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液晶人生

    前天終於把東京女子圖鑑看完,過程中當然不免和台北的比較,甚至有好幾次得按暫停,停下來與老公討論比較一番,因此看完兩個腦袋同時在轉,感想很多。
    先說這部日劇本身的感想好了。
    我覺得導演最想呈現的,是一種大都市中夾層的人生,其次才是在都市中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連結著自我追求的歷程。
    女主角發生的各種事件,如果分成她自己推動的與被他人推動的這兩種,前者自我推動的動機在於"追求某個目標",而這個目標除了來自自己的想望之外,還設計了不同的男人女人教她認識了更高的目標。後者的"被推動"則是在說明一件事:在這個城市裡,必定會有你無法企及之處。兩者合一之後,在講的就是:你的出身決定了你能走到哪裡,不管你如何努力,就是會有你進不去的地方。
    然而經過都市的洗禮,再回到出生的故鄉時,自己早已不是當初離開的那個人了,於是故鄉也沒有歸屬感了,自己成為了固體與液體中間的液晶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女主角該何去何從?
    導演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初步安排了一個好朋友變成伴,婚姻也不是解答,真實的作伴才是現階段的解答。或許想讓觀眾自己思考自己的答案吧。
    如果是我的答案,或許就是自成一格也無妨,就像蝙蝠的故事一樣,那就不要加入老鼠那邊,也不要加入鴿子那邊,好好當蝙蝠就好了。
    接下來是與台北版的比較。
    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台灣人拍得好溫柔、好溫馨,真的是來療癒觀眾的;日本人則是拍得好銳利,打擊主角毫不心軟阿!其實不同的調性設定沒有什麼好比較的,觀眾千萬種,不同的拍法總是能對不同族群的人起了一些作用,不論是引起思考或在其中感到被理解,都有它的價值阿。
    再來是台灣與日本、台北與東京,真的有一些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台北版本恰如其分地呈現了南部人感情緊密連結的人際線,至少讓女主角沒有漂泊感,也還在都市營造了歸屬感。反觀東京版本,或許想要凸顯那份孤獨感,或是女主角與家鄉的人與眾不同,在朋友與親人這條線上沒有為她安排些什麼,若這是真實反映日本的狀況,那自己在都市生活是真的還蠻孤單的。
    第二個感想,在我看完第一集之後很明顯的浮現,就是這兩部劇對於女主角根本的動機設定完全不同,一個是帶著空洞的追求而走進都市,看著身邊的人好像這樣、好像那樣,我也這樣想、也來過過這樣的生活好了。另一個是帶著逃離的念頭走進都市,她不是真的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於是就透過一段段的感情去描寫她的體驗過程。有點像是沒有定目的地的旅行,車來了就搭,開了一會兒覺得這個方向好像不對,就在這站下車再換一台搭搭看。
    不禁要再說一次,女主角的根本設定不同,有什麼好比的呢?
    最後是整個畫面的營造與拍攝的設計,不得不說日本的水準還是高出台灣許多,我第一次真實體會到"質感"這個詞用來形容戲劇的感覺,不論是對白還是演員的表現,讓人覺得很有餘韻,我覺得那是一種恰好的空與停,所形成的效果。
    台北女主角她自己有做出這樣的效果與韻味,但我會認為那是靠演員本人,而不是整體的拍攝風格,在我看來真的就稍差一些了。
    如果說台北是用女主角一段段的戀情來表現她的成長,東京就是透過一個個不同的區域來展現女主角的改變。這樣的呈現手法我覺得很厲害,也讓我不禁佩服東京這個大都市,底下各區各有風貌,感覺很特別。台北各區也有自己的風貌,只是風格差異或許沒有那麼明顯吧。
    大概就這樣囉,一些雜感,紀錄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