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日麗》:平淡的死亡之旅,不要因為我懦弱的離開,就草率地認為是我把妳遺棄

(淺談)電影《日麗》於2023年2月10月在台灣上映,由女性導演蘇格蘭導演夏洛特威爾斯(Charlotte Wells)執導。男主角是保羅麥斯卡(Paul Mescal)飾演26歲的父親卡倫及女主角法蘭琪柯芮(Frankie Corio)則擔綱女兒蘇菲一角。
蘇菲擁有同性伴侶且育有一子,某夜夢見了11歲時與父親的旅行。這個夢並不甜美,反而危機四伏、充滿遺憾。隔日,她拼湊每一個線索要再想起關於父親的點點滴滴,打開那趟旅程所拍下的影片。
徹夜難眠的蘇菲,隔日翻找那日旅程所拍下的影片,一點一滴尋找父親的線索
徹夜難眠的蘇菲,隔日翻找那日旅程所拍下的影片,一點一滴尋找父親的線索
那趟旅程蘇菲才11歲,父親卡倫則是30歲。旅遊的地點在土耳其,大海、沙灘和派對,看似風和日麗,對應的是身為同性戀的父親,患有抑鬱而數次尋死的過往。
卡倫年少時,意外生下的蘇菲,同時遭遇不少霸凌,有悲慘童年。於是他逃離的家園、拋下女兒。這個旅程凸顯他始終最在意的女兒蘇菲,是他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他說,家鄉蘇格蘭沒有歸屬感,人要四處去尋找、認識自我,也不斷面命女兒這此些意義。
卡倫描述自己對於家鄉蘇格蘭沒有歸屬感
蘇菲和卡倫展開窮困窘迫的家庭之旅,同時她正值青春期,處於對渴望性,愛慾探索的重要之途。同時烘托卡倫曾陷於愛慾的過往,父親卡倫的成長難題在女兒蘇菲巧遇的人事物中體現,成問題和答案互為因果的巧妙之境,如硬幣兩面具有雙重寓意。
卡倫悲慘的童年,電影開頭有暗示。蘇菲拿著攝影機、對著卡倫詢問11歲生日的時候在做些什麼,卡倫則是罕見地斥責她關掉錄影機,而這個畫面顯然相當重要,導演不惜數度重現。錄影機被關掉後,卡倫以一個相當不合理的理由搪塞蘇菲:「他不開心的原因是沒有獲得禮物」;此外,還有一段劇情是卡倫教導蘇菲如何掙脫束縛,他強調:「妳一定要記得,這非常重要」。這些一再暗示卡倫不堪的過往。然而蘇菲卻再問:「如果別人是以其它方式困住我呢?」愛一個人也會困住一個人,導演直指卡倫的內心。
卡倫是同性戀,與眾不同是抑鬱的主因之一,而作為此身份,更重要的是女兒讓他無法自拔。同性戀這個暗示,導演處理得較為隱晦,具體而言出現在一開始蘇菲和母親通電話,再把話筒轉交給父親,卡倫開頭第一句笑著說:「想查我勤啊?」,此後蘇菲進入廁所,聽到路人的性愛故事,回來時卡倫還在通話,表情洋溢著笑容,顯見卡倫和母親的關係不錯,母親是知道也體諒卡倫的處境;此後,蘇菲還詢問父親和母親彼此說愛對方為何不能在一起,卡倫卻以爺爺、奶奶為例,說明一段關係不一定是世俗下的一夫一妻,暗喻同性伴侶也能是家人。
還有,蘇菲詢問卡倫某一任女友時,卡倫顯得不知所錯,反而提到了另一名男性,還談到了會給蘇菲在倫敦安置一個家,蘇菲說要是淡黃色的。接著是,一段重要的雙格畫面,左邊蘇菲試探性地問父親再婚等問題,她說7歲的時候聽到母親和卡倫通電話時有一個詞彙G,推測應該是父母在討論同性話題,被女兒聽見。畫面右邊是拆著石膏的卡倫臉色凝重,手正在滴血。而泳池旁一夫一妻家庭和孩子也被導演數次描寫。無數的畫面,導演均利用身體暗示卡倫的性向,那個不一樣的家庭。
泳池邊由所謂世俗下男性、女性組成的一夫一妻家庭
卡倫尋死數次,石膏為了遮掩手上正在癒合的傷口,告別促成了這次旅行。在前段,父女聊天提到跌倒骨折,而卡倫卻表示自己不知道骨折的感受,電影任何一個劇情中,也不像是一名骨折的傷患。此後,旅途中明顯有尋死的念頭,分別是:陽台下即將一躍而下,利用濕毛巾勒斃自己,以及最後父女爭吵後投海。
簡言之,卡倫無時無刻被鬱悶壓著。電影有段是蘇菲躺在床上說:「明明是相當精彩的一天你有沒有那種好累、心情好差,骨頭都不能動的感覺,就像沉到水底一樣。」卡倫聽了這段話後,淡淡的說:「出來玩就是要開開心心的啊...」於是向鏡子吐了一大口牙膏泡沫,之後就是他利用濕毛巾想要勒斃自己的鏡頭,一閃即過。此外,另一個尋死的關鍵線索是,卡倫和潛水教練的對話,他笑著說自己不確定能不能活到31歲生日。
抑鬱難耐的卡倫即將一躍而下
卡倫數次在鬼門關來回,最靠近死亡的是電影中後段,也就是他走向大海的那個劇情,這是關鍵轉捩點,前頭蘇菲無數次的試探和疑問,都向直擊卡倫不斷逃避且疲憊不堪的心,所有積累都在那一刻引爆。
事實上,蘇菲相當早慧體貼,她察覺到父親的憂鬱苦悶,利用各種方式去理解,但是「愛也有負擔」。年紀尚輕卻很難明白卡倫的糾結,尤其有些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喻,只有體驗和探索才能得知,也是成長的關鍵。
他們討論要認識陌生人,蘇菲早慧且聰穎的眼神,父親則面有難色,旅程看似父親帶孩子,實則女兒掌控主導權
蘇菲的體貼是一種負擔,像是他那晚幫卡倫點了一首最愛的歌,打算父女合唱,試圖讓孤僻的父親站上舞台接觸人群,卻被卡倫拒於千里之外,試問一個情緒日夜低落的人,要怎麼站上舞台。最終,蘇菲尷尬且洩氣地下台後,遭到父親訕笑後,於是首次以不屑的態度向父親卡倫說:「我不會像你打腫臉充胖子,沒有錢卻硬要買那個地毯。」
那張地毯是家徒四壁的卡倫要送給女兒的遺物。卡倫曾說:「地毯上每一個符號都有故事」,隱喻要女兒在他死去後記得一切。但聽到了蘇菲的氣話後,他心灰意冷表明早點回去休息,但是蘇菲仍不肯隨他返回,於是便將她留在外頭。極其低落的卡倫在房間寫好了遺書,也就是那張明信片,上面寫著:「蘇菲我真的真的真的好愛你,爸。」便出門,毅然決然走向了大海,不過最後卻又因為蘇菲回到房間。因為女兒是他的最放不下的人。
卡倫躺在花光所有積蓄為女兒蘇菲精心挑選的遺物地毯
此時,蘇菲流連在派對上,她像是局外人一樣,看著比自己稍年長的青年,激情飲酒,心神在父親身上,同時思考愛慾。那晚,她和跟年齡相仿的麥可接吻,又碰見同性擁吻。而這趟旅程的探索有劇烈的交鋒。蘇菲思考愛慾的多元、性慾的衝動,還有關於一切家庭的可能。
對於蘇菲而言是重要的夜晚,導致她年長後在夢中屢次操演這些過往。那晚,蘇菲返回不得其門而入。直至取得鑰匙,打開房門、看見了赤裸的、疲憊的和相當難堪的的父親,她才看見了愛的負擔。於是悄然幫父親蓋上被子,想法開始轉變。值得注意,那晚的鏡頭導演刻意跳回年長的蘇菲夜半驚醒,安排伴侶出場,伴隨嬰孩的哭聲。
夢境是一種欲求沒有被滿足的現象。蘇菲從「試探疑問」第一層次,到「看見父親的痛苦」第二個層次;她卻還不懂父親痛苦的「根源」,也就是第三個層次。那趟旅程是蘇菲和卡倫最後碰面,推測旅程結束後,父親就自殺身亡。因此,父親才會時常出現在他的夢裡,蘇菲多年相當氣憤,不解第三個層次上父親痛苦的根源。而根源竟在蘇菲驚醒的夜晚有了線索。
卡倫活著是很痛苦的,他因為蘇菲而勉強活著,是一種折磨。電影安排卡倫在旅程結尾是愉悅的,也意味是解脫坦然選擇死亡,那晚的隔日蘇菲接受了卡倫拋下她的道歉還向父親坦承她那成人般的行為,卡倫不但沒有氣憤,反而鬆了一口氣的說:「不管什麼事情都要跟我說⋯⋯我做過的事情,你也都可以做⋯⋯還包含嗑藥⋯⋯」。
電影即將結尾獲得蘇菲諒解後,他認為如釋重負在舞池中邀請蘇菲入內一起跳舞,我能做的事情你也能做,包含自殺。
一望無境的海上,本來是上對下的父女關係,因彼此某種形式的坦承,弭平的父女關係,成為一種互為主體的存在。其中,蘇菲非但不氣憤還惦記著父親的生日,笨拙簡單的邀請路人對著卡倫唱生日快樂歌,說明女兒釋然不氣憤被遺留在夜晚,雖然蘇菲不知道根源但卻理解父親有苦衷。
卡倫爬上階梯,緊接的痛哭畫面,是他投海後又轉意回來房間,脫下全濕的衣物,赤裸地痛哭的畫面,最後累倒在床上。因為除了那個夜晚,再也沒有一個夜晚是卡倫單獨在房間的時候。如上所述,等到蘇菲拿到鑰匙,進了房間看見了那樣的父親。
蘇菲和卡倫的關係進一步昇華。這是卡倫從憂鬱的活著,走向愉悅的死亡的重要原因。他認為被所愛的女兒理解了。劇情開始轉折,卡倫從不想接觸人群、不想唱歌,轉變成拉著蘇菲進入派對,自然流暢的手舞足蹈。那一刻,他們兩個是父女,像是朋友,也像是情人,混沌曖昧卻無比自在。
我想,如果有一封信,是卡倫給蘇菲的話,應該會是這樣:
「如果活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女兒妳看見了我的痛苦,可能也會理解我為何離去。如果妳無法同理我,我是不是要背負著不愛你、不負責任的罪孽,在生活的痛苦殘喘地苟活。我該如何向妳訴說,真的真的很愛妳,千萬不要因為我懦弱的走向死亡,就草率地認為是我把妳遺棄。」
那晚毅然決然投海,確有在關鍵時刻想到蘇菲,返回房間脫下濕漉的衣物痛哭
------------------------------------------------
這邊說一下電影其它的東西,畫面具有濃烈的時代感,懷舊而綺麗。導演刻意在色調做文章,我認為很有IG的濾鏡感,這不是貶抑。高彩凸顯鬱悶。色調襯托關係的更迭。不過太刻意的轉換,若被放大易成假掰矯情,但導演卻用日常的留白化解,例如蘇菲折衣服、泳池和日常對話等。
有些鏡頭,究竟是蘇菲的夢境,還是影像值得玩味,雖然時序上安排石膏、髮型和手環等,但有些畫面稍縱即逝,或許意味著故事主角從何而來,又在哪裡消失,並非那麼重要,營造了似有若無的恍惚,好像是露水、悶雷之感,凸顯真諦在理解過程,而非終極的結果。
一切襯著卡倫的悵然若失,引起觀影人百感交集。讓人想起生命中,某個很重要的人淡出,卻又在某晚夢醒憶起某人事物,此後就會花上許多時間回想,甚至滑手機看照片體悟。
有人說想念別流於造作,刻畫中收起力道,再現感受是所有創作人的課題。描寫如何之愛、如何之想,調動所有的法寶,詞藻、華麗和婉轉,常常用力過深流於低俗雕琢技術的層面,而本作導演除留白得宜,得以喘息,還簡化的角色,讓場人物聚焦,化解複雜程度,所謂大道至簡。
觀後感,比較可惜的是,本該環環相扣的情節,變得頭重腳輕。年長的蘇菲出場過短,無法一氣呵成,僅僅變成了滿足某些劇情的龍套角色。
尤其,收尾大量使用黑白閃爍的畫面、直觀的配樂歌詞,差點讓前面鋪陳的留白化為烏有。雖然導演野心強大,但處理的東西過多致乏力,例如:從父女關係推進、性探索邁向成長,乃至生而憂鬱等議題下,卻還要再處理「同性育子」。這個議題極其困難。
導演打算要藉由卡倫、蘇菲的碰撞,回應當代家庭關係的轉化和變遷。電影中一再暗示,像開頭討論愛慾和家庭,呼應爾後蘇菲擁有伴侶,接著安排「嬰兒哭聲」作為引導。
但是在電影時序已近收尾,顯然沒有更多空間,讓觀影人體察,而且箝制了整體佈局,變得進退失據,最後讓背景音搶走卡倫演繹淡然欣慰的美;年幼蘇菲在探索成長下歡愉而疑惑的難。
結尾還安排卡倫走入,導演營造某種回憶、充滿黑白閃爍、意會不明的房間,有點像這像是把觀影人從寬廣的大海,拉回到了侷促的泳池後,然後說「原地解散」結束這段旅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輔佐研究員,領域電動車、電池、半導體及綠色能源等。maochiehchaung0919@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