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向來是個偉大的命題,例如它超越性別(或者說無關性別)。但這個故事並不打算從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談何謂愛情,或強調同性戀人如何辛苦但堅韌的抵擋外界的一切。這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電影,因為愛情不只是偉大,它還是日常,例如早晨的一個吻,或一起看向的遠方。
那些關於愛情的快樂與煩惱,都是世界上每對情侶或夫妻的縮影。這就是日常啊,偶爾哭到不能自己,或笑到忘記時間。可是,一段關係想要天長地久,只有愛情是遠遠不夠的。單單愛情,無法抵抗悠悠流過的時間。對於未來,她們必須有同樣的想像、有同樣的步調、有同樣的方向,例如要不要孕育孩子。
這部電影坦率又可愛,我很喜歡這樣無處不在又恰到好處的幽默,呈現一對女同性戀者和男性好友的有趣「三角」關係。 以下小雷。 要不要一起孕育孩子真是個大哉問,因為關於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勇氣對另一個生命負起責任,沒有人有答案。孩子是兩個人的孩子,未來是兩個人的未來,當頻率不一致,再濃烈的愛情都無法解決問題。 羅傑的角色很有趣。提供精子的他,是否也屬於「父親」呢?電影很輕的處理「血脈相連」與「照護養育」這兩者之間不那麼和諧的關係,卻又透過伊娃母親的話,點出代理孕母常見的兩難問題。 最後還是回到同性之愛。凱特在餐桌上對伊娃母親說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大意是有些異性戀看似很努力想要認同同性戀,可是當發現成效不如預期時,就會似博物館館長般的重述當年為了改變所做的奮鬥,然後硬要同性戀復刻異性戀的生活方式。這番話簡直當頭棒喝,因為這個社會上有太多人是博物館館長了,他們表面贊同或支持同性戀者,但真正遇到時卻束手束腳,顧慮很多。可是真正的接納或理解,不該只是停留在嘴邊的宣揚,而是打從心底的擁抱。
所有的特別或普通,終究得回到日常,可能會意見不同,或迷失方向。可是沒關係啊,愛情本來就是一場浪漫的學習之旅。學習嘛,從來就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