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生命週期投資法 - 1, 簡介

之前寫了一篇 00631L 與台灣五十指數的比較 (00631L 就是台灣五十指數單日兩倍槓杆 ETF),有朋友問到是否推薦使用槓桿投資?另外,最近好像有不少大 V 在推薦「生命週期投資法」,似乎也是槓桿投資的一種。剛好前一陣子在看這本書,就順便把它看完,於是有了這系列的讀書心得跟我的實戰經驗分享。
先聲明,我覺得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不適合使用生命週期投資法,我也不推薦使用槓桿,以下純粹是書中的推薦作法跟我的經驗分享,絕非投資建議,歷史的回測資料不能保證未來會有相同的績效。

什麼是生命週期投資法?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這是多數投資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廣告詞,就是因為投資有風險,所以我們在追求報酬的同時,應該要注意降低投資風險,至少,我們要儘量做到分散風險
最常見的分散風險方式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與其 all-in 某一檔股票,投資專家通常會建議我們投資不同的公司、產業、國家、或地區,只要資產間的關聯性很低(相關性為負更好),風險就可以有效分散。這也是共同基金與 ETF 之所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資產配置的重要理論基礎。
不過,傳統的分散風險方式都是針對「投資標的」,例如股票加債券,或是能代表整體市場的 ETF;生命週期投資法談的也是分散風險,只是它強調的是「投資時間」的分散風險。
投資時間的分散風險?是不是定期定額?或是手上有一筆錢時(例如繼承了遺產,或是領了四十個月的年終獎金),不要一次大筆投資,而是分批買進
不是,生命週期投資法是退後一步(很大一步),用整個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投資這件事情;下面這句話可以說是整個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核心觀點:
你應該按照一生的財富來分配投資比例,而不是你當前的存款
聽起來有點拗口,沒關係,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個勤勉的上班族

假設你是個30 歲的上班族,已經有了 10 萬元的存款,接下來的 30 年裡
  • 第一個十年可以每年存 10 萬元
  • 第二個十年可以每年存 15 萬元
  • 第三個十年可以每年存 20 萬元
  • 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是中間偏高,希望股市跟債券的投資比例是 75:25
  • 讓我們假設股市每年提供 5% 的年化報酬,債券每年提供 2% 的年化報酬
請問,你會如何投資,30 年後即將退休時的投資績效又如何?
下表是依照每年的實際資產,按照 75:25 的比例分配去投資,經過 30 年的複利之後得到的成果。我們的總投入資金是 460 萬,最後可以得到 833 萬的退休資產,幾乎翻倍的成績還算不錯。
使用固定的 75:25 股債比例投資 30 年
使用固定的 75:25 股債比例投資 30 年
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問題,同樣都是 75:25 的股債投資比例,35 歲時的股票資產只有 50 萬;到了60歲時,股票的資產卻已經膨脹到 625 萬 (相差 12 倍)。
理論上年輕人可以承受比較大的風險,即使投資虧損了,還有很多年可以打拚與累積資產;但即將退休的中老年人風險承受度相對較差,怎麼會持有這麼高金額的股票呢?
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目標日期基金” (Target Date Fund),也就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把股票的佔比逐年調降,改為持有相對穩定的債券。但生命週期投資法的關注點在於,如何提高年輕時投資在股票的總金額

何謂一生的財富分配

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三十年的投資生涯中,你至少會投入 460 萬元的資產,只是這些資產的分配很不平均,剛出社會時的可支配資產很少(只有 10 萬元),隨著年紀漸長,可支配資產逐年增加 (六十歲時已經有 800 萬元)。
如果再考慮退休時可以提領的勞保年金與勞工退休金 這位上班族一生可以動用的財富其實遠超過 460 萬
生命周期投資法認為,在年輕時,即使可支配的財富不多,你仍然要用「一生的財富」來做資產配置,也就是說,你應該至少將 460 萬的 75% 投入股市,而不是依照手上的 10 萬元來做配置。意即,在30 多歲時,你就應該投資 345 萬元在股市裡。 (460*75% = 345)
hun… 我手上只有 10 萬元,哪來的 345 萬元?
所以生命週期投資法建議年輕時要使用槓桿

採用生命週期投資法的上班族

基於種種現實的原因,作者建議的槓桿是 2:1,也就是投資的初期,要盡量使用兩倍的槓桿投資股市 (所以債券的投資金額會是零),隨著時間過去,可以將槓桿逐步調降,到了退休前幾年則可以完全不使用槓桿。
「槓杆」某種程度上就是借錢,一定會有利息發生 過高的槓杆一定伴隨較高的利息,很可能會抵銷投資的收益 再者,很少金融機構會提供高於十倍的槓桿
讓我們採用書中的建議,重新計算這位上班族的退休計劃
  • 工作前 13 年使用 2倍槓桿
  • 接下來的 14 年使用 1.5倍槓桿
  • 最後幾年完全不使用槓桿 (書中建議要工作到 67 歲,但這邊只舉例到 60 歲)
使用生命週期投資法投資 30 年
從上表裡,我們可以看到使用生命週期投資法的幾個特點:
  1. 原本 60 歲與 35 歲的股票部位是 12 倍的差距,現在變成了七倍 (仍然有差距,但縮小了一些)
  2. 同樣投入 460 萬,最終得到 1,433 萬退休金,比原方法多了 72%
  3. 整體投資一直到 57 歲才開始有債券部位
這樣的投資績效其實很容易理解,如果股票每年都能提供穩定的報酬,而且高於借貸所需的利息,那我不只要使用兩倍槓桿,最好是能借多少就借多少,把槓桿拉到最滿,才能得到最高的報酬。只不過理想很性感,現實卻很骨感… (我們後面再來分析優缺點跟實際的狀況)

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最佳範例 – 房地產

在現實的世界中,幾乎所有人都會跟銀行借錢買房。在台灣,最常見的情況是自備款 20%,剩下的 80% 跟銀行貸款,再按月付房貸。這其實就是五倍的槓桿。
銀行為什麼願意借錢? 投資人為什麼願意開五倍的槓桿買房? 因為房地產也有「一生的價值」
你看到的是房子的終值,而不是目前手上擁有的資產金額。 銀行知道你會按月付貸款,槓桿比例會逐年調降,所以風險會愈來愈低。 只要房地產緩步增值,所有人都得利,這是另類的生命週期投資法。
如果生命週期投資法這麼好,是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在年輕時開槓桿買股票?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不適合使用生命週期投資法,我也不推薦使用槓桿,歷史的回測資料不能保證未來會有相同的績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