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愛的藝術

    在對愛狹隘解讀的現實世界裡,我們或許都需要去看佛洛姆對於愛的詮釋,佛洛姆提到普遍對於「愛」狹隘的解讀,我們總是想著被愛,而忽視去愛,愛的重點只專注於對象,而不是能力,當墜入情網就是在愛中。讓每個人都以為愛是不需要去學習,正因這樣的誤解,回歸到愛是一門藝術嗎?佛洛姆的答案是的,需要知識和努力去實行的。
    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消費取向當道,奔忙、富有成為人生活得目標,逐漸自己也被商品化,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變成市場上的產物,變成利潤輸出,逐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感愈重,正因為脆弱的關係線,佛洛姆提到「為了安全,人們會緊緊的依附群體,不論思想上、情感上、行動上都務求不要與別人不同。雖然每個人都盡力貼近他人,但孤獨感仍沈重,進而充滿深深的不安全感、焦慮感及罪惡感。」
    也道出文明社會中堅固的牢籠深深綁著人們真實的感知,總是用千篇一律的機械式標準化的事物麻痺人心,用很多娛樂方法轉移人們的注意力,意識不到孤單,聲光娛樂的事物提供人們很多刺激選擇,進而被動消費,透過購買滿足無止盡的慾望,獲得某種救贖,日復一日地度過生活,就像佛洛姆說的:「基於事理必然,現代人的愛和他們社會性格兩相呼應。套用在婚姻上,主要強調如何尋找一個必難所,以便逃避讓人無法忍受的孤單。」
    找回愛的能力就是先覺察自己,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階段影響很深,書中提到「從孩童時期對母親的依戀,以她為『一切存在的基礎』,到父母親作為思想和行為的指引,直到完全成熟階段擺脫母親和父親形象,不再把他們當作保護性和指揮性力量。會在自身確立自己的原則」,進一步在愛的詮釋會有各自不同的認知及表現。佛洛姆提到「教育系統的關鍵缺失,忽視人格發展上最重要的教育」,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在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過程中,似乎少了情感教育這塊,因而對於愛的認知是缺陷的。當然要如何跳脫原生家庭所給予的框架,與自己達到某種和解也是一種課題。倘若達到某種的覺察,感知心胸眼界也不知不覺地改變,或許會在生活慢慢地感受到愛為何。
    愛的實踐要如何?其實沒有任何形式,愛自己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放下自己的主觀用客觀開放的心態及尊重包容的態度認真對待生活,簡單的法則總是最難施行,但「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突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把人與他人合一起來;愛是可以讓人克服孤立感和分離感,仍舊可讓人保有自己的一部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