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如果能有更多歷史背景知識,就能讓整部電影更加立體,細節都能會心一笑。
本文主要說的是因為電影開頭的法軍砲擊讓保羅戴上防毒面具的橋段,啟發我去整理一些毒氣相關的資料,對於電影內容並不會有太多見解,如果想看我對於《西線無戰事》的想法,可以點擊
【電影心得】殘酷盡在不言中|Netflix《西線無戰事》 五個記憶深刻的鏡頭,看我覺得五個電影中的深刻鏡頭,一起討論電影
電影啟發
在《西線無戰事》中,主角保羅與他的參軍夥伴們在前往前線的路上遇到第一次的砲擊,當下他們除了臥倒之外,還開始急著把防毒面具戴上,以防這次砲轟的砲彈中其實帶有毒氣而讓人中毒死亡。
此時我就想問:
毒氣是什麼背景下出現的? 防毒面具真的有用嗎? 我們住的地方有使用過毒氣嗎?
關於毒氣
目前世界把毒氣歸類在化學武器之中,而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三者被歸類在大規模殺傷性,簡稱NBC(Nuclear Biological Chemical),人類首次正視該三類殺傷武器,訂定國際條約進行約束是20世紀末的聯合國大會上,但其實毒氣再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進行規範,1914年的一次世界大戰打前不到20年,世界多國才在一起討論了海牙公約(法語:Convention de La Haye),禁止在戰爭中使用毒藥或有毒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人類開始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其中一項武器就是毒氣,當時最有名的就是氨氣(NH3),是我們在國高中自然課學過,大量人造氨的化學方法「哈伯法」製成。1915年,哈伯讓氨氣從德國這裡釋放飄過戰線,讓對手法軍大量死傷。這樣的舉動很明顯的違反海牙公約,但當時德國宣稱氯氣只是催淚瓦斯,是合法的武器。
但不是只有德國在使用化學武器,如同《西線無戰事》中看見的,世界大戰的1914年到1918年間,沒有人在管什麼公約,重點是要有效的打擊對方,而毒氣真的是一個簡單又暴力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儘管有名的毒氣-氨氣,是來自德國化學家製成並釋放,但其實毒氣種類多樣,在一戰中交戰的雙方其實皆有使用化學毒氣作為武器。
面對毒氣的防毒面具
如果有看過歐洲黑死病那個時代的電影、文學或紀錄,一定有聽過帶著鳥嘴的瘟疫醫生,而鳥嘴就是現代防毒面具的雛型。
瘟疫醫生配戴的鳥嘴護具,凸出的部分是因為要放置各種香料與過濾的藥草,過濾病毒的效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今天的防毒面具設計就類似當時的鳥嘴護具,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中是在口鼻前方有個長條類似象鼻,那前方突出是因為安裝了過濾器,用以過濾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讓人可以呼吸始使用。
《西線無戰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人類才剛開始面對大量毒氣武器的攻擊,所以對於防毒面具還在摸索階段。簡單的只要拿一塊布,淋上尿液就能開始過濾空氣,後來人類才發現活性碳的多孔特性,有助於吸附空氣中有毒物質,所以才開始把活性碳用於製作防毒面具。而後塑料等技術進步,防毒面具更加容易配戴且輕巧,前方的過濾器也更新的更容易替換使用。
不只《西線無戰事》或二戰,在冷戰的時代防毒面具也配備預防核戰爆發後空氣的汙染。
台灣地區有使用過毒氣嗎
毒氣攻擊簡單暴力,從原始的燃燒各種東西,讓臭味或污煙飄入敵營,到現代戰爭或恐怖攻擊要噴灑整個森林或在密閉的地鐵空間中使用毒氣,歷史上這類毒氣的使用層出不窮,雖然是物理攻擊,但因為人類無法觀察又摸不著,無法防範讓被攻擊者內心緊張。
台灣較有名的毒氣使用是1930年的霧社事件,因為日軍的追擊,讓賽德克族人開始往山林中避戰,日軍面對森林的無計可施下,改用火炮發射毒氣,讓躲藏在森林中的賽德克族人必須移出面戰鬥。使用任何毒氣或化學武器進行共及是違反海牙公約的,因此國際上對日軍此行為強烈譴責,而日本軍方則是宣稱他們使用的是催淚彈,但也有人證實碰到日軍的毒氣後造成傷勢。可以確定的是,日軍在霧社事件鎮壓行動中,的確有使用化學武器,只是對於嚴重的認知標準不同。
小結小問
在整理完資料後,冒出以下問題,還希望有專業的讀友可以為我們提供答案。
在戰爭的當下,應該遵守海牙公約不使用毒氣?還是選擇使用毒氣讓戰爭快速結束呢? 如果真的遇到毒氣戰或任何汙染性的武器,我們能且會使用防毒面具自保嗎? 台灣如果突然有毒氣攻擊發生,可能是捷運、餐廳或百貨,市井小民的我們應該做何反應呢?
感謝
感謝您的閱讀,這裡是一個閱讀書籍與電影後,有感而發(發牢騷)的分享帳號,希望能讓更多一起進一步的對書籍或電影產生興趣甚至思考。 文章不定時的更新,喜歡的話可以幫我按下追蹤!
您的追蹤與閱讀是我最大的動力,感謝!
連結分享
如果想看《西線無戰事》的電影心得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如果想搞懂《西線無戰事》中,德國與法國的恩怨情仇,歡迎閱讀下方連結。
此外,如果想對毒氣相關內容有更多的了解,以下兩個《PanSci 泛科學》的文章可以參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