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靈魂的自覺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一節
年輕人:「『神、真、善、美』都已經探討過了,這次我們要聊什麼呢?」
史學家:「那麼來探討關於我們自身的課題吧,我記得之前在講上帝時有稍微提到過。」
年輕人:「我知道了,是不是靈魂?」
史學家:「是的,就是靈魂,你有興趣嗎?」
年輕人:「這是當然的,我很期待。」
史學家:「很好,那麼你對於靈魂有什麼想法嗎?」
年輕人:「與其說是想法,倒不如說是疑惑吧,不過我既然聽你說了這麼多有關超越性的課題,我想或許我能推想出一些原則。」
史學家:「那就再好不過了,你說說看你的理解吧。」
年輕人:「我想靈魂在科學上也是不能被有效證實的存在,而靈魂之所以叫靈魂,不可能跟靈性無關吧?而靈性是神性、善性,那麼靈魂或許可以被理解是神的一部分?」
史學家:「不錯,你推理得很好,這代表你對之前我們談論過的課題都有相當的概念了。」
年輕人:「不過我也就說得出這些了,還希望你能多和我講解更深入的。」
史學家:「我很樂意,那麼就從靈魂的存在開始說吧。」
年輕人:「好的。」
史學家:「你剛剛說得沒錯,靈魂並不能被直接證實,他和上帝的存在一樣只能以反向推理得知,而靈魂的存在對許多人來說幾乎沒有異議,有的爭執大多是在靈魂的性質認知。」
年輕人:「是不是因為靈魂和人本身比較接近的關係?」
史學家:「沒錯,人有靈魂的概念、有思考能力即是證明,「自覺」是人發現靈魂的根本方式。而靈魂出自上帝,所以信仰上帝者必相信靈魂,而不信上帝卻承認靈魂存在的人也是所在多有,然其對靈魂的認知絕非正確。而唯物論者和實證論者連靈魂的存在都不願相信,他們乍看之下好像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謹慎,其實連自覺能力都沒有,能與人強辯卻無法面對自我與一切,是消極與頑固的無知者。」
年輕人:「這就可以說是他們的靈性不足了吧?」
史學家:「是的。其實在哲學解釋一個人持續存在的這個問題上,也不得不以靈魂作為判斷根據。」
年輕人:「一個人持續存在?這是什麼意思?」
史學家:「就像是這個問題:『如何證明現在的你與十年前的你是同一個人呢?』當然這個問題對你來說是不證自明的,不過你可以試著深入去想想這個問題。」
年輕人:「我大概瞭解了,而畢竟因為問的是自己才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多餘,假如換作是旁人的話,那就稍微值得思索了。我想假設我如果遇到距離上次見面是十年之前的朋友的話,應該就是靠著他的外表和我們的共同記憶來認出他的吧?雖然我想我的確無法提出證據,百分之百地確定就是他本人,但這幾乎也可說是不證自明的吧?不過若是遇到有人假扮他,我想我也無法辨識出此人的靈魂究竟是不是我朋友的靈魂。」
史學家:「其實這個問題不在於你有沒有辦法透過靈魂來知道此人是否真的是你所認識的人,而是在於這個人是不是你所知的人是因為他的靈魂。」
年輕人:「這似乎有點複雜。」
史學家:「我想在現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應該都有接觸過一些類似這種題材的虛構作品,我就以此來問你一個問題。假設,我將一個人工智慧的外表改造成你親人的模樣,並且植入了你親人的記憶在這個人工智慧上,而這個人工智慧會根據你親人的人生經歷做為參考數據,用以因應遇到事情時的情緒反應以及行為決策。接著,我將你真正的親人的記憶抹去,外表也徹底改變成了另一個模樣,那麼究竟哪個才是你的親人?」
年輕人:「我懂了,我當然還是會選擇我真正的親人,即便他一輩子認不得我,我也還是會選他,不過這個問題也太讓人感到不舒服了。」
史學家:「是啊,雖然說我們或許會被人工智慧誤導,但這個問題是在於使人們認清,一個人之所以會是他自己是因為其靈魂,而不是外表或記憶等可變的外在條件,羅馬學者希賽羅就說過:『人的心靈是其真正的自我。』而這個問題之所以讓人不安即是因為『似真非真』最讓人厭惡,若真有人會選擇人工智慧作為自己親人,那簡直可說是喪心病狂。」
年輕人:「我明白了,那麼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反證靈魂的存在嗎?」
史學家:「人常對於肉體的有限有所感嘆,這也是靈魂存在的間接證據,也就是說靈魂的感受反映生命的有限,可見靈魂應是無限、永恆,至此靈魂的定義及是靈魂存在的證據,正如上帝的性質是上帝存在的證據。」
年輕人:「我有些疑惑,你能再多說一些嗎?」
史學家:「靈魂不會是物質且出自上帝,所以靈魂有永恆的性質是必須的假設,而且也必然為真。相信靈魂者也幾乎都相信靈魂的永恆,因為認知靈魂的性質便會因為其超越物質的精神性、不可分裂的純粹性、反世俗化的神聖性、具理想精神的良善性等素質而推斷其具有永恆性。還記得之前我們討論過的『本質』嗎?生命是變動的,而靈魂則是使其變動的元素,它是一切生物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活動的原動力,所以說有生命必有靈魂,肉體只不過是生命形式而不是生命力。人是世間上最高等的生命,其對靈魂的思考其實就證明了靈魂的存在,思考本身就是靈魂存在的積極證據。」
年輕人:「我曾聽過一種說法,那就是靈魂將會隨肉體的死亡而回歸自然,你怎麼看待這個論點?」
史學家:「這是自然主義者的觀點,這種說法是將靈魂視為自然或是物質的一部分,這使靈魂為不善不惡或是善惡兼具,是一種誤解靈魂的錯誤說法。」
年輕人:「我還有個問題,那就是要怎麼以靈魂來解釋瘋狂的人呢?若按照你的說法,瘋狂的人是不能理智思考的,那麼他是失去了靈魂嗎?」
史學家:「瘋狂的人並不能說是失去了靈魂,而是『靈魂的扭曲』,因為他已失去了讓生命奮發向上而使人格高貴的可能。西方有句諺語『上帝若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其心神瘋狂』即是說明成為一個人的關鍵條件是靈魂,當然我們必須知道這句話主要是表達人對靈魂和心智的重視,而未必是事實。」
年輕人:「瞭解了。不過談論到靈魂這個話題,就讓我不自禁的想到『鬼』,你對於鬼的想法是什麼呢?」
史學家:「那種娛樂作品或是任何宣稱有過靈異經驗的人所描述的鬼當然是不存在的,不過雖然如此,我們倒是可以看看此現象背後的涵義。相信有鬼的人都認為鬼是死者的靈魂,這當然不能說是鬼存在的證據,不過卻是人對靈魂永恆的天性認知,但人間並無永恆的事物,凡人當然難以理解永恆的表現方式,所以各種迷信的說法充斥人間,才造就現今人們普遍對鬼的存在及其印象的半信半疑。」
年輕人:「嗯,那麼,動物也有靈魂嗎?」
史學家:「動物自然也有靈魂,不過其素質遠不如人。」
年輕人:「是指理性思考、求上進的素質嗎?」
史學家:「是的,雖然眾生皆有靈,但就追求真理或是上帝信徒論及靈魂時,主要是指人的靈魂而不是動物或植物的靈魂,這就好像深思者論及『生物』或『動物』時不包含人類一樣,這是因為唯有人的靈魂具有神格與真理性的緣故,動物的靈魂素質不足以認識真理,所以也沒有使命可言。不過必須注意,廣義使用靈魂一詞的人,很多都是現實精神或物質主義傾向較強者,如此靈魂的討論降低成知識的一環而已而失去了其靈性、超越性的關鍵性地位,這使靈魂探討的價值大減。」
年輕人:「嗯,我知道了,就是因為動物重要性不及人類,所以之前你才會舉『君子仁民而愛物』的例子對吧?」
史學家:「沒錯。總結前面所說,靈魂的存在雖然幾乎是人類的共識,但其性質卻眾說紛紜,這個現象就有如上帝信徒對於上帝性質為何的嚴重爭議一樣。其實靈魂可以說是『純粹的自我』或是『超越性的自我』,它是非經驗性、非物質性、不會改變的精神個體,我們人的意識的統一性全繫於此。而其性質具有永恆性,具有神格與追求真理的本能,人既然有此資質,便該求上進,於是可知靈魂是人間最美好的存在,但人並非全能,所以也有靈魂墮落的可能性,而這是世間最大的罪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