上,尤其長時間的跑步,每分鐘呼吸的空氣量是正常的八到十倍,這些被大量吸入的pm2.5百分之五十到九十沉積在肺泡,甚至會進入血管循環到全身,形成各種疾病,台灣每年公布的十大死因當中,除了意外事故,其他九項都跟空氣汙染有關。」
經我一提醒,那兩位朋友也想起近幾年台灣有好幾次民眾為了空氣汙染而上街頭遊行的事件,世界衛生組織也公布每年空氣汙染奪走了七百萬條性命,據統計,台灣每年至少也有三萬人,死於直接間接的空氣汙染,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肺腺癌了。
這些年有許多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的社會名人都因為肺腺癌而過去,從早些年的盧修一立委、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蹈家羅曼菲、單國璽樞機主教……等等,這兩年因為大家有警覺,會去做檢查,所以發現的早得以治療,包括了蕭萬長副總統與陳建仁副總統及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夫人陳珮琪醫師……等人。
肺腺癌最可怕的是初期沒有症狀,一般的常規X光檢查不出來,必須透過微劑量的電腦斷層篩檢才能發現,等到出現症狀,都已經是末期了,這也是肺腺癌已連續九年是台灣死亡數最高的癌症,每年九千多人(台灣罹癌數最高的是大腸癌,但是每年因大腸癌而死亡的人沒有肺腺癌多)。
前幾年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曾經舉辦「萬人肺癌篩檢」的活動,結果有將近五千人完成檢查,而其中有近三成疑似肺部有腫瘤,雖然不是全部是肺癌,但是這個比例也太驚人了,負責活動的醫師私下透露,其實參加活動的大多是有健康觀念,而且是社經地位較高,坐在辦公室上班的白領階級,那麼社會上其他更容易受到長期空氣汙染的危險族群究竟情形如何,實在令人擔心。
我在講完這個例子後,開玩笑地跟這兩位朋友說:「為什麼在辦公室,注重健康的白領階級會有那麼高比率檢查出疑似肺部腫瘤,我猜是不是像你們一樣,因為太重視健康了,反而常常在街上運動?」
看著他們臉色發白,連忙安慰他們:「有空到醫院針對肺部做個檢查,也不必太擔心啦,空氣汙染是誰也逃不掉的,我們總不能不呼吸,真的會得到肺腺癌的除了pm2.5是促發因素外,跟個人體質或基因也有關係。」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希望擁有更豐富的物質生活,更方便的交通,而且因為發電量與工廠的增加,空氣汙染已成為現代人無所逃遁於天地之間的惡夢,雖然專家說pm2.5除了N95口罩可以有限度隔絕外,一般口罩是無法阻絕的,但是不管如何,方便的話,上街就盡量戴口罩吧,至少可以阻絕其他大一點的汙染物,那些有毒顆粒還是會造成身體病變。
如果要參加路跑或在公園廣場運動前,先上網查一下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或者手機APP程式裡有的台灣及時霾害的警示,看看自己活動區域汙染嚴重不嚴重再決定要不要出門吧

找雙好鞋上路去

前一陣子到南部演講,接送我來回高鐵站的朋友忽然說:「你們台北人都比較瘦!」「咦?!」我好奇他為什麼有如此感覺。
「因為你們台北人都搭捷運,上上下下走樓梯,然後從捷運站到目的地也是會走上一段路,不像我們到哪兒都開車或騎摩托車直到門口,根本就沒有機會走路。」
想一想的確好像也是如此,在東京或巴黎習慣搭乘捷運通勤的人,身材似乎也比較纖細些。不過,這些年除了走路上下班之外,為了健康目的的走路也蔚為風潮,甚至更進階到為了休閒或心靈層次的走路。
的確,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行走更可以是從養生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宗教的虔敬者以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甚至可以說是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大約十年前,來自比利時的朋友巴特在家裡用電腦秀出他花了數十天徒步行走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之旅,這段旅程就成了我等待中的夢幻之旅。
這些年周邊好朋友一起蝸行台灣,漫遊徒步行走台灣的步道後,一些世界知名的朝聖步道就成了我們朝思暮想的夢幻之旅,除了這條從歐洲各地前往西班牙西北邊的聖雅各大教堂外,還有近點的日本四國的遍路八十八間廟的一千多公里步道的旅程。
前些年我們真的到日本四國去走遍路之旅,不過因為時間關係,無法空出五十多天,所以我們就去了頭幾間寺廟跟最後幾間寺廟,也算有始有終吧!
四國遍路是追隨日本平安時代的空海大師(又稱弘法大師,是唐朝時到中國長安留學的學問僧)的足跡,這八十八間廟大致繞著四國島一圈,位於四個縣內,也因此被分為四個道場,第一間廟從面對鳴門海峽的靈山寺起,稱為發心之道場,高知縣稱為修行的道場,愛媛縣是菩薩的道場,最後幾間廟在香川縣,稱為涅槃的道場。
起始站靈山寺有賣朝聖專用的斗笠、白衣服、白書包及手杖,整個一千多公里步道路線上,隨時隨處都有如此穿著的人在行走著。
聖雅各朝聖的路徑跟其他聖地不同的地方,或許自古就宣稱有神奇的療癒功能,在九百年前出版的「聖雅各朝聖指南」裡,就列出不同路徑前往會有不同的療效。
在古代朝聖是非常辛苦與危險,但是為什麼人還是要朝聖?最多的是要表明自己對信仰的虔誠,另外踏上朝聖之路也可以是犯下重大錯誤之後的贖罪方式,也有的是為了祈求,為他生病的家人或朋友,祈求神的祝福。
當然,在現代,踏上朝聖之旅的人,不見得是因為宗教的因素,而是追求一場心靈的療癒之旅,我相信也有的只是為了走路,長時間的走路。
長途健行是非常吸引人的經驗,這種不趕行程,就是為了走路而走路,哪時候達目的地都無所謂,甚至根本就沒有目的地,這種長途健行是我夢想中的奇幻旅程。
從小至今,我一直都很喜歡走路,走路的感覺很踏實,而且它是有意識的行為之中,和呼吸、心跳等無意識的身體韻動最為接近的,因此走路雖是屬於生理上的動作,卻可以從中激發出心靈的思維與領悟。
除了這種長時間的步行之外,也有人遵照專家的建議,力行一天走一萬步的健康生活,但是只要我們上路了,千萬要記得選雙舒適的好鞋子,因為腳承受著全身的重量,若穿不合腳的鞋子,除了足部會受傷,甚至會影響到膝關節,髖關節或下背痛等全身健康。
走路鞋首先當然不能是高跟鞋,也不要用太軟的鞋墊,會因為支撐力不夠造成壓力不均,倒是鞋跟的部分要有適當的足跟墊,尤其年紀愈大,足跟的脂肪萎縮,失去避震,緩衝的功能,另外也要注意容納腳趾部分的鞋子楦頭也要大一點,讓五根腳趾能舒適的伸展。
也有專家建議,買鞋最好在下午或晚上,因為從早站或走到晚上,全身的血液淋巴比較容易集中到腳底,也就是說,這時候腳會比較浮腫,這時候選鞋子,會稍微大一點,穿起來也比較舒服,而且試穿時兩腳都要試,因為很多人的腳左右大小不一,挑鞋時以大的那隻腳為準,同時穿平常戶外活動時會穿的襪子去試穿,綁好鞋帶後,確定五個腳趾都能充分自由活動為準。
鞋底也是有學問的,前三分之一要柔軟容易彎曲保護細長的蹠骨;而後面三分之二要堅硬牢固,才能完整含住腳跟及阿基里斯腱,吸收腳踩地的衝擊力道,因此鞋子前三分之一應該用手可以輕鬆地翻折,但是中段以後,卻需硬到無法扳折;也有專家建議,最好能買三到四雙走路鞋每天替換著穿,因為穿不同的鞋子時,肌肉的施力方式與角度也會不同,可以讓腳部不同的跟腱肌肉休息,而不至於過勞而受傷。
這個時代通常走路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工作辦事情時會以交通工具來達到效率的要求,但是當我們穿上走路鞋往郊外走,找到步道後,步道不再是「過渡」,從一條步道到另一條步道,永遠在自然野地中,從一間旅舍到下一間旅舍,從一棟山屋到另一棟山屋,沒有一晚睡在同一張床上,這些室內只是暫歇,讓我們能在醒來後繼續走在大自然中的過渡。
因為沒有目的地,總是在走,所以時間不再重要,日子也更加悠長。
不斷走路,不再心懷功利與期待,只是走著,慢慢的天地間會有股溫柔的力量擁抱著我們,只要走路,不斷地前進。
就像法國哲學家盧梭在他寫的「懺悔錄」裡這麼寫著:「我喜歡隨心所欲地走路,隨處暫停稍歇。這種漂泊是我需要的生活。天色美好在優美的景緻中不疾不徐,一步一腳印地走路,邁向旅途盡頭某個宜人的事物;在所有的生活方式中,就這種方式最討我歡喜。」
是的,在追求迅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警覺到「慢下來」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發現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