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37 年動畫版到 2024 年真人版,《白雪公主》是否真的有必要人如其名?或能另作它解?
近年,迪士尼陸續將他們過去的經典動畫片改拍為真人版電影,其中有的在票房與評價上大獲全勝,也有的雖然影評不愛,卻賺得盆滿缽滿。至於少數幾部,則不幸淪得兩面落空,也讓後續某些作品在拍完後,內部評比覺得賣相不佳的狀況下,就這麼被直接送進了
Disney+ ,作為當今串流之戰的獨門武器。
這系列的電影,往往是許多人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覺得這些作品缺乏新意,還不如回頭看動畫就好。但也有些人的想法正好相反,認為迪士尼在原本的情節中,硬是加入所謂的「政治正確」元素,等於是在摧毀他們的童年回憶。
像是這樣的指控,在定檔 2024 年上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Snow White)討論裡,可說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峰。
上映於 1937 年的動畫版《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不管在影史或迪士尼的發展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除了是迪士尼第一部動畫長片外,也是美國影史上的首部彩色動畫長片,不僅一度成為史上最賣座電影(若是將通貨膨脹計算在內,至今亦仍是影史最賣座的動畫電影),最後還讓原本需要貸款才能完成這部電影的迪士尼,就這麼賺入了後續發展的相關資金,對於迪士尼帝國的建立,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
事實上,改編自格林童話的《白雪公主》,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十分忠於原著。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公布製作這部動畫片之初,便曾表示這則故事最吸引他的部分,是可以為童話裡並未詳加描述的七個小矮人,增添名字與個性等人物特質,讓他們成為這則故事中不亞於白雪公主的要角,為觀眾帶來各種歡樂笑點。
也因為如此,雖然我們在片中只看到了七個小矮人,但事實上,這七個小矮人的特質是從約莫五十種的角色設定裡,歷經許多淘汰才總算精選而成。要是搬到今天來看,恐怕也像是選秀節目的流程一般。
除此之外,動畫版《白雪公主》其實原本也就是經過調整的作品,童話裡的部分情節,都以更符合 1930 年代的社會價值觀為基準而經過修改。例如在這部動畫前的各種故事版本中,王子都是到了白雪公主因為咬下毒蘋果而昏迷後才首次登場,因此所謂的「真愛」在仔細思考後,簡直就讓人懷疑是什麼戀屍癖之類的特殊偏好。
至於壞皇后的下場,其殘虐程度也同樣被降低了不少。在童話裡,皇后在白雪公主復活後,被王子下令穿上一雙燒紅的鐵鞋,就這麼跳舞直至死亡;而在動畫版中,皇后則是於白雪公主昏迷後,便被趕回來的七個小矮人追捕,最後意外墜崖死去,而原本反派遭到的殘虐懲罰,就此以避免為兒童帶來太多負面情緒為由,自動畫版內消失無蹤。
當然,若是從現代角度看這部 1937 年的動畫片,除了能從中看到許多《白雪公主》對後世的影響以外,自然也能看到一些可以被歸類為「時代眼淚」的部分。
舉例來說,如今看到白雪公主時,其實很難不覺得這個號稱天生麗質的單純女孩,臉上的妝容實在是稍嫌過厚。而其中一名叫做「愛生氣」(Grumpy)的小矮人,其個性與台詞設定,也讓人不禁懷疑他是個有厭女症問題的角色。
至於影響方面,片中將真人電影的製作手法運用在動畫片裡,讓角色的動作如同真人演員,或是把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手法運用其中,在塑造森林恐怖凶險的氛圍後,隨即又揭曉那些躲在暗處的窺視目光,其實全是善良可愛的小動物等重視氣氛的敘事手法,幾乎都在日後成為了動畫電影的標準製作方式。
更別說歌唱段落的巨大成功,也讓後來同類動畫片裡的主角在遇上人生難關時,總能用一首歌來加以克服;就連愛情部分,也往往僅需仰賴一首合唱曲目,便能從此堅貞不移,也順帶使得《白雪公主》成為了美國第一部推出原聲帶的電影,創下優異的銷售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