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卷詞)
Web3.0觀念:工作量證明(PoW)與權益證明(PoS)
比特幣的創新關鍵,除了應用區塊鏈技術外,還應用了區塊鏈的「時間戳記」概念,以及「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解決了「重複花費」(Double spend)的問題。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解決重複花費問題的技術)
此概念最早由Cynthia Dwork和Moni Naor於1933年的學術論文提出,而工作量證明一詞則是1999年由Markus Jakobsson與Ari Juels所發表。礦工競相找出罕見的加密雜湊值,它很難找到,但很容易驗證。礦工踩出這個加密雜湊值,並且用它在區塊鏈中加密區塊,就會獲得獎勵。找出雜湊的運算高難度,使得回頭改寫領先區塊的紀錄,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解決重複花費問題的技術)
相對於工作量證明的另一套共識機制,也是以太坊2.0的關鍵特徵,在此,在下一顆區塊權益,質押某項資產的做法,取代區塊挖礦的工作量證明模式。在工作量證明模式中,礦工必須花錢購買電力與設備,才能贏得一個區塊。在權益證明模式中,驗證者投入一些資本(即權益),測試區塊的有效性。驗證者拿自己的加密貨幣權益質押,證明自己的可用價值,然後隨機被挑選出來,提議某一塊區塊。這顆被提議出來的區塊,必須被多數其他驗證者測試,驗證者同時借道提議一塊區塊,並測試其他被提出區塊的有效性獲利。如果驗證者採取惡意行動,就會招致懲罰機制,削減他們的權益。
PS:相較於PoW,PoS所需的運算密集度,與能源消耗度都低很多。
重整
什麼是「重複花費」?即數位資產可以完美複製,可以重複花費好幾次,從1980年開始,這始終是個無解的問題。
2000年,台灣發生著名的「天堂盜寶案」,引起法律界動盪。雖然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反應很快地,分別於2002年11月6日、2003年2月21日,召開刑事座談會;立法院,緊接著於2003年6月25日增訂「妨害電腦使用罪章」、2005年2月2日,增訂「電磁紀錄」之定義。但從根本上來說,法律界,對於數位資產的「重複花費」問題,是無能為力的、是模糊帶過的。
直到2008年,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撰寫的白皮書,結合「區塊鏈」與「工作量證明」,才解決這道問題。若非已解決重複花費問題,比特幣,將可以「被無限複製」,不可能引動如今這波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