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讀《情緒,請開門》

前言

情緒,請開門》是張維揚2023所著,作者係心理學博士,潛心研究<情緒>相關議題,本書的副標題是:「釋放困在情緒小黑屋中的自己」,意思是人易困在情緒當中,要懂得釋放。
壓抑或宣洩都有不妥
前文提及每個人只要睜眼就會自然而然的東想西想,然後呢?隨著這些想法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情緒,情緒起起伏伏,來來去去,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它是自然而然的產生和出現。沒了情緒,人形同行屍走肉;有了情緒,人生因而多采多姿:喜怒哀樂愛惡欲,講的都是情緒。職場上,我們必須壓抑情緒,壓抑久了,有時會困在情緒中,難以自拔;而壓抑太久,累積太多,宣洩而出時,又容易過量或過度。誠如書中所言「情緒——隱藏起來太委屈太難受,宣洩出來又容易傷己傷人,到底該怎麼辦?

直接應對

該書第四章講的就是怎麼辦的部分(前三章分別是認識情緒,瞭解情緒,看待情緒),它的標題是<應對情緒>。前三節講的是直接應對,包括發洩:過度流動的情緒;轉移:半壓抑的情緒;壓抑:無法流動的情緒。但這些都無法釋放情緒,原有的情緒仍在,形成一種循環,你有了情緒,可是因為外在因素,所以你把它壓抑住了—但,它一直都還在—;或者呢,你試圖轉移自己對情緒的注意及在意—但,它一直都還在—;或者呢,你忍不住宣洩出來—但,它一直都還在—。所以呢?你要處理的其實不是情緒本身。

覺察

第四到六節講的是"覺察",包括第四節 <覺察身體:好好感受比什麼都重要。>;第五節<覺察情緒:識別情緒,為情緒命名。>;第六節<覺察念頭:「>"。有了情緒,身體會出現異常反應,覺察並感受一下身體的反應,試著放鬆,讓身體回復正常,情緒也就淡了或消了;覺察情緒,試著給這個情緒一個名稱—例如恐懼—,知道自己正在"恐懼",也較易知曉應如何應對;覺察念頭:這兒的說法有點問題,它說:「念頭背後,是未被看見的情緒。」因為有了情緒,所以才要去覺察到底是什麼念頭帶來了這個情緒,所以應該是「覺察情緒背後隱藏著的念頭。」為什麼念頭很重要呢?因為沒了念頭,也就沒了情緒。情緒一定有其故事情節—即念頭—,沒有了故事情節,情緒是空的。(你可以仔細想想看:是否如此?例如你在焦慮,那一定有一個故事情節,使你感到焦慮,如果沒有這個故事,你焦慮什麼?)

忍受,接受,享受情緒

第七到九節講的是"忍受、接受、享受情緒",包括:<第七節 忍受情緒:抗拒即認同>;<第八節  接受情緒:臣服即解脫>;<第九節  享受情緒:覺知即超越>。這部分有點玄。一般在應對情緒上,能夠"接受"就已經了不得了。例如你在"擔憂"明天的簡報,你能"接受"自己正在"擔憂"這個事實,但你能"忍受"或”享受”自己正在"擔憂"?

表達

第十節之後講的是"表達"(也就是書名所的情緒,請開門),意思是透過將情緒明顯化、具體化,以應對情緒,可是它的編排有點奇怪,第十節是表達原則,接著談表達載體,然後將載體分成藝術、身體、和語言,而語言表達又分兩節,一節談語言如何影響情緒,一節談如何用語言駕馭情緒。最後一節是總結與問答。而原則、載體,以及不同的載體等等都是同樣算一節。十節之後是全書的重心,可是看完後卻覺得好像似乎表達得沒那麼清楚,沒那麼全面,也沒那麼具體。

個人看法

因為張眼開耳後,情緒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情緒一定伴隨著想法,也一定與"虛幻的我"有關。所以有了情緒,首先必須能接受有這個情緒,然後靜默的與情緒共在,並觀察著伴隨著這個情緒而來的想法。所以呢?要處理的其實是想法;沒有了想法,改變了想法,情緒也就改變了。沒有想法,你可以做的是正念冥想,數息,誦經等都行;改變想法,你可以寫感恩日記,往好處想,用空椅法與己對話,透過戲劇,舞蹈,圖畫,書寫,或者使用《零極限》的:謝謝你,請原諒我,對不起,我愛你。等等。

結論

既然情緒隨時隨地都會出現,也因此我們平常就可以練習,從小的少的情緒開始練習,試著看到它,接受它,與它同在,覺察到伴隨著它的想法……有情緒,人生才多采,但太過或太重的情緒,則使人生過於沈重,因此……練習釋放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退休後,目前興趣:靈性成長;旅遊;詩詞;隨思雜想,其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