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看得見的效率,看不見的犧牲

早上陪兒子等幼兒園開門,幾對家長跟孩子也陸陸續續集合在門口。此時,其中一位小孩越走近門口,抗拒的動作越來越大。他的媽媽顯得有些煩躁。
「怎麼放了一個假,回來上學就這樣,媽媽要去工作啊!沒有工作怎麼有錢買你的Elsa?」,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推著不想前進的孩子往前走。時間一到,老師來開門了,兒子看到老師,轉頭跟我說了聲再見,就進門了。
「你看人家都自己走進去!」,我轉身準備離開時,那位媽媽一邊用比較的方式說服小孩,一邊把小孩拉給老師。
這些常見的情況,孩子的情緒、對自己的認可、還有為自己發聲,這些「自我」,都沒有機會被看見。孩子知道要上學,他想請自己最親的大人,接住自己的不安;他想要確認,在最親的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
大人爭取到的是行程的流暢,否定的卻是孩子發展自我的渴望。
孩子對自我的認識、能力的肯定,對未來的想望,都只能從最親的人手上繼承過來。孩子沒有被大人看見,他不能看見自己;孩子的能力沒有被大人描繪,他不會知道自己的能耐。
孩子的心智需要靠另一個大人為他們搭著鷹架,協助他們建構起來。
假使你為孩子搭的是「不要說太多,聽大人的話就對了」的鷹架,那麼他的心智就可能會長成不能替自己做決定,依賴的樣子;假使你搭的是「否認情緒」的鷹架,那麼就可能會長出壓抑情緒,用生理的不舒服來取代情緒的樣子。
我對孩子,也有很多情緒不耐,說話不經大腦的斷線時刻。我選擇事後跟孩子說明、表達歉意,透過調整經驗來彼此學習。透過這樣的選擇與行動,常常教我許多有關自己的事,也能幫助孩子的心智發展。
試著認真看待孩子所說的話,學著接住孩子的情緒。面對孩子的反應,你不會只有一種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