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2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中國傳統思想中,有沒有宇宙?

從周敦頤和張載一起看「氣」的碰碰樂!

一般說起中國哲學,第一時間被想起的孔孟、老莊在基礎上,都關心著如何為人、如何處事。這不禁令人懷疑:中國傳統思想中,到底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緣起和生成?西方哲學有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些形而上——也就是先於經驗,人只能透過理論而去想像的問題,在先秦諸子們的理論當中,的確連道家都較少關注。畢竟對這些老大哥而言,生活在戰亂裡已經不容易得可以了,國家要亡,人也動輒得咎,哪來關注這些事情的心力?但其實縱貫整鍊傳統中國思想,真要說沒有人關心過宇宙的生成——怎麼可能!

誰在說、又怎麼說?

現今流行的宇宙創生觀,大致上都採用宇宙大爆炸之說。2022年,哈伯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了遠古的光線——也就是大霹靂時爆炸所產生出的光。「光」既是能量,也同時是粒子;但人的眼睛感受不到光,並不是因為黑暗存在,而是眼睛中一種稱為「閉合細胞」的作用展現出了黑暗的概念。換言之,有光/沒有光都屬於一種活動的成果,以此來理解陽氣/陰氣在中國哲學中的概念,可能會更為直觀。如果你可以想像光與暗如何彼此更迭作用,展現出這個世界的不同風景,那麼,你也就可以了解周敦頤、張載這些東方版本的原宇宙在氣來氣去,到底都是在氣些什麼了!

周敦頤的圓宇宙:You,回到最初的起點!

說到中國傳統宇宙觀的創立,大致上都是以《易經》為主。首先突破的,是北宋的濂溪大哥周敦頤。他所討論的宇宙觀,就包含了「世界怎麼來」、「我從哪裡來」。傳統上,《易經》的「太極」就是宇宙的起源,但太極圖並不是向讀者想像的這樣:
這其實叫做二魚圖啦。
這其實叫做二魚圖啦。
而是這樣:
圖為周敦頤的太極圖。亦有說法是此圖抄襲陳摶「無極圖」,不過這並非本文的重點。
太極之中,陽動陰靜,從上圖看來,可以明白太極其實就是陰陽兩氣的跑跑跳跳。但畫面左側出現的一行「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又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三個圓圈圈,看起來根本一模一樣?
前文提到,《易經》認為的宇宙起源是「太極」,我們可以將太極想像成是由光與暗影雜揉在一起的宇宙,但周敦頤不以此為滿足,他想進一步追問:那在太極以前呢?就如同我們現今也會思考:大霹靂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的濂溪先生秉持著Dora一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態,因此推導出了「無極」的存在。無極也就是圖片上第一個空心的圓圈。周敦頤使用的概念近似於道家的宇宙發生程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怠」
這句話所代表的,其實是陰氣還沒成為陰氣、陽氣也還沒成為陽氣的狀態。所謂的陰氣陽氣,對中國傳統的宇宙而言,就是這個世界實體的組成(像是有些民族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組成元素一樣,陰氣和陽氣也是相同的)。當我們把電腦中的畫面無限放大,圖片的畫質會呈現一種有些可怕的混沌,而無極的雜揉就有點類似這種曖昧不明的色塊。但並不是說無極如電腦畫質一樣,是太極混沌不清的小小部分;相反的,無極的「無」,代表的是「無極限」。傳統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源,現在只是把太極的根源推成無極,也就是根源的根源。
了解無極後,圖片左側的「無極而太極」一句話就可以被解釋為兩種意思:
  1. 無極而(就是,is)太極
  2. 無極而(變為,becoming)太極
雖然聽起來有些奇怪——這兩種意思其實是並行不悖的!
我們先想像一個狀態:假使說宇宙膨脹不是宇宙本身的力量向外擴張,而是那些外於宇宙、連宇宙都還不是的「場域」(無極),慢慢地將分化好的黑暗與光明貼附在宇宙本身上——那宇宙是不是仍在擴張,只是驅力變成無極而非太極這個宇宙了呢?在這個狀態下,首先,無極就是太極,因為所有的宇宙,都是由這個空白的「場域」分化、貼附出去的;相對的,無極也可以因此變成太極。不過,現在想像的空白場域是「大於宇宙」的,對吧?可這個觀念也不存在於無極之中。無極沒有空間的概念,他的無限,也不是一種外於太極的空間概念。
讓我們再看回去上面的圖片。當無極開始分化為陰陽二氣後,這兩種氣會帶有各自的特質運作(也就是第三個圓),而最終,第四個圓的意思,就是在這樣的作用下,陰陽二氣可以周行不怠的生化萬物。
但在此,周敦頤將會面臨一個門檻:如果宇宙可以有起源的起源,那為什麼沒有宇宙的起源的起源?為什麼沒有人創造出一個「超極」——之類的東西?
在此,周敦頤之所以能把無極訂為宇宙最根本的起源,並且絕不能再往後推,是因為他的無極已經是個「失去時空的概念」。它沒有人所可以定義的時間、空間,既然都已經沒有時間了,又要如何再去回溯比無極要更根源的東西呢?沒辦法!說他狡詐倒也是有些狡詐,但自從相對論被發現後,人們也就知道了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在宇宙間的各個角落,不同的重力、速度都會導致時間流逝快慢的差異——如此看來,這樣的狡猾在宇宙中,其實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不過,這樣的宇宙觀當然也不會人人同意。即使是有辦法證明地球是圓型的現代,仍會有人主張地平說;相較起來,張載當初對周敦頤太極圖提出的質疑,可是合理又理性多了。前面提到,對周敦頤而言,太極是陰陽二氣已然分化,造成這個世界的結果,但張載提出的質疑則是:渾沌的無極會什麼會自己分化?分化的「動力」是什麼呢?

張載的元宇宙:三位一體,都在這裡

張載為了補上周敦頤所缺乏的、宇宙生發的動力,在自己的著作《正蒙》中否定了無極的概念。相對的,他不認為宇宙需要「再」被生發,而是原先就已經做為最初的存在了。他發明了另一個名詞,補足周敦頤的無極說所缺失的「宇宙動力」:「太虛」
太虛也就是陰陽二「氣」本身,是構成這個世界萬物的整體。它和太極的不同,在於「太虛」是指陰陽二氣尚未形成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周敦頤為了解釋宇宙(太極)如何形成,創造的宇宙的根源(無極);但張載打從理論上就不認為有比太極更根源的生發。陰陽二氣不需經過分化,而是本來就永存於宇宙當中。如此一來,宇宙間一切的生發、流轉,動力就是陰陽二氣本身。
前頭提過,我們能將陰氣和陽氣想像為具體有動能的黑暗與光明。陰氣為被動元初力,陽氣則是主動元初力。對張載來說,事物的構成就是這兩氣的聚散。就像是我們看著這個世界的風景,一切其實只是光影的分布、折射與色塊分配,只要這樣的光影關係離散,風景也就不復存在。
所謂的世界聚散,就是這陰陽二氣行動的能量: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既然陰陽二氣有各自的能動性,那麼這種運動,有沒有可能像是熱平衡一樣,終有一天會達到不變的平衡呢?在張載的概念中,答案是「會」!他稱這種平衡狀態為「太和」,是一種絕對的和諧,並且也絕對不可逆。達到太和的狀態後,就不會出現「有無只是氣聚散」的「太虛」情況了。
換言之,對張載而言,太極就是宇宙的全部,而組成這個宇宙的則是陰陽二氣。太虛是指太極之中,兩氣沒有達成平衡的狀態;太和則是平衡的太極。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的,並且由於陰陽兩氣有渾沌的自我動力,於是宇宙本身就得以自我循環。

宇宙起源、宇宙動力之後?
在周敦頤和張載後,宋明時期的儒學學者開始收束宇宙觀的猜臆、創建,轉而思考「人在宇宙中的定位」問題。氣的宇宙討論,也轉變為「理」——先於經驗的抽象,與「氣」——實際存在之間關係的建構。雖然「氣」一詞聽起來十分飄渺虛幻,但對中國宋、明以後的儒家學者而言,氣實際上是最關乎生命的東西,是人、物在真實世界的體現;反而「理」才是太極整體的規則,才是「道」。
周敦頤和張載對於宇宙架構的嘗試,雖然就今天看來也許少了些科學根據,只是引一句筆者老師常說的話:每個時代的科學都可能是下個時代的迷信。他們當初在構思、設法定位宇宙的可能性時,所架構的方式不也是當時的科學嗎?這些傳統建構出的宇宙觀,即使看來和現今的科學架構沒有什麼關係,但若仔細理解,卻也能發現非常多的異曲同工之妙。現今仍有許多思想家試著提出各式各樣的宇宙觀。共同去成就、思考我們自身所處的生命宇宙究竟如何展開、又有著怎麼樣的形象、動力,其實並不絕對是宇宙專家的專利;只要能抱持合理求證的精神,試著去完整、討論一個宇宙論中的足與不足,也能讓一個人更明白,這個宇宙之於我們現在的時間與空間,有多麼得來不易。
A Pale Blue Dot.
地球在宇宙之間微小的根本不可見。但我們仍能在這個地方,就在此處設想自我、去成就一些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

至於之後的小天才二程兄弟黨和朱熹的「程朱理學」與再後期一些的陸九淵、王陽明之陸王心學又是怎麼辯證天理和「氣」之間的關係呢?如果有下次,我們就下次再談吧!
參考資料:
劉紀璐:《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新北:聯經出版社,2021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