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選新聞】PM2.5發現機轉途徑|空氣污染恐與失智症有關|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港星吳耀漢逝!|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

2023/06/18閱讀時間約 37 分鐘
節目這邊聽 📎錄製時間: 2023.04
小編新單元上線!🎉
這個單元將挑選近期覺得重要的健康新聞與大家分享!
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春天出遊當心花粉症作怪|PM2.5發現機轉途徑|空氣污染恐與失智症有關|吃太多肉易被蚊子叮?|「聰明藥」提高效率? 食藥署:沒處方箋視為販毒|
蝦咪呀!空氣汙染不只會有呼吸道疾病的風險
失智症居然也與它有關?!
這集小編不只要聊空污
還有傳說中那個凶狠的蚊子
一起來看看吧!
本集重點
📍春天出遊當心花粉症作怪
📍PM2.5發現機轉途徑
📍空氣污染恐與失智症有關
📍吃太多肉易被蚊子叮?
📍「聰明藥」提高效率? 食藥署:沒處方箋視為販毒
小編開場
歡迎大家來到小編在那邊,這一集是我們第四季的一個新嘗試,如果你可以看到Youtube的畫面,過往我們跟大家介紹很多健康新聞,節目會安排相關的專業的同仁來聊聊,關於健康新聞的內容,但這一集錄影現場我的兩邊是沒有特別來賓的。
我們希望從上一次錄影到這次的錄影中間,將這一個月當中所發生的一些重要醫療新聞,都可以把它選出來跟大家分享。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像我們產業一天到晚,盯著各式各樣不同媒體的醫療健康新聞在看,所以這次我們來選,我們來找,或許對大家也是節省蠻多的時間。
由於我們是一個月錄一次影,今天錄影的時間是4月17號,所以幫大家選出來的新聞是在4月17號之前,跟民眾息息相關的一些重要健康新聞,不限十則,只要覺得這一陣子需要,有必要把它抓出來跟大家聊一聊的,都會把它抓出來,相關的新聞連結,我們也都會附在下面給大家。
這一集沒有特別來賓也沒特別準備什麼,就是把新聞找出來和大家分享,如果對於我們新的嘗試,有任何建議歡迎大家留言給我們,我們會放在下一次的改進當中。
春天出遊當心花粉症作怪
媒體:自由時報
標題:春天出遊賞花噴嚏打不停,當心花粉症作怪
小編問現場工作人員:最近有去日本的請舉手(現場沒人舉手),我對面有五個人當中,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去日本,怎麼這麼反常?!
那有任何賞櫻行程的嗎? (現場人員搖頭) ,都沒有!!
那你們知道日本的花粉症患者很多嗎? (現場人員搖頭),這就不知道!!
小編談到,日本人雖然成長在櫻花很多,大家都去他的國家朝聖的一個地方,可是實際上在花季過後,因為花粉症而困擾的病人,其實是蠻多的。所以你們如果認真去逛日本的藥妝店,你們可以認真看相關的花粉藥品是蠻多的,包括他們的口罩,在我們因為COVID-19開始戴口罩之前,其實他們口罩就很常戴了,原因是因為他們有很多花粉症的患者。
第一則自由時報這條新聞,就是在提醒大家,其實現在台灣也是有各式各樣的花在開,我發現最近台灣的花季變多了,大家去賞花的活動都好多。
比方說大家都知道台南有一個台版櫻花季。
比如說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前陣子就有繡球花、風信子花季展
所以現在台灣賞花的場合、各式各樣花卉展覽也越來越多,可事實上就要開始留意花粉病。或許很多人其實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有過敏的疾病,就是容易有過敏性鼻炎,或者是流鼻水跟打噴嚏的狀況,而這一則新聞特別提到要預防花粉症,其實就是戴個口罩就好了;當中有特別提到,如果你有花粉症,有四類的相關治療藥物,或許大家比較常聽到的,就是類固醇跟抗組織胺,最重要的是,如果您是第一次發現自己對花粉有過敏的反應,還是建議您跟專業醫師來討論,取得正確的用藥。
【延伸閱讀】春天出遊賞花噴嚏打不停 當心花粉症作怪 
📌https://lihi3.cc/gAPCN
PM2.5發現機轉途徑
媒體:自由時報
標題: PM2.5致肺癌 中研院發現機轉途徑
第二則新聞一樣是跟空氣有一點點關係,而且這算是台灣之光,因為這是登上國際非常有名的醫學期刊的報導,但是有台灣之光好不好呢? 當然是好的,好,但是說真的比較可怕的,就是後面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過往在節目裡面也討論過,很多跟空氣汙染有關的疾病。
我們都知道,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地方,其實癌症的發生頻率是高的,可是有沒有辦法直接證明,癌症的發生是空氣汙染造成的呢?
事實上目前在台灣被找到了,這個發現也登上了國際報導,這是中研院楊泮池、還有長庚科技大學教授陳琦媛、以及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黃國彥,他們三人的團隊用小老鼠的試驗去證實,發現空汙跟肺癌細胞之間的直接反應,所以等到我們現在已經確認,這一個致病的機轉之後,後面或許可以再繼續去研究,如何阻止機轉的發生,進而預防癌症的發生。
因為大家或許比較少知道,台灣肺癌,雖然是每年癌症的第一名,也是我們的新國病,可是事實上台灣癌症的發生率,其實相較於其他國家是非常高的,在我們一樣有處方藥的市場來看,其實治療肺癌的藥物,台灣一直都是全球一個非常主要的市場,表示我們的肺癌的研究,其實是真的特別的嚴重,現在終於找到空氣汙染跟肺癌中間的關係,有沒有可能把肺癌的發生率,可能的致病原因再少掉一成呢? 這後面又需要更多人的研究了。
可是相對的,我覺得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空氣汙染是肺癌真正的發生原因,那我們對於空氣汙染又該如何來對峙,過往或許有很多公家單位,還可以慢慢來、慢慢跑,可是如果現在它就是發病的原因,看起來空污這個問題,就不可以隨便的忽視它了。
【延伸閱讀】宅在家也有錯?!居家也會有空氣汙染!|小編在那邊【健康新聞在那邊】🎧 https://lihi1.com/puROC
【延伸閱讀】 PM2.5致肺癌 中研院發現機轉途徑📌https://lihi3.cc/lp62p
■空氣污染恐與失智症有關
媒體:自由時報
標題:空氣污染不只影響呼吸道 研究:恐與失智症有關
第三則新聞主要是在講,空氣汙染可能引起的疾病。如果被證實的疾病,現在看起來是越來越多了,而且這是一則是來自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表,它主要講的是PM2.5跟失智患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根據每日科學的報導,目前全球有超過5700萬人是患有失智症的,根據估計到2050年的時候,失智症的人口有可能會增加到1.53億,非常長足的一個進步,目前研究人員從2000多項研究當中,確定有51項的研究,在10年內環境空氣汙染跟臨床失智症的關係,其中有16項有符合綜合研究標準,意思是說從51項裡面,有16項確定是可以或多或少的證明,失智症與空污之間的關係。
我還是回到上一則空汙議題的相關性,就是接下來這對我們人類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如何讓空氣品質越來越好,進而阻止疾病的發生,如果公部門在這一塊如果不認真一點,有一些主要明顯的行動,很有可能是會被挑戰說是瀆職,我這又不會又過分放大,所以將來生病就可以申請國賠? 這個論點合理嗎? 好,果然是屬於只有憤青會想到的論點。
【延伸閱讀】
健康網》空氣污染不只影響呼吸道 研究:恐與失智症有關
📌https://lihi3.cc/LRlB6
■吃太多肉易被蚊子叮?
媒體:自由時報
標題: 吃太多肉易被蚊子叮? 食藥署:錯!關鍵是「它」
第四則新聞是來自由時報的謠言終結站,吃太多肉易被蚊子叮?內文裡面有提到的「它」,真正的關鍵叫做「羧酸」,發音: 羧(ㄗㄨㄟ)酸。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則新聞,通常過去大家就認為,我就是因為身體比較酸,所以蚊子就會來叮我,事實上蚊子叮咬的原因,有包括深色衣服、噴香水,還有血型與體溫,以及二氧化碳跟體味,這表示蚊子會叮咬你的原因,其實是蠻多的。所以蚊子會來叮咬你,事實上蚊子會相中你,其實是跟你皮膚上的「羧酸」有關係。
食藥署現在有一個臉書粉專叫做,藥博士正藥說,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追蹤一下,他說人體的皮膚上,有一些游離脂肪酸,在細菌的作用下,它就會代謝出所謂的「羧酸」,蚊子就很有可能來叮咬你。所以再給大家多一點點相關知識的訂正,其實跟你吃肉的多寡,是沒有關係的,但是肉吃多了,相形之下肉食動物就養的多,空污與二氧化碳顯然就變更多。
這則文字叮咬為什麼把它放重要的健康新聞呢? 因為蚊子相關的疾病是不少,尤其夏天會有登革熱,狗狗貓貓也容易因為蚊子的叮咬,會有心絲蟲的風險,所以蚊子是大家都要一起留意的。
不過人如果是因為脂肪上游離酸,因為細菌變成羧酸,那狗呢? 貓呢? 貓沒有汗腺,不過如果要注意幫他們洗澡,台灣比較潮濕,又要再小心皮膚病的問題,如果太頻繁幫狗狗洗澡,狗狗比較容易有皮膚病一點點,貓咪是沒有辦法接受你,一直要幫他洗澡的,他會恨你的。
【延伸閱讀】
謠言終結站》吃太多肉易被蚊子叮? 食藥署:錯!關鍵是「它」 — 自由健康網📌https://lihi3.cc/qJo9J
■「聰明藥」提高效率? 食藥署:沒處方箋視為販毒
媒體:自由時報
標題:「聰明藥」提高效率? 食藥署:沒處方箋視為販毒
第五則新聞是自由時報的報導,就是「聰明藥」其實在國外偶爾會聽到,就是說為了要考試,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助你集中精神,提高工作或讀書的效率。
事實上,食藥署就出來提醒大家,這都不是應該的醫療行為,就是處方藥物真正的真義是,經過醫師處方後開立的藥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醫師診斷,你就去取得這些藥物,這不見得對民眾是一件好的事情,也不見得是一個正確的用藥的方法。
【延伸閱讀】
健康網》「聰明藥」提高讀書、工作效率? 食藥署:沒處方箋視為販毒
📌https://lihi3.cc/Ka2Al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共病急需整合醫療|資深演員罹這病!險「器官敗壞」
台灣慢性病普遍存在「共病」問題
尤其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共病特別留意!
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聊聊慢性疾病吧!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
📍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共病急需整合醫療
📍資深演員罹這病!險「器官敗壞」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
媒體:聯合報系 元氣網
標題: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這則的新聞是跟我們港星吳耀漢有關的新聞,他透過吳耀漢的病逝,來告訴大家腎臟病的五個症狀。
不知道大家對吳耀漢的熟知程度,在小編的年代,吳耀漢其實是蠻知名的一位港星,我相信大家都看過他在很多不同的電影。他在4月10號離世,享年83歲,他後期就是因為腎臟病、心臟血管栓塞,還有聽力衰竭這些問題,所以生活上受到一些限制,這個新聞也藉由吳耀漢的離世,來討論了腎臟病。
大家都知道腎臟病,其實是分為五期,有五個階段,大家知道的洗腎,其實是在後面幾段,那表示腎臟病的治療,其實還有前段這一塊要兼具的,但是走到後面,就大概只能通過洗腎的方式來進行,所以台灣是非常多的洗腎人口,如果你目前還不需要面對這個問題,就請您接下來一定要留意。如果你已經有腎臟病,但還沒有到洗腎之前的這一段期間,盡量避免自己變成洗腎的朋友之一。
其中內文也告訴大家,怎麼去判別腎臟病,如果有辦法越早的發現,就越可以盡早做一些動作,去避免後面洗腎的發生。而很多人都會透過所謂的泡泡尿,就是尿尿的時候泡泡很多,這一件事情來發現自己,是不是腎臟的代謝上,已經有一些問題,除了泡泡尿之外,另外還有水腫、高血壓、貧血跟疲倦。
我們在某一集節目,也有討論到什麼是水腫,最容易判別的方式是,像我都說自己胖,我是胖還是水腫呢? 他們都說我是胖不是水腫,原因是因為我壓手臂的皮膚,它會彈回來,所以不是水腫,但是水腫確實也是判別有沒有腎臟病的其中一個方法,如果有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跟疲倦這五個症狀,就可能要留意。
另外所謂的泡泡尿,我們好像沒有這麼認真的談過尿這件事情,因為如果在外面時,可能根本也不會看,尿完尿你就走了,所以比較容易是在家裡,家裡會那麼認真看尿尿嗎? 為什麼要認真的討論這些問題呢? 事實上這則新聞有給一個指引,他說如果尿尿的泡泡持續5到10分鐘都還在,你可能要多留意一下自身的健康狀況。
畫外音在場外說到:所以要花5到10分鐘在那邊看尿尿嗎?
小編談到: 我覺得第一關鍵,還是你知不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如果你剛尿的時候覺得有泡泡,你可以想像如果正常的一池水,你倒一點點渾濁的東西,它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泡泡,如果你覺得不是那樣子的泡泡,你就多留意一下,那些泡泡花了多長的時間才消失,如果你前面稍微就覺得擔心,或許就可以花時間多觀察尿尿,或者是說不要說5到10分鐘,比較長的時間它都還在,你或許就可以主動的去檢查自己的腎功能,因為就像我剛才講腎功能分為五期,走到後期就是進入洗腎了,所以最好能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時候,就趕快發現自己其實是腎病患者,趕快接受治療,這樣是可以避免、可以遠離洗腎的問題。
這一則新聞裡面也有特別提到,國健署的「護腎黃金八守則」。
包括多喝水、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檢查腎功能,還有三高的控制、體重的控制、不抽煙跟避免服用不當的藥物,這些應該跟很多疾病都是共通的,就是追求一個人健康的相關項目,都可以請大家留意一下。
【延伸閱讀】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https://lihi3.cc/okznc
■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共病急需整合醫療
媒體:聯合報系 UDN聯合新聞網
標題: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這則新聞是來自於UDN聯合新聞網3月16號的新聞,這則新聞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地方,是開頭從永續經營管理這一邊切進去,就是世界衛生組織針對SDGs健康永續的「健康福祉」發展項目裡面,將降低慢性病的過早死亡率的三分之一作為實踐的目標。文中他特別提到了台灣,目前在全人的照護考量,慢性共病的整合門診,這到底會不會是真正的解方呢?
事實上台灣在針對急性醫療是比較重視,對於慢性病的照護是比較輕忽的,所以他特別來談所謂的慢性共病。
我們都知道,其實台灣人發生三高的機率很高,可是並不是說你有高血壓之外,其他的共病就是三高而已,很有可能都還有其他的共病,包括目前國際間比較熱門在討論的,你的心衰竭,還有你的腎臟病,和你糖尿病之間,這三個高度共病的三個疾病問題,這三個高度共病,其實過往比較少談,而這一則報導裡面又繼續往下討論,病與病中間它其實是會一起發生的。
可是台灣的醫療,其實是以科別為主的單線作戰,有很多很好的醫生,在發現你有其他的問題的時候,他其實就會幫你再轉到別的科別去,可是我們也都知道,這需要醫生額外的注意,甚至有時候是一件蠻挑戰的事情,因為醫生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就必須要判別你現在的狀況,他沒有辦法有多餘的心力,去幫你看到,你或許有另外一個疾病也在發生,如果這個病,一定會伴隨其他的共病而來的話,這樣子的共病治療,跟台灣目前以單科作戰的醫療的方式,可能就有一點點衝突,所以在這則新聞裡面,有個充分的報導,也提醒病人自己都應該要有共病的意識,如果在現在整個系統面,都還是以單科在問診的時候,自己還是要有一點點責任,就是了解一下自己,現在的病有什麼慢性的疾病有可能會發生,如果可以的話,就事先的去做預防跟診療。
【延伸閱讀】 心、腎、代謝 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資深演員罹這病!險「器官敗壞」
媒體: 中天新聞網 照護線上
標題: 61歲資深演員罹這病!險「器官敗壞」淚訴無藥可治 醫:掌握4要領遠離併發症
這則新聞提到61歲的資深演員,他罹患的一個疾病導致於器官敗壞,哭訴是無藥可治療,而這個疾病,其實大家很常聽到,就是糖尿病。
錄影現場實際案例分享
我們剛才特別談到糖尿病,其實有一些高度的伴生的共病,而糖尿病的共病,我們現場就來問問:「如果你們聽到糖尿病的話,你們知道有什麼,是一定會伴隨發生的共病,可以隨口就講出來的?」
攝影師:白內障、末梢神經病變,傷口比較不容易癒合。
小編:就是所謂的糖尿病手指,傷口比較不容易癒合,若因此發生一些意外的時候,會因為你糖尿病太嚴重,反而那個時候開刀是很危險的。
小編:你為什麼知道這麼多呢?
攝影師:因為我有糖尿病,所以我很注意,是這三、四年發現的。
小編:對不起,我可以請教你幾歲嗎?
攝影師:50歲。
小編:所以是46,47歲的時候發現的,你一發現的時候,是糖尿病幾期,應該蠻後面了吧?
攝影師:已經蠻後面。
小編:所以是蠻嚴重的了?
攝影師:我是因為酮酸中毒住院之後,才確定。
小編:酮酸中毒住院,然後就發現你有糖尿病,所以你現在是定期吃藥?
攝影師:每天吃藥。
小編:你的藥會幫你降低體重嗎?
攝影師:不會,但是很容易肝功能會受損。
小編:所以你現在有被要求要忌口嗎?
攝影師:有,要多運動,運動是最重要的。
小編:你有乖乖做嗎?
攝影師:沒有。
小編: 我先問什麼沒有乖乖做,就是吃藥有乖乖做嗎?
攝影師:也沒有,因為有時候工作不方便吃飯,然後就沒辦法正常吃藥。
小編:沒吃飯就不能吃藥嗎?
攝影師:吃飯都沒時間吃,也沒辦法吃藥。
小編:可是如果你回到家,比如說今天這樣錄完影,回到家然後吃了飯,你就會吃藥嗎?
攝影師:原則上都會,因為你吃完飯之後血糖會上來,然後就會很容易就想要睡覺,那你就知道,原來沒有吃藥,因為那個藥是降血糖的藥,所以吃完之後要趕快吃藥,不然兩個小之後你就會想睡覺。
小編:這是第一個乖乖,第二個乖乖有飲食控制嗎? 飲食控制也包括定時間吃飯。
攝影師:也沒有。
小編:不過對很多人其實是一個挑戰,尤其是上班時間,或者是工作狀態是會影響到餐食的,可是,要忌口,然後要定時吃,這個就是要讓你的血糖的波動,比較平衡,所以以後要幫這位同仁留意用餐的問題,寧願那一機沒人顧都要叫他去吃飯。
血糖過高 全身器官都受害
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則新聞,這一位演員也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他其實在劇組裡面就是吃外食,或者吃飯時間就不正常,所以他的血糖控制就越來越差,開始出現一些口渴、頻尿的問題,後面才開始發現自己是糖尿病,才開始治療,而他本身就有高血壓了,所以本身就已經有其他的三高問題,是同時在發生,所以整個的治療上也相對的比較複雜。
這一則報導就繼續去溝通,就是說其實血糖過高,會影響到你全身器官是蠻多的。我們剛才在聊共病,其實視網膜病變也是其中一個,再來一個是心肌梗塞,這其實就是心血管相關的,只要是心血管有問題,腦中風就大概會有這一個問題,腦有問題,神經病變就一定是跟著來,還有另外一個所謂的動脈阻塞,就是周邊的動脈阻塞,所以這些都是系統性的疾病,這都不是一個單點,比如說神經病變這個事情,都不是一個什麼神經病變,它就是整組的,所以血糖過高,真的是影響全身影響的非常大。
事實上現在醫療還蠻進步,糖尿病只要是配合醫生就好了,但是我們以前也講過,糖尿病其實是一個生活形態疾病,就是因為你的生活形態,讓你的血糖一直波動,所以你的器官就一直加班工作,直到你後來開始出現問題,真正的開始治療之後,你還是要用生活形態這件事情,去解決它,所以還是一樣要讓你的血糖是穩定的,使用的方法就是飲食上要注意、運動要注意、配合醫生吃藥。
台灣人都對藥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很多人都說藥吃多了會洗腎,事實上這一則新聞就很明確的告訴大家,你就是不乖乖吃藥,所以你的血糖一直上上下下,後來才需要洗腎,我們剛剛在腎臟病也特別提到,其實讓你的血糖穩定,才是真正的重點,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不要覺得我今天狀況還好,我就不吃藥,可是你的血糖的高或低,有時候不是在你的察覺之下,只要讓你的血糖一直持續穩定,大概就可以遠離洗腎這個挑戰,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有錯誤的觀念,而且現在的糖尿病藥物,在安全耐受性上是非常高的,大家有問題還是要找醫生,而我們只是做一個提醒的角色而已,所以這一則新聞,特別提醒大家,糖尿病會影響周邊的疾病非常的多,事實上配合醫師,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用生活形態來改變這個疾病,來面對這個疾病。
【延伸閱讀】
61歲資深演員罹這病!險「器官敗壞」淚訴無藥可治 醫:掌握4要領遠離併發症| 中天新聞網
📌https://lihi3.cc/O39jt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醫籲:長照應納入巴金森氏症
小編之前邀請同事來聊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還沒看過的記得回頭看唷!)
這次也特別選了相關新聞分享給大家~
另外,同樣聊過很多次的巴金森病也一起帶大家來關注!
⚠小編提醒⚠ 別忘記每月帶長輩一起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喔~
本集重點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醫籲:長照應納入巴金森氏症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媒體: 聯合新聞網
標題: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滿身膿疱感染惡化恐致命
這一則新聞特別介紹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這一則新聞連結一樣附在下方,但是我要提醒您一下,如果你們要點進去看的話,可能需要心理準備一下下,因為他會把皮膚的病灶,秀出來給大家看,讓大家更好意識到什麼是所謂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這則新聞的開頭,倒是我過往比較不知道,他就是說膿疱發生的位置,除了我們知道的皮膚之外,指甲也是我們皮膚的一部分,所以有一個病,他就是都發生在指甲的下面,就長了很多的膿疱,以至於後來指甲就脫離,下次再長出來的時候,也不是原本指甲的樣子,後來才讓我意識到就是說膿疱有可能會長的地方,其實是蠻多的。
這則新聞提到,發生的患者其實是很年輕,他才二十多歲,這一則新聞的採訪醫師,是長庚醫院皮膚科的主治醫師陳俊賓醫師,醫師表示若一開始的發作,不是非常廣泛型的,或者是全面型的發作,其實很容易被忽視,也很容易被誤判為其他的疾病,但是主要的患者就是以女性居多。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生之後,其實後來隨著醫學的研究發現,現在真正的作用機轉,其實是一個叫做介白素IL-36的異常活化,所以,如果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治療上,可以針對IL-36去下手,那會是比較能對症下藥,當然相關的還有乾癬的就是IL-17跟IL-23來治療。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事實上對病人的影響非常大,第一個他的疼痛程度非常的高,有很多的病人都形容就是如坐針氈,每天都好像很多針在刺你一樣,是會很疼痛的,而且隨著膿疱之後全身都是傷口,其實很容易有敗血症感染相關的發生,所以其實也有很多病例,後來都有生命上的威脅,所以這是一個需要,早一點點去看醫生,早一點把它控制下來的一個疾病,所以這對病人非常重要。
所以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往有一些嘗試在用的藥物,現在也更新生物製劑的上市,文中也特別提到小心偏方的治療,因為既然它造成死亡原因,都是因為傷口感染所導致的話,那就要特別留意,因為有一些偏方,就是會讓你的傷口感染,其實是會更嚴重的。
另外這位醫生,也是人心人術也有特別提到,這其實是一個需要情緒性支持的疾病,因為就一個人面目全非,他的生活又非常的困難、非常的挑戰,那就需要有人格外的照顧他,所以支持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醫生也呼籲,因為病例也比較少,病人彼此之間,相互支持是很重要的,若能有病友團體的成立,可以讓病人之間相互支持跟照顧。
【延伸閱讀】
身上長出白色膿疱不單純!不是所有的皮膚科醫師都知道?!快來跟小編一起認識罕見的皮膚重症!小編在那邊Apple Podcast 🎧https://lihi3.cc/VMf2P
【延伸閱讀】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滿身膿疱感染惡化恐致命
📌https://lihi3.cc/xTKEL
醫籲:長照應納入巴金森氏症
媒體: 聯合新聞網
標題: 「運動」最能延緩退化 醫籲:長照應納入巴金森氏症
首先談到的是巴金森氏症跟巴金森病,現在醫界有一些討論,事實上如果他是病的話,其實需要介入治療的,所以其實他應該是用巴金森病比較好。當初巴金森病的發現,確實是因為有一位叫巴金森這個姓氏的人發現了它,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疾病,可是大家就會一直停留在巴金森氏症,可是事實上在台灣的醫生,現在都比較用巴金森病,因為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這個疾病需要被治療。
事實上這則新聞,也跟這個論點有一點點關係,他就是講說,其實台灣對巴金森病給予的國家資源,可能需要跟著時代進步。在台灣所謂的老年腦神經病變的第一名確實是失智症,台灣政府對於失智症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包含連很多縣市政府,其實有特別針對失智症在做衛教宣導,甚至有一些照護的系統。而第二名的巴金森氏症,相對的資源就比較少,所以這則新聞就有很多大老站出來提醒,巴金森病其實真的需要被關注,政府的長照資源應該要投入這個疾病,醫生也有特別提到,其實只要配合醫生,其實生活品質其實是可以做到不錯的。
小編問畫外音:我有沒有太簡略這一條新聞呢? 好,我太簡略了這一條新聞是不是,提醒我一下,我有沒有什麼應該要特別提出來的?
畫外音: 治療方面。
小編:不要,你們會把我不要這一段放進去嗎? 一定要留著讓大家知道,就是說我們看新聞,什麼該分享,什麼不分享,我們還是有一點點主觀意見,我們很怕幫別人賣藥,但是只要是跟大家健康有關的知識,就想要分享給大家。
如果您是巴金森患者的話,最主要的就是跟醫生好好的配合,因為巴金森其實跟多巴胺的濃度有關,這個濃度就像你每天醒過來,你的心情就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本來就是會上上下下的,所以這個巴金森病的治療,目前最強調的,是病人跟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因為隨著你的病程在不同的階段發展,你的藥用多少,今天用多一點,明天用少一點點,這都是應該要跟醫生討論的。
如果您不是巴金森患者,先恭喜您。但是就像是我們一直在聊的,這個疾病我們節目也有談過,我們把這個疾病也是列在「需要用愛才能發現的疾病之一」。所以如果您不是巴金森病患者,那就請大家多關心一下自己,也關心一下身邊的家人,如果他有一些行為上的轉變,比如說開始小碎步,或者是拖步,或者是說他的身體的靈活度改變,或者是你明顯覺得他變僵硬這種肢體上的改變,因為若發現開始抖,那已經是很後面了,當然一出現抖的症狀,這就表示也是需要做進一步的治療,所以不能等到抖。另外一個是情緒上的改變,因為巴金森是跟腦神經有關係的,你會覺得他悶悶不樂,不太開心,如果你有發現身邊的親友有這些狀況,就需要建議他可以到神經內科去做進一步的診療。
神經內科的醫師其實在每次門診,要判斷你是不是巴金森患者的時候,其實就會叫你做一個動作叫Finger Tapping,就是你的食指與拇指輕按25下,一手做完必須要換另外一手,因為人的腦部是有左右腦,所以兩邊你都要測試,然後這樣25下,如果你可以做的頻率是一致的,或者是說有人會合不起來,或者是他點一點快慢會差非常多,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簡單,可以檢測自己是不是巴金森病患的方式,最主要就是生活上的狀態有沒有改變,然後定期每個月的8號都來做一下,這其實就可以幫助自己,發現自己有沒有巴金森病。
【延伸閱讀】
新聞傳藝人患症先別緊張,看看巴金森初期症狀是什麼?爸媽不是變懶惰?! 長輩動作變緩慢小心巴金森病已經找上門!、有症狀該看哪一科? |小編在那邊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j4Zot
【延伸閱讀】
「運動」最能延緩退化 醫籲:長照應納入巴金森氏症
📌https://lihi3.cc/6BQ7j
診斷肺纖維化,健保給付哪些檢測?|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
肺纖維化究竟有多嚴重?
台灣最新的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又有哪些?
一起來收看這集的影片吧
小編提醒大家,定期做健康檢查很注要喔!
本集重點
📍診斷肺纖維化,健保給付哪些檢測?
📍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
■診斷肺纖維化,健保給付哪些檢測?
媒體: 康健
標題: 診斷肺纖維化,健保給付哪些檢測?高風險族群一次瞭解
這一則新聞是來自於康健,康健是一個台灣非常重要的醫療媒體,康健在3月10號這一期,這一則新聞其實是來自於康健,有一則跟肺纖維化有關的論壇,這個報導的切入,他是從新冠肺炎切起,大家如果都知道的話,其實新冠肺炎如果你確診的話,其實你的肺部有可能會纖維化,但有可能是暫時的纖維化,那有可能會回復。
事實上也有一些重症的患者,他的纖維化是不可回復的,這裡其實如果要講到大家都搞清楚,其實裡面細節非常多,關於間質性肺病的整個內容,事實上就是肺纖維化,或者是我們現在比較常講的菜瓜布肺,在討論的都是在指,不可能逆轉的肺部纖維化。但是,新冠疫情畢竟比較能夠吸引到大家的關注,所以很多的媒體,都會透過新冠疫情引起的肺纖維化,來吸引大家的關注,進來之後再慢慢的告訴你,我們所謂的間質性肺病的肺纖維化,與大家討論新冠疫情的肺纖維化,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通常指的會是不可逆,也就是你的肺功能,會持續下降的一個肺部纖維化。
這則新聞其實就有特別提到了,就是急性惡化才是肺纖維化,就是所謂的菜瓜布的主要死因,也就是說這個疾病,它是一個緩步下降,也就造成現在的病患對它的關注度,反正他就緩步下降,所以我好像沒有認真吃藥,或者是我沒有急著就醫,好像就沒有關係,可是一旦急性發作,他其實壽命就會受影響。事實上,醫師也提出了這個數據,就是在5年的存活率其實是非常低的,就是說在1300萬名的病患,即使他已經接受治療了,但是他只要是確診之後,他平均是存活不到1年,然後5年的存活率,它甚至比很多的癌症都還來得嚴重,也就是說這些癌症造成的死亡都還比它還少,所以它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被輕忽的疾病,即使它的肺功能在緩慢下降,平常看起來好像慢慢的,但是它一旦危險起來就非常的凶狠,這個大家一定要留意。
這則新聞也特別提到了族群,這些族群有哪些呢?我們大家知道的肺纖維化,大概有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特發性的肺纖維化,它是特殊發生的,也就是說他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有可能,也就是我很有可能明天就特別的發生了肺纖維化,這個不挑對象。另外一個是挑著對象的,就有一些朋友們,他本身就會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大多都是落在免疫風濕相關的疾病上面,比如說硬皮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總共有五個特別的族群,需要特別留意下自己跟肺纖維化之間的關係。
所以我們先前的節目也有提到,這五個族群,就是除了在處理自己本身的,這些疾病的表徵之外,還要特別去做定期的肺功能的檢查,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自己現在肺部的狀況,避免因為自己的,原本的這些表徵疾病的關係,最後的死亡原因,是落在肺部的功能上面是肺纖維化,我這句話修飾一下好了,應該是說,這對於免疫風濕患者,就是他常常真正的死因,並不是因為這些免疫風濕疾病,而是是因為肺纖維化,所以免疫風濕患者,除了處理表徵的疾病之外,也要特別留意一下,自己肺部功能的監控。
另外新聞也有稍微提到,就是肺纖維化發現的表徵,叫做「 喘、 咳、 累」,事實上我要告訴大家,所有的肺部疾病大概都是這些表徵,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肺纖維化的發現其實是從聽後下背肺葉的聲音,有一個聲音叫做爆裂音,就是必須要從後背聽診才會發現,所以我就很時常提醒身邊的好友,你上一次被聽診是什麼時候?上一次被聽診有包括後背的是什麼時候? 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明確的講出時間來,如果是這樣,其實你就更可以想像,肺纖維化的被發現有多麼的困難,可是一旦發病之後,他的存活時間又這麼短,所以這件事情,還是需要大家一起來留意,如果你平常小感冒,去你家附近的診所胸腔科,醫生每次聽診都會幫你前面聽聽,後面聽聽,那你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位醫生,因為他或許有在幫你留意,肺纖維化有沒有發生在你身上。
【延伸閱讀】
【肺纖維化在那邊】|肺纖維化致死率比癌症還高?!這些免疫疾病更需要注重肺部健康,小心肺纖維化找上門!|小編在那邊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K03kMg
【延伸閱讀】 
診斷肺纖維化,健保給付哪些檢測?高風險族群一次瞭解
📌https://lihi3.cc/W23EA
■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
媒體: 康健
標題: 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大腸癌、乳癌等5年存活率一次看
最後一則新聞,我們把他壓在最後面,是因為這則新聞的內容非常的多,我們都知道,衛生福利部每年都會去更新台灣癌症的發生的狀況,最近其實已經更新202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我們叫他癌登,所以台灣目前新發生癌症的人數,也就是2020年發生癌症,新發生是121,979人,所以它的發生的人數是比2019年還多的。
根據整個統計數據顯示,就是大腸癌、肺癌、 肝癌,口腔癌 、攝護腺癌跟皮膚癌,它們的發生率有些微的下降。
但是乳癌、甲狀腺癌跟胃癌,它的發生率其實有在上升,而大腸癌的發生人數,也是連15年排名第一,根據2020年的癌症登記的數據顯示,我們台灣目前每4分鐘19秒,就會有一個人罹癌。
雖然藥物日新月異,但是其實還是有超過一萬的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跟口腔癌,所以還是有一些癌症的致命性是非常高的。
在年齡上面,其實大部分都會在50歲以上是八成三,平均的發生年齡,大概是64歲,因為有一些人會在更晚得一點點,所以過了中年之後,都應該要稍微的留意。
這一份的資料非常的完整,包括每一個癌別更詳細的討論,目前十大癌症的死亡率的排名:
第一名是氣管 支氣管跟肺癌,就是他把胸部的放在一起。
第二名就是肝跟肝內的膽管道。
第三是腸相關的,就是肺、肝、膽。
第四名是女性乳癌。
第五名是攝護腺癌。
第六名是口腔。
第七名是胰臟癌。
第八名是胃癌。
第九名是食道癌。
第十名卵巢癌。
所以我們節目常常在討論的肺癌還有空汙,這些都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它對台灣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相關的內容跟數字分析,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往下面看。
當然他在男性跟女性上面也做出了差異,也就是說男生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跟女生稍微有一點點不太一樣。
男生的第一名是大腸癌,第二名是肺癌。
女生的第一名是乳癌,第二名是肺癌。
這也是為什麼肺癌在台灣,永遠是第一名,但是如果落到男生、女生看的話,乳癌跟大腸癌又是另外的威脅。
相關的數字就有請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擊留下來的連結,就是康健的相關的報導。
關於這一則,畫外音要我講癌症篩檢,她是希望我鼓勵大家做癌症篩檢,可是癌症篩檢這個題目,為什麼我不是很敢輕易的講,因為國家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補助,但是他有一些條件,比如說年紀大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是哪一個區塊、地區的問題,現在開始有一些縣市政府,開始做全市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的補助,以此來號召大家搬去他們縣市住,所以這麼有心的縣市,我們一定要給他們鼓勵,因為這絕對對民眾是好的,因為有時候沒有任何補助,這個費用也不是完全沒有,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有錢,但是就是說其實我們從一般的體檢,就有包括血液的濃度這種檢查是可以進行的,那就會建議大家就是說,癌症早發現就早解決,你不發現通常就是很後面。
我們用台灣第一名的肺癌來講的話,為什麼永遠發現就是最後面的,為什麼永遠發現他就是沒有幾年了,原因就是它幾乎不會有特別的症狀,讓你去發現它,你非得要等到咳得非常嚴重,或者是它都已經轉移到別的部位,別的部位都出現問題了,才來發現這個疾病,其實那都是太晚了,所以為什麼都是晚期肺癌,為什麼存活時間都那麼短,那就是因為其實在發現上其實是很難的,其實我覺得國家已經算是努力,我們又看到國家以這個方向前進,縣市政府也以這個方向前進,最好還造成良性競爭,各個縣市政府之前彼此競爭,把這些預算都撥到這些急重症的發現上面去,這個我覺得是蠻好的。
但是其實我覺得我們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做很多不同的行動,另外一個就是說,也不要永遠都只靠政府,就像我們剛才前面一條新聞也有討論到的,台灣其實發在急重症上面的資源非常多,可是事實上,真正讓人生活品質有很大問題的,是慢性疾病,除了是單一疾病的管理,還有整個共病的管理,這也都是需要非常多的資源,永遠都要國家來介入,其實我覺得這是很難的,這個只能說是美夢吧,大家最好是自己有能力,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千萬不要覺得所有的問題都跟我很遠,台灣的整個疾病的教育,其實現況就是這樣子,所有的疾病都是等到你生病,才要來認識這個疾病,所以這不是一個好的健康衛教,這個事實上問題就更大了,所以千萬不要覺得,這都是衛生福利部的問題,教育部也應該好努力,台灣的教育系統還是有蠻多需要進步的地方。
這一集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就是把一個月份的重要健康新聞統整給大家,幫助大家在短短的時間裡面,就把需要的新聞的知識都吸收到,謝謝大家的收聽收看與閱讀。
【延伸閱讀】
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大腸癌、乳癌等5年存活率一次看
📌https://lihi3.cc/ECBs7
謝謝你的閱讀,請給小編一個愛心吧!並把文章收藏起來!也請多多分享和留言交流~

Follow 小編在那邊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各大Podcast平台【 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KKBO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會員
56內容數
健康新聞的翻譯蒟蒻嗎? ! 各大Podcast平台、FB、IG、YT 搜尋「小編在那邊」歡迎訂閱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