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從「管理」下手 - 談學校行政制度與環境現況與問題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用 Midjourney (AI算圖)描繪出未來教室的樣貌。
我不是教育的「專家」(所謂專家就是從教育起家,談及許多教育問題有很全面統整的問題解方與對政策有全判細解的了解緣由)但我在 K12 教育的不同場域蹲點觀察了幾年 (體制內代課代理老師、實驗教育機構、體制內外的科技創新教育機構服務以及剛完成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結業),我發現許多教育共同問題是出在行政制度與校園內的管理概念繁瑣與落後」讓行政政策永遠只能執行 20%,30%(甚至更少)。可悲的是,縣市政府把教育當成評比政績與競賽的工具,甚至只注重 KPI(數字績效)卻忽略現場長而深遠的執行規劃與「品質」檢核。讓台灣教育永遠只能服務中間學生,無法讓頂尖學生拔尖,低落學生有更完整的輔導機制,在三明治的結構下,讓教育創新動能弱,適性揚才永遠只能是口號,孩子的教育很像擲骰子般,遇到好老師好學校才有機會展能。這是有極大問題的!
教育的環境需要大幅度的轉變與升級,政府的角色需要從長而深遠的「環境創造」著手。即使 108 課綱在三年前已推行到各個校園,它有比較前瞻與大膽的目標與定位,然而各縣市政府推行與執行方式仍舊依照以往的基本模式。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因此羅列幾個我看到的現場問題,供思考:

1. 校園管理模式落後,重視倫理文化讓執行效率不彰

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 ,從校長到老師,最後到學校真正服務要服務的「學生」,這一層層的關卡,常常是讓政策執行卡關的地方。校長目前是採四年制最多八年就得換學校(但公辦的實驗教育可不受限)。美其名校長是整個學校的管理者,實則需要很有領導力與管理能力,能快速融合既有校風與老師一起執行教學。
現行的管理文化已積習多年。在學校現場中的分工一直是「採教育與行政混搭」。部分教師需辦公文,寫計畫,接待迎賓....負責學校營運等相關工作,但同時還需進行教學。但教學是個非常專業與大量需要時間投入的工作,老師的持續養成也須時間累積推進。但制度無端造成現場教師耗能分神,無法紮實課程。又或教育局端重視績效,沒有良好機制汰弱換強(老師),無法讓經費挹注有不同分級分流,讓教學現場因為政策疲於奔命,這是最無力的。
我們需要重新省思校內管理者(含校長主任)的養成培訓以及從管理上著手解決問題(包含行政計畫的推行方式,校內人員編制,各校資源共享與互利(不是競爭)等)(p.s. 在美國就是行政與教學分開),讓校園文化在被建立時,是有各校的方向,不是政府齊頭式的標準。能轉譯政策需求,由內而外的帶動老師,影響學生。
管理與整合,是目前教育前線最缺乏的。應該將教育注入「新創」的思維,思考怎麼轉型與經營。讓教育不只有一個面向,從不同的觀點來做學校「經營」,不只是管理而已。

2. 政策始終由上而下,需要回應第一線需求。重新定義政府角色— 抓大方向與重點,其它僅建議,但讓各校「自由發揮」。

教育現場有學生、老師、家長。政府必須認清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抓大方向與重點,思考從制高點引領教育方向,而不要監督比較。教育最切記用時間作為 X 軸來看亮點,因為許多複雜的家庭、社會背後是層層問題包覆,並不是一年兩年可以解決的。所以支持與完整輔導(對資優與資弱)架構與人力編制是很需要的(特別目前校園內的特殊生比例逐年增加)。如果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孩子都不能被放棄,就應該用不同的量表與制度來了解與傾聽學校的需求,試著用區域與資源共享的方式來創造互助文化,整併與發揮量能。
教育是發生在現場的教學行為中。無論由上而下的政策有多美好,請務必站在教育者 / 學習者的觀點來同理與了解。用「加速器」的創新經驗來幫助每一間學校。就像新創公司在等待 Pivot的過程,學校要能發展自我特色,一定要給空間與時間,並提供天使專家就好(盡量不要用純某一校 (或類似校風) 的教授擔任委員,專家組成也要多樣多元)。

3.教育環境不夠包容多元與開放,面對未來問題(如少子化)解方做一半。

未來問題先以少子化衝擊為例,可以預見將來許多學校在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中,都將「面臨廢校與轉型」。這會延伸兩個問題:一是學校校舍多了許多閒置空間、以及老師會因減班、廢校而被迫轉校或離校。對家長來說,可能是換個學校而已,但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卻有無限想像與轉型可能。
在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各縣市皆有許多型態的「實驗學校」開辦,截止今年止全台灣有超過 2 萬人於高中以下選擇體制外的學習,而台北市在過去 8 年間也催生出全台灣最多元的實驗教育型態(請參考2020年親子天下的統計) 。台北市家長普遍社經地位較高,對多元教育的接受度廣,但在這八年,許多在對於實驗教育的環境如法規允准、校地使用、教師任期俜用與保障(走勞基法無法當作一般教師)及升學管道開放等需對不同實驗教育型態更為友善與開放。
一個創新向前的都市,在教育環境的塑造如果不夠大膽鼓勵創新(實驗教育)會讓人力培養趨於保守與一致,讓孩子缺少多樣的生涯發展與選擇。即便台北市在這幾年開啟了實驗教育的推動,許多配套與法規仍有許多限制與趨於保護體制內學校。政府的角色,應該扮演多元包容與開放的環境提供者,讓大家在環境中互相學習與反思。而當有學校面對必須被淘汰的命運時,正是打掉重練的好時機。舉例來說,面臨廢校的學校,可以換個執行者,讓校園既有資源(如場地校舍)釋出,讓有理念,有想法,甚至有產學經驗更為豐富的體制外有機會接手轉型。建立汰弱引新的制度,讓教育圈面對大環境變化進行自然而然的「新陳代謝」。
最後也別忽略代理代課老師的重要性與工作權益,他們是撐起教育現場人力需求卻無法開正式缺的重要補給。因為實缺少,許多人甚至是沒有經歷過傳統過時的師培方式拿到那張紙(教師證)而在薪資與福利在體制內只能矮人一截。想像一個能力很強的代課老師,在不同環境中的歷練與面對續聘的危機感,他反而會成為最有動能成長與視野廣度深的「人才」。漸漸的,許多人會考慮往實驗教育服務。導致最有資源的普及教育—公立學校品質節節下降。從以上舉例,未來問題的解方絕對不是偏重一方(體制內或某些學校)。教育問題需鼓勵多樣,用集體智慧來解決問題。

💡掌握三個靠近「教育議題」的 Tips:
  1. 不恥下問。教育問題是因地制宜的。千萬不能以 A 經驗的解決方案來解決 B 學校的問題。教育也是一個大型的公共議題,需要集思廣益,若僅有單一或相似觀點在流竄都是很危險的(請接受不同觀點的挑戰)。
  2. 找對人問。教育局處永遠只能碰到校長,但真正執行政策者卻是學校老師。所以有機會請花時間找人問老師,問多一點老師再來判斷問題的核心。
  3. 放下學歷,擇人所用。現在培養未來人才的人,絕對不會是傳統師培的老師。教育局處的首長一定要跳脫學歷與「平穩」的經歷。決策者的高度與廣度才更為重要。(請務必以上一個 Tip 來好好打聽)。
某些原因聚在一起的人,談論了某些事,而紀錄下來。從「視界」看「世界」;從「小聚」練習知「曉」不同的議題與抗「拒」只做單一面向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去年(2022年)的暑假,跟著 #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的計畫,一起拜訪了花蓮五味屋。上午,我們先在壽豐鄉的活動中心,聆聽顧瑜君老師(顧老師)如何身體力行在花蓮投注大半輩子的「場域實習的行動研究」。從顧老師身上,我看見了俠女般的韌性。也影響了我在教育路上如何看待教育議題與問題...我從顧老師學到的,
上週末的【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成果展落幕。在為期10個月的培育,與一群關心教育的夥伴們,身歷其境的親身體驗了何謂「教育的本質」—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他人。 在這個有機體中,從一開始30個沒有什麼交集的陌生人,透過實體課程、對外參訪、互動、共學(多樣的組課)、反思,從自我出發到群體交融,再回到
去年(2022年)的暑假,跟著 #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的計畫,一起拜訪了花蓮五味屋。上午,我們先在壽豐鄉的活動中心,聆聽顧瑜君老師(顧老師)如何身體力行在花蓮投注大半輩子的「場域實習的行動研究」。從顧老師身上,我看見了俠女般的韌性。也影響了我在教育路上如何看待教育議題與問題...我從顧老師學到的,
上週末的【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成果展落幕。在為期10個月的培育,與一群關心教育的夥伴們,身歷其境的親身體驗了何謂「教育的本質」—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他人。 在這個有機體中,從一開始30個沒有什麼交集的陌生人,透過實體課程、對外參訪、互動、共學(多樣的組課)、反思,從自我出發到群體交融,再回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台灣好幾個學校增設的護理系揭牌了,準備招生。 這種思維真是爛透的慣老闆。 舉一個例子教育界的例子: 國中小教育的行政大逃亡已經好幾年了。2016年教育部宣布要行政減量,結果當然是並沒有,還是很多老師不想當行政。 正常的思維,先調查行政大逃亡的現象,取得充足的數據和資訊,確定此現象存在......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公幼招生從爆滿抽籤到不足額錄取,執事者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公幼辦理延長照顧,但幼教本已經很複雜的人力結構,根本無力支援延長照顧,教育部遂於今年(113 年 01 月 16 日)提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立幼兒園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作業要點,以最省錢的方式,招聘不定期契約的臨時工/教保員。
Thumbnail
幼教是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但在台灣一直很尷尬,制度也很錯亂,一直很疑惑這些專家官員是怎麼回事。 而且,沒有最錯亂,只有更錯亂。 幼教人力很複雜,一個公立幼兒園會有的人力,或稱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會包括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 今年教育部又示意各縣市招聘短期臨時的加置之照顧服務人員。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台灣好幾個學校增設的護理系揭牌了,準備招生。 這種思維真是爛透的慣老闆。 舉一個例子教育界的例子: 國中小教育的行政大逃亡已經好幾年了。2016年教育部宣布要行政減量,結果當然是並沒有,還是很多老師不想當行政。 正常的思維,先調查行政大逃亡的現象,取得充足的數據和資訊,確定此現象存在......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公幼招生從爆滿抽籤到不足額錄取,執事者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公幼辦理延長照顧,但幼教本已經很複雜的人力結構,根本無力支援延長照顧,教育部遂於今年(113 年 01 月 16 日)提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立幼兒園辦理延長照顧服務作業要點,以最省錢的方式,招聘不定期契約的臨時工/教保員。
Thumbnail
幼教是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但在台灣一直很尷尬,制度也很錯亂,一直很疑惑這些專家官員是怎麼回事。 而且,沒有最錯亂,只有更錯亂。 幼教人力很複雜,一個公立幼兒園會有的人力,或稱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會包括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 今年教育部又示意各縣市招聘短期臨時的加置之照顧服務人員。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