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該讓公司知道你有憂鬱傾向嗎?

IG: mag__art_
IG: mag__art_
我問過前公司(專賣設計品的電商)的 HR 該不該讓資方察覺「有憂鬱傾向或者曾有過憂鬱症?」
對方給我的回答是「千萬不要」。基於請假關係,又被迫交出就診證明,但那一張是無健保自費諮商的明細, 無論何處都大大的寫著身心科,我整整猶豫了一晚。
光是以上這段就有好幾個議題可以探討,如諮商等於憂鬱?憂鬱傾向等於憂鬱症?社會如何貼標籤?資方對於該傾向潛在的歧視?隱匿較利於在社會生存?
這每一題都可以寫兩千字申論,今天著重在根本核心,既然這麼不利,憂鬱傾向人類怎麼沒有被演化淘汰掉?
不確定為什麼,越來越不在乎他人怎麼貼我標籤(即使可能對身處社會有所不利),每篇日記看起來既悲傷又脆弱,但事實上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能直視混亂與黑暗,釐清後和解,我們才是那個最勇敢的人。
那有憂鬱因子的人,為什麼能隱身在社會中(目前社會氛圍還是以低調為主)沒有被演化淘汰掉? 以下總結《憂鬱的演化》本書的片段:
也許所謂的憂鬱症根本不是疾病,而是警訊,有如身體疼痛那樣警告某個地方必定出了問題;也許我們該停下來好好休息,多久都可以,並且專心做那件沒有想過要做的事,亦即豐富我們的靈魂 — 作家 Lee Stringer
我們以為高昂正面都是好的,憂鬱則是不好的,但情緒均為一體兩面,高昂也可能導致魯莽、衝動,甚至有害的行為,可想而知憂鬱不完全有益,也不全然有害。
從生物行為實驗衍生的理論,低落情緒是種「中止機制」使他們屈服、放棄嘗試、行為凍結,能夠有效的感知風險、降低衝突和避開危險。
聚焦在人類上,低落讓人更精準分析所處的環境,「憂鬱現實主義」研究證實了該傾向以各種方式,令思考變得更周慮、清晰,受試者的言論也比心情好的更具說服力,原因在於論點中包含更多具體細節。
憂鬱傾向會增強記憶、減少誤判,也令人更謹慎、更存疑、更謹慎處理自身環境得到的資訊。提供了一層情緒防護,讓人有空間「停下來」分析問題出現在哪裏,我們會停下手邊的事,評估狀況、吸引他人注意和改變行為,使處境有所改善。
無法感受焦慮的動物早在以前就被掠食者吞下肚,對悲傷感知低落而出現草率行為,重複犯下代價慘痛的錯誤。
憂鬱儘管會讓痛苦延續,卻也能同時避免大難發生。 ⁡ #他人即地獄 #此篇不包含談論重度憂鬱議題 #每次失敗都有所學習和產出那還算失敗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