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來源及其極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三節

史學家:「沒錯。接著來聊聊權力吧,你對權力的認知是什麼?」

年輕人:「我對權力這兩個字的感覺是很差的,可是權力也是人所必須要擁有的東西吧?」

史學家:「是的,若說政治是必然之惡,則權力即為政治的必備之惡,很難正當化及合理化,所謂『強權即公理』就明示了權力的不道德。它是人欲而不是天道,使人本性畢露,所以掌權的人若不是聖人君子,則易使人腐化。古聖先賢重義務而輕權力,這是君子負責的表現;今人卻重權力而輕義務,是小人相爭的醜相。」

年輕人:「其實我不太瞭解權力有什麼好爭奪的,爭奪錢財不是更合理嗎?」

史學家:「權常與利相伴,故稱『權利』,這在動物界普遍都成觀察到,不過其實你說得對,人對權利的追求常超乎利益考量,自古以來捨利而求權的人不在少數,這更可見權力的不合理。」

年輕人:「是啊,我就是不懂到底為什麼,所以這能解釋嗎?」

史學家:「就如剛才所說的,權力意識只是一種原始野蠻的征服慾望,愛權者其實不知所為為何。大多時候,年輕人愛錢而老年人愛權,這其實是年輕人較天真的表現,也是原罪作用不大的合理情況。而老年人愛權其實也是因為權力是地位的象徵,而且通常老年人也較年輕人有錢以及有更多花錢享受的經驗,所以晚年更傾向於滿足人生成就的需求。」

年輕人:「好吧,我算是可以想像那種感覺。」

史學家:「所以權力其實是工具而非目的,以權力為目的者必傷天害理。掌權雖有利於行善,也可能使掌權者有使命感,但善之所以為善不是因為有權,權力能造就的終究是世俗性的目標,真正的大善從來不是靠權力就能完成的。」

年輕人:「那麼掌權的人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認知呢?」

史學家:「有權力就必須負責,權力愈大責任愈重,而權力終究虛而不實,它是短暫而不是永恆的,所以不能以行善及負責為名而依賴權力。而有責任其實是因為有自由而握有權力,這和我們前面談道德的概念一樣,為善必須有意識的為善才是真善。」

年輕人:「對了,我還記得你前面說到,既然有上帝、真理這些超越性的存在,人就沒有真正的自由,這不是和你現在說的有點矛盾嗎?」

史學家:「沒想到你還記得,沒錯,智者會知道既然有超越性的存在,那麼人其實沒有真正的自由和權力,所以也沒有真正的責任,不過卻有能者多勞的認命精神,可以『自由地使用權力來負責到底』。」

年輕人:「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概念啊。」

史學家:「就是因為人沒有真正的自由,卻又好像擁有自由,所以人才有高貴的可能。這也印證了我之前在審美問題跟你提到的『現象不是事實』的概念。」

年輕人:「你說追求權力是原始慾望使然,還能再說得更多、更清楚一點嗎?」

史學家:「其實人對權力的追求就如同對愛情的渴望一樣,是由於人的不完美所致,也就是原罪的作用,所以權力其實只是需求而已,不能使人格提升,反而會有使人沉淪的危機。前面說到孟德斯鳩的權力制衡概念,其實就是證明權力有害人心,否則何須制衡?且就如前面所說,權與利是不相通的,而人們常不服理卻屈服在出自於威嚇的權力之下,可見權力實在不合理、不道德。」

年輕人:「所以權力是上帝給予的,但卻不合理也不道德?」

史學家:「是的,正如人的惡性是上帝所賜,但惡性不是神格的道理一樣,這需藉由理性及靈性的發揮才能認知善性才是神性,而惡性作用使人有上進的條件,卻不能止於至善,這一切均是人所不可思議的神意。學者將權力區分為『法律權力』與『道德權力』,也可見權力是反道德或不道德的,因為若權力符合道德,何必有道德權力一說?」

年輕人:「原來如此,不過可以解釋一下法律權力與道德權力的內容嗎?」

史學家:「道德權力是對於為人處世的合理性設想,像是平等、自由等等,含有天道思想,可稱為『人權』、『自然權』;法律權力則是強調個人的特權、自保權等等,含有一種『侵犯性自衛』的態勢,而因為它是屬於政治的產物,所以也可稱之為『公民權』。」

年輕人:「它們各自背後有代表什麼涵義嗎?」

史學家:「法律權力是先聲明自己的權力然後再追究他人的責任,是一種自私的心態,不過,若放棄自己的權力來嘉惠別人又成了自大。」

年輕人:「什麼意思呢?」

史學家:「因為權力與責任相伴,這一樣和我們談道德的情況相同,例如債主有權向債務人索債,這既是他的權力更是他的義務,不能自以為慈悲大氣,而使雙方都沒有盡到彼此的責任。一樣的道理,『告訴乃論罪』就是一種不當的權力觀,因為我們沒有權力去原諒犯罪的人,所以所有罪刑都應該要是『非告訴乃論罪』才符合道德。」

年輕人:「嗯,這個概念前面說過,所以我可以理解。」

史學家:「其實人既然不自由,選擇權其實不是一種權力而是義務,可知權力和責任都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是凡人未能認識到這點而已。」

年輕人:「雖然你說過之後會詳談,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問,人真的沒有自由選擇嗎?我選擇什麼樣的工作、甚至是挑選想買的商品,這些難道不是我自己想怎麼選就怎麼選的嗎?」

史學家:「的確不是,因為非必要的選擇不必選,而若要選擇就該選對你而言最好的選項。若是你浪費時間及金錢在不該選擇的地方,或是選了錯誤的選項,那麼其實就是違背道德了,因為你沒有盡到讓自己變更好的責任。」

年輕人:「好吧,你說的有道理,那麼道德權力呢?」

史學家:「其實很多道德觀點是不能化作道德權力的,像是『冷漠』與『不受欺騙』,若說我有『行使冷漠及不受欺騙的道德權力』,可說是荒唐又可笑,可見道德權力其實仍是權力而不是道德,因為它並不是靠道德維繫的。其實我們既說權力與責任不可選擇,那麼法律權力與道德權力的區分就不重要了,因為法律本該與道德合一,而實際情況卻並不如此,所以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當然這是意味著『合乎法律未必合乎道德』,而不是『合乎法律也算是合乎道德』。」

年輕人:「那真是奇怪,既然學者把權力這樣二分,可是細究之下卻又發現大有破綻,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史學家:「這是因為權力是人性表現,而人性兼具善惡,既有沉淪之憂亦有上進之能,所以無法將權力一概而論。權力不該分為兩類,因為這是將天人不諧或情理不一的狀況勉強合理化,這將造成人們錯解權力本質及善惡觀念。總之,權力問題必須以天道化解,以人性主張解決人性問題終究徒勞無功而反受其害。真理能貫通權力問題,但權力觀點並不能解釋真理。」

年輕人:「嗯,這我能明白。」

史學家:「權力主張若遇到義利衝突的情況,顯然是選擇利而不是義,行善是責任而不是權力,而為惡卻可能是一種權力,雖然大部分人終究有良心,不願大聲宣揚自己有為惡的權力。不過權力主張雖可能『不善』,但不會『不真』,這就表示權力不是真理但受真理支配,而權力意識是人性,人性兼有善惡,所以權力主張可以合理但大多時候不合理,所以權力爭議應該要以是非標準來評判。」

年輕人:「為惡的權力是類似什麼樣的權力呢?」

史學家:「例如犯罪者的緘默權、『不行善的自由』等都是不道德的,都是為惡的權力。其實我們前面說過多次的,好人有責善的義務,可是凡人大都重視權力而不是義務,如果他們以權力拒絕受教,好人當然無權進言,這是傳道者入境隨俗以及承擔世間錯誤的胸襟。」

年輕人:「我明白了。」

史學家:「我們可由歷史看見,權力並非天賦的而是爭奪來的,不管是君主自稱的『君權神授』或是大眾宣稱的『天賦人權』皆不是事實,這些說法的出現其實是表示人對權力主張有所不安而需要自圓其說。『強權即公理』這句話就明示了權力的暴力性,所以愈是溫和的權力主張愈不合理和不中用,可見各種權力是分得出輕重尊卑的,所以富有皆大歡喜氣氛的人權論調其實多半是自欺欺人。」

年輕人:「我知道『君權神授』是因為過去宗教勢力強盛,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發的聲明,但是『天賦人權』不是長存人心很久、與生俱來而不可剝奪的嗎?」

史學家:「你這樣的認知也是因為被教育而來的,其實細想就可知道,既然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就不需要爭奪了,這些說法是近代革命家所宣稱的,從他們的堅稱與大力宣傳已證明這不是事實。『不可剝奪』是一個神聖化的說法,它真正所代表的其實是『基本』的、『不可轉讓』的意思,但是也不可否認當事人有『放棄權力的權力』,這就說明了權力的變動性。」

年輕人:「好吧,可是我想到了《美國獨立宣言》不就是舉世聞名、偉大的論述嗎?」

史學家:「這份宣言裡有『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上天所賦予』等說法,其實是一種『欲蓋彌彰』的態度,因為上天既已明示了,哪裡還有『我們認為』的餘地?表面堅定實際卻模糊,這份宣言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美國人有了實力自壯,而英國人無力阻止而已,這正是一份捍衛權力的宣言,乍看之下令人感動,實際上卻是自傲的態度。而且主張天賦人權者皆首重平等權,這是很矛盾的。」

年輕人:「為什麼會矛盾呢?。」

史學家:「平等若是理所當然,那又何需被提出而需要保護?須知權含有『力』,而力有大小強弱之分,所以平等不會是一種權力,它的主張與權力的訴求是衝突的。再說,亦屬於人權主張的財產權也與平等精神不符,因為它強調的是保障平民私有財產的權力,卻不是聲明貧富不均的不合理,而保障私產其實更可能使貧富差距擴大,這已經不只是不符合而是直接違背了平等精神了。所以說權力如果真的是上天所賦予,那麼這諸多權力其實應該要有互通性而不能牴觸,因為真理貫通一切事物,若權力互相牴觸,只是說明它是各方勢力的鬥爭而已。」

年輕人:「原來如此,我之前都沒有想到這些,不過像你說的,即便權力的本質是惡的,但也不得不使用權力來行善,因為它是必備之惡對吧。」

史學家:「沒錯,權力是一種『武裝和平』,它含有暴力性,但很多時候還是可以避免實際的暴力,是以權力之說雖是偽善的,不過偽善至少還有善。掌權者只能掩飾或減少暴力,無法徹底消滅暴力。」

年輕人:「不過雖然你已經說明了權力的本質,可是為什麼我還是覺得人權有一定的『崇高性』?」

史學家:「以權力的力量而言,人權是最大的力量,因為它的確是大多數人所需要而認同的,所以可說是『大眾之權』。以內容而言,不可否認它的確有振奮人心之處,但是它的立論基礎是錯的,所以人權不會是正確無誤的真理,因為它的根據是自然法則,而自然法則是不信超越性存在的人所能訴求的最高標準,而正是因為它不講超越性至理,所以可以任人解釋以滿足其所需。」

年輕人:「原來天賦人權的立論基礎是這樣,難怪人權不會是真理。」

史學家:「不過還是要說,人權雖不如人文主義高貴,但它確實可以促進人對於自身尊嚴的省思,今人大都有人權思想,這畢竟是文明演進之下的善果。」

年輕人:「是的。」

史學家:「權力終究是強者征服而來,我們看歷史演進就知道,平等原則的提出就是近代大眾從菁英處爭取而來的戰果,殊不知有德有能的可敬者才有資格有權,不過事實卻經常不是這樣。總之,權力不是真理,它是慾望而不能被滿足,總是不斷的推陳出新,不知文明的目標或止境為何,使人有無所適從之感。而權力主張總是互相對抗,權力理論也無法化解權力問題,奪得權力者終究是『以力服人』而不是『得理不饒人』。」

年輕人:「好的,我已經完全知曉權力終究是一個工具而沒有崇高的價值了,它未必是好人能夠有成就而值得費力去得到的東西。」

史學家:「是啊,以錯誤的理由行善終究沒有善果,以政治地位、權力而活是有動力卻沒有方向的人,他們有權無能,誤入歧途而終將失敗,因為善行必有目的但卻不必成功惡行卻是盲目的,成果愈大危害愈大。好人難以獲得權力,即便獲得權力,大眾也很難認為他有佳績,因為好人雖積極但並不會『處心積慮』的去行善,他只是為所當為。」

年輕人:「不過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說政治建設不是智者、菁英、好人的最高成就,那麼什麼才是呢?」

史學家:「舉個例子好了,曾經叱吒風雲、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以及奔波於各國遊說、落魄不堪的孔子,誰對人們的影響比較大呢?」

年輕人:「原來如此。」

史學家:「所謂『有德者必有言』,立功的帝王將相終究有如過眼雲煙,而這些立言的思想家卻成為後世千代萬代人們的心靈導師,是以有意從政的智者即便不得為政,最多一時失落,但卻永不氣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AN-avatar-img
2024/12/23
筆記:成為有德者,遇不平之事,能失落但不會氣餒。
avatar-img
程真的沙龍
37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程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22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二節
Thumbnail
2023/03/22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二節
Thumbnail
2023/03/10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一節
Thumbnail
2023/03/10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一節
Thumbnail
2023/02/27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四節
Thumbnail
2023/02/27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四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3 法律是強者的工具,或是為了捍衛弱者而存在?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3 法律是強者的工具,或是為了捍衛弱者而存在?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二章 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二章 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二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二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不是職權(authority),且跟影響力(influence)是兩碼事。 簡單講,權力是社會控制的能力。權力不是個人的特質或財產,是你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的角色。 作者令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她展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說教和譴責,而是頗為理性地分析各種關於權力的多元情境。
Thumbnail
權力不是地位(status)、不是職權(authority),且跟影響力(influence)是兩碼事。 簡單講,權力是社會控制的能力。權力不是個人的特質或財產,是你在別人的故事裡扮演的角色。 作者令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她展現出來的態度不是說教和譴責,而是頗為理性地分析各種關於權力的多元情境。
Thumbnail
假如我們希望活在一個人人都能夠保持善意且負責任使用權力的社會裡頭,那麼我們也應當斟酌使用自己的權力,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對於自己與親友的言行都小心謹慎。
Thumbnail
假如我們希望活在一個人人都能夠保持善意且負責任使用權力的社會裡頭,那麼我們也應當斟酌使用自己的權力,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對於自己與親友的言行都小心謹慎。
Thumbnail
我們手上握有多少權力,將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所作所為。 權力會帶來強力的力量與自信,讓掌權者在心理層面勝過競爭者,但也可能使他們盲目自私、不懂得與他人合作。 權力有趣的地方在於,重點通常不是我們實際掌握多少權力,而是我們「感覺」自己多有權力。我們怎麼想、怎麼做,要看重我們心中的感覺。
Thumbnail
我們手上握有多少權力,將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所作所為。 權力會帶來強力的力量與自信,讓掌權者在心理層面勝過競爭者,但也可能使他們盲目自私、不懂得與他人合作。 權力有趣的地方在於,重點通常不是我們實際掌握多少權力,而是我們「感覺」自己多有權力。我們怎麼想、怎麼做,要看重我們心中的感覺。
Thumbnail
持有權力之後,我們會發現所要顧慮的事情反而變得複雜且難搞了,政治突然變得不如還身為「人民」的我們看得「這麼簡單」;它所牽扯的不光只是解決貧窮、解決社會問題而已。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後,後續會引發的效應、反彈、正負作用,都會在權力施展之後逐步發生──但,這正是權力政治的有趣之所在──
Thumbnail
持有權力之後,我們會發現所要顧慮的事情反而變得複雜且難搞了,政治突然變得不如還身為「人民」的我們看得「這麼簡單」;它所牽扯的不光只是解決貧窮、解決社會問題而已。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後,後續會引發的效應、反彈、正負作用,都會在權力施展之後逐步發生──但,這正是權力政治的有趣之所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