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由《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思考書寫與文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Read in order to live)」——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
剛好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18篇文章,有著疫情前後的觀察,對於大環境下實體書籍的變遷,科技時代下的鄉愁與懷舊,文化演變的紀錄。「懷舊」(Nostalgia)是隨著歲月增長後逐漸的累積,作者所與「腳下這塊土地」的連結,藉由書寫,成為一文化脈絡的記憶留了下來。我們對舊物的依戀不會消失,它轉化了原本的情緒,沈澱為更加緊黏的關係,成為生活日常不可切割的價值。
蔚藍文化出版社,陳璿安裝禎設計
由於是分篇撰寫的文章,將當中一些較有印象與興趣的記事片段紀錄下來。

I. 書店印象的轉變

「在台北這個現代城市裡,有些人擺出姿態,有些人尋找姿態,大家都各得其所而所謂閱讀的姿態,往往決定了你是誰。就像人們有權自由選擇自己愛讀的書、愛逛的書店一樣。」
我的第一間書店印象是中友誠品,基本上這是我對書店所有印象的原型,建構了我對書店的大多想像,充斥著閱讀人的角落,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尋覓一個安心的區塊進入自己的世界,由於陪伴父親選書,在還沒有兒童館的時候我就已經時常進出這個書店,因此是不分年齡瀏覽在書海構成的世界,打上溫暖的燈光配合溫潤的木質調,如同設計師回應吳清友創辦人對於「連鎖但不複製」的堅持,那是那個年代的閱讀印象。
(左)1997年5月的誠品,跨越三層樓的環形閱讀空間,陳瑞憲設計,(右)因為法規而在2019年封閉的現況
就如同作者所說,當時的誠品「引進人文質感和精緻品牌概念,讓買書、進書店成為一種布爾喬亞式的菁英時尚。『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原本只是該書店草創期的一句廣告標語,爾後竟成了台灣社會中產階級大眾渴望形塑「誠品精神」、打造消費品味的時代象徵。」
然而後來線上購書的崛起,對於實體書店的衝擊,書店的經營與意義就如同紙本書遇到電子書後的陣痛一般,進入轉譯的時代,誠品逐漸轉型而複合式的生活選品為重,書店為輔的經營模式。
然而即使實體書店受到衝擊,閱讀這個行為並沒有削弱,而且購書轉為線上也沒有減少販售,反而因為方便而增加,並且公共性的圖書推廣也加助了閱讀推廣。當年許多人對於實體書店、紙本書籍的沒落充滿悲觀與擔憂,然而新的意義加諸在這些事物上,讓珍惜的人更珍惜也是事實。
甚者,疫情之下,每個人越加回歸面對自我,如作者所說「生活本身其實也能過得相當單純」,擁抱了科技的便利和實際的需求,原本的隱憂在更多人選擇的接納和轉變看待的態度下,雖然複合式書店的衝擊也造成了消費的低迷,但也造就更多在地連結和互動形式的機會,這大概是在這封島般的三年間還有機會開線上讀書會的感慨吧。

II.裝幀美學與收藏

「許多傳統印刷的紙本書,就像過去被視為老派物件的黑膠唱片一樣,至今不僅仍未凋零,也沒有如預期般死亡,或被電子書全面取代,甚至近年來倒更有勢長的趨勢,並且逐漸演變成為某種表達精緻化的風格美學、近似手工藝品的物件形式持續存活在『小眾』、『分眾』市場中。」
因為書的意義增強了「收藏」的這個特性,實話來說,書變更美了,雖說當然也反映在價格上,但裝幀如此受到重視,也讓人有點欣慰,因為過去確實「美」時常是最早被捨棄的事情。
2004年開始的「金蝶獎」,到今年已經19屆了,雖然中間一度提出停辦,但仍舊見證了臺灣裝幀與美學的起飛,而2015年獨立出版聯盟成立後,選書的多樣性和出版類型更不再侷限在大家出版社的手中。
在那之前的2012年,我很喜歡的一人x逗點出版的「午夜巴黎計畫」的《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冬之夢》兩本短篇集,或許就可以從中看出獨立出版不安於現狀的意圖,也激盪出更多有趣的專題和企劃,讓選書與閱讀成為如此有趣的事。
真的是很棒的「午夜巴黎計畫」,雖然我站了海明威那派,但兩本書就像這兩位亦敵亦友都並存於我的書架上。
「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麼漂亮、又能終生廝守的書,只須花相當於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上醫院做一副牙套卻要五十倍於此。」——《查令十字路84號》,海倫・漢芙(Helene Hanff)
作者將實體書的紙本一事形容為「曖昧」,區別於電子書純粹功能性的「不佔實體空間」。正因為實體書附加了除資訊載體的價值,帶來更多附加的意義,隨著時間變黃的紙質,沈澱的氣味,那是像是午後書房般回憶投射的存在,甚至可能會加劇藏書癖者(Bibliomania)的依戀。

藏書癖(Bibliomania),不同於愛書癖(Bibliomania)只是愛書成癡,帶有收藏的囤書狂熱。

III.竹久夢二的世界

因2018年去了一趟東京的彌生美術館・竹久夢二美術館(分別於1984、1990年成立),在靜謐的小巷裡比鄰而立的兩個小美術館內,我度過短暫往返從明治末、大正到昭和的文藝浪漫時空。
位於東京大學彌生校區邊的私人小美術館,藏有創立人鹿野琢見收藏的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作品。
專屬的小型咖啡館,桌子的山茶花紋和藤椅非常有浪漫風情。
我想台灣人莫名的喜歡竹久夢二,可能是他來訪過台灣辦過展(這點跟台灣人喜歡向田邦子的情懷有點像,但後者因為空難於此更有悲劇衝擊性的深刻)。2021年末在舊香居展覽的同時,於北投文物館也有作品展出時,又再度引起了一股狂熱。夢二的美人之所以美,或許跟建立在如此短暫的泡沫強盛與西化融合的不完全之下的大正浪漫風情外,也因他個人戲劇性的人生給予的加成。
那個時代正式歐洲和東方交會時期,浮世繪對歐洲繪畫造成影響,同時西方繪畫構圖也傳遞到東方,因此產生如此東西呈現的獨特美學。並從純藝術的買賣收藏到大眾文化需求的擴及,這點在裝幀上也是很大的突破,帶動歐洲的海報文化、美術工藝運動的崛起到飄洋過海導致柳宗悅的民藝運動。
竹久夢二〈晚春Late Spring〉 (1926)、羅德列克〈夜總會Lautrec divan japonais〉(1892)、皮爾・波納爾〈Salon des Cent〉(1896)。東西方的藝術相互影響,並不再只關注上流社會,開始與生活庶民更為接近。
《夜之露臺》封套,千章館,1916年、《草之實》扉頁,實業之日本社,1915 年(圖為1985年ほるぷ復刻版)/《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 2021積木文化 via
因民藝,作者提及西川滿對於風土民間的注重,只能說這真的是歷史上到底要走到哪步才能接觸到的隱藏點,實在太讓人驚艷台灣的民俗技藝被隱沒太多了(有興趣的人真的該google一下《華麗島頌歌》)。

IV.歷史長河的陰影

當我們閱讀任何一樁看理直氣壯的歷史敍事時,除了關注已知的主流論點和人物之外,我們更應該隨時保持著敏感度,並且進一步追問的是:為什麼有些相對低調的人事物,在後來的歷史記當中彷佛刻意被忽略、被隱蔽,甚至最後「被消失」了呢?
從秦松、陳達、傅聰、李哲洋和呂炳川,歷史是留下來的人的故事。「遺忘本身從來都不是歷史的自然現象,而是等待着被重新改寫、重新篡改的機會。」對比陳庭詩被尊稱「國寶」,同時期的秦松的際遇可說是非常諷刺,尤其是說到秦松江滾筒粘油墨的版畫拓印工法分享給陳庭詩。同樣的政治迫害藝術的例子,最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李再鈐《低限的無限》(1983),同時期的楊英風也是避開這一切的反例。到底是對極權的懼怕還是他人的妒忌,正如同秦松所說——「我們是為現代藝術犧牲的一代。」
(左)秦松被控藏著「倒蔣」的〈春燈〉(1960)和(中)被指稱「紅旗」的〈復活〉(1964),圖中的刮痕便是秦松的憤怒一刀。(圖片出自北美典藏藝術家)
(右)現於北美館再展的李再吟〈低限的無限〉(1983) (圖片出自尊彩)
因文革導致父母雙亡,說著「不想要再有下輩子」的傅聰,或者因姓馬被紅衛兵被迫在地上吃草的馬思聰,這些歷史迫害和傷痛到底在怎樣抹去,又怎麼可能抹去。書中雖然沒有刻意批判,但引用伏爾泰的「假如你想知道是誰控制了你,那就看看誰是你不能批評的人。」這句話或許就是最好的警惕。

V. 懷舊之後的未來

其實不論是鄉土、民俗文化甚至與日本、中國、他國的交錯關係,交織旗下的萬花筒般的面相,都是不可切割的過去,用著電子設備看完此書,其實也不斷反思紀錄的目的,我們延續的是誰的過去?又將聯繫到誰的未來?書寫的人會成為怎樣的媒介,又要建構什麼價值呢?
我喜歡書,也喜歡紀錄文字,這些看似不重要的點滴,或許會成為誰的鄉愁,這些昇華的過去又將賦予他人什麼意義,其實都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敘事。
本書看完會稍微有些惆悵,但對於閱讀,對於書,對於書與藝術的等號,我想應該是閱讀人們都有的「追根究底」的精神吧。
2023.01.10 閱
2023.01.30 記



衍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40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 Morning Room ✺ 的其他內容
我喜歡日記,帶有一點私密性和隨意,然而也有一種咀嚼反芻的真實。 真是一本美麗而閃閃發光的書,大概仍處在閱讀後的喜悅,彷彿可以聞到陽光、樹葉颼颼的聲響和水流的涼意,真實的心與眼看到的東西,總是反映出觀者的心緒。
不同於《柳林風聲》的故事展現不同人生性格的相處與生活,我想《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整本書中我特別喜歡的部分,是在最後大家一起吃的那頓飯,最終相聚會有分離,而分離會有新的際遇,這個世間的一切時空都在流動,而我們在前行。 我們每個人記憶深處都有黑夜或星光,這樣,不論看到的闇還是光,我們就至少有一點安慰。
「溝通、專注、學習,甚至是跳舞,都能讓我們感到快樂。所以,快樂是生活的副產品、副作用。我們應該不要只顧著尋找快樂,而忽略了體驗生命歷程裡的各種快樂。」——《尋找快樂的十五種方法》 那些維繫或者建構生活的習慣也好、儀式也好,最終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齒輪,而我想著那些大大小小相接的齒輪,其實就挺快樂的。
「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最好或最優秀的,也沒有人有權力去指導別人該如何生活。」—貝亞・強森(Bea Johnson) 2023年以《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作為閱讀清單的開始,願2023年的我,對自己和他人都更有耐心,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更接近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我喜歡日記,帶有一點私密性和隨意,然而也有一種咀嚼反芻的真實。 真是一本美麗而閃閃發光的書,大概仍處在閱讀後的喜悅,彷彿可以聞到陽光、樹葉颼颼的聲響和水流的涼意,真實的心與眼看到的東西,總是反映出觀者的心緒。
不同於《柳林風聲》的故事展現不同人生性格的相處與生活,我想《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整本書中我特別喜歡的部分,是在最後大家一起吃的那頓飯,最終相聚會有分離,而分離會有新的際遇,這個世間的一切時空都在流動,而我們在前行。 我們每個人記憶深處都有黑夜或星光,這樣,不論看到的闇還是光,我們就至少有一點安慰。
「溝通、專注、學習,甚至是跳舞,都能讓我們感到快樂。所以,快樂是生活的副產品、副作用。我們應該不要只顧著尋找快樂,而忽略了體驗生命歷程裡的各種快樂。」——《尋找快樂的十五種方法》 那些維繫或者建構生活的習慣也好、儀式也好,最終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齒輪,而我想著那些大大小小相接的齒輪,其實就挺快樂的。
「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最好或最優秀的,也沒有人有權力去指導別人該如何生活。」—貝亞・強森(Bea Johnson) 2023年以《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作為閱讀清單的開始,願2023年的我,對自己和他人都更有耐心,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更接近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方格子12月徵文活動-🔔 叮咚~時代的眼淚:投稿懷舊主題,vocus 送你經典「偉士牌樂高」!已經進入下半月,有興趣還沒投稿的朋友,可要注意截稿時間唷 !
前一陣看了一部影片,裡面提到四、五年前超級紅的一款手機小遊戲『旅行青蛙』,突然好懷念。當時還有很多人分析跟討論旅蛙爆紅的原因,還有他背後的故事。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插畫都是我繪製的唷!歡迎追蹤我的IG:)
其實持續寫作沒那麼容易。 我最早的持續寫作源於國小的交換日記,這應該是很多7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吧! 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班上一定會分成女生口中的「臭男生」一群、男生口中的「兇巴婆」一群。身為兇巴婆的領頭羊一份子,一定會和班上的好姊妹們有幾本交換日記。
我在聽:許紹洋–花香、真珠美人魚合集、Hannah Montana–The Best Of Both Worlds 90年代的朋友在哪裡~把你的思緒借給我,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吧(ノ>ω<)ノ 童年回憶時光之旅Part1
方格子12月徵文活動-🔔 叮咚~時代的眼淚:投稿懷舊主題,vocus 送你經典「偉士牌樂高」!已經進入下半月,有興趣還沒投稿的朋友,可要注意截稿時間唷 !
前一陣看了一部影片,裡面提到四、五年前超級紅的一款手機小遊戲『旅行青蛙』,突然好懷念。當時還有很多人分析跟討論旅蛙爆紅的原因,還有他背後的故事。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插畫都是我繪製的唷!歡迎追蹤我的IG:)
其實持續寫作沒那麼容易。 我最早的持續寫作源於國小的交換日記,這應該是很多7年級生童年的回憶吧! 國小時不知道為什麼班上一定會分成女生口中的「臭男生」一群、男生口中的「兇巴婆」一群。身為兇巴婆的領頭羊一份子,一定會和班上的好姊妹們有幾本交換日記。
我在聽:許紹洋–花香、真珠美人魚合集、Hannah Montana–The Best Of Both Worlds 90年代的朋友在哪裡~把你的思緒借給我,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吧(ノ>ω<)ノ 童年回憶時光之旅Part1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回台北的時候,當然要去誠品逛一圈。 除了替兒子扛回許多可愛的童書,太太也選了幾本自己愛看的書。 雖然說這幾年我大多都是以電子書為主,但其實說真的,相比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看紙本的書。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依我推測,經常到東京的早稻田(大學)舊書街的書友都知道,其中有一間叫「古書現世」的書店,這個店名好記又有趣。必須說,與去神保町舊書街相比,我較少去早稻田舊書街,儘管如此,我的確在「古書現世」買過優質的舊書。那麼我與早稻田舊書街有什麼特殊的關聯?   順便一提,我是「日本古本屋」電子報的訂戶,因而
毋需贅言,每個人參加古舊書展的目的迥然各異,不必追問具體原因,在我看來,那純粹是吸引可以理解為吸引個人所需的盛會。我不知道其他參與者是何想法,我認為作家和小說家參加古舊書展非常重要。首先,當你置身在書海之中,感受著不同年代的舊書的氣質靈動,等於接受一股神奇的力量。其次,我相信每個作家來到書展現場僅從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4月7日,台北紀伊國屋書店會員日,我搭乘捷運電車前往取回訂書,臨去前,照例巡視各書架一番。我發現,店內的人文社科書籍似乎賣不動,一年前,我巡遊的若干書籍還立在架上,它們的書背對著我微笑,看來它們正在等著我,這次就把它們帶回去。我讀懂它們的心情,順其小小的心願,便豪快地收入手中了。   依照我的習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 當時常逛的書店有政大書城,山外出版社,若水堂,淳久堂。 我在政大書城買各種的考試用書,但沒有要考試,純粹學學,增廣見聞。 山外出版社奠定我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後現代哲學的文化底蘊。 若水堂幫助我了解大陸出版市場,邂逅許多好書,尤其在英語學習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回台北的時候,當然要去誠品逛一圈。 除了替兒子扛回許多可愛的童書,太太也選了幾本自己愛看的書。 雖然說這幾年我大多都是以電子書為主,但其實說真的,相比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看紙本的書。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依我推測,經常到東京的早稻田(大學)舊書街的書友都知道,其中有一間叫「古書現世」的書店,這個店名好記又有趣。必須說,與去神保町舊書街相比,我較少去早稻田舊書街,儘管如此,我的確在「古書現世」買過優質的舊書。那麼我與早稻田舊書街有什麼特殊的關聯?   順便一提,我是「日本古本屋」電子報的訂戶,因而
毋需贅言,每個人參加古舊書展的目的迥然各異,不必追問具體原因,在我看來,那純粹是吸引可以理解為吸引個人所需的盛會。我不知道其他參與者是何想法,我認為作家和小說家參加古舊書展非常重要。首先,當你置身在書海之中,感受著不同年代的舊書的氣質靈動,等於接受一股神奇的力量。其次,我相信每個作家來到書展現場僅從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4月7日,台北紀伊國屋書店會員日,我搭乘捷運電車前往取回訂書,臨去前,照例巡視各書架一番。我發現,店內的人文社科書籍似乎賣不動,一年前,我巡遊的若干書籍還立在架上,它們的書背對著我微笑,看來它們正在等著我,這次就把它們帶回去。我讀懂它們的心情,順其小小的心願,便豪快地收入手中了。   依照我的習
2010年到2017年,我還在台北。 當時常逛的書店有政大書城,山外出版社,若水堂,淳久堂。 我在政大書城買各種的考試用書,但沒有要考試,純粹學學,增廣見聞。 山外出版社奠定我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後現代哲學的文化底蘊。 若水堂幫助我了解大陸出版市場,邂逅許多好書,尤其在英語學習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