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好與一位大前輩聊天,他提到在台灣(東方)與美國(西方)教育上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的學生不夠像大人。
他到高教端授課,第一堂課就和坐在台下的研究生談「如何成為一個大人。」他發現我們的學生不敢自己作主,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比不能更可怕(就我的觀點),因為空間給了,你卻無法判斷與決定,然後表達出來。那表示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沒有自信與底氣告訴別人我想選擇什麼,也是一個害怕與別人不一樣的自卑。
不像大人的原因很多,從教育、社會文化、價值觀還有整個社會的發展與束縛。但這給了我一個想像,如果在塑形人格特質的階段,把教師定位,更像是學生「生命的過客」,不期待要深刻印記,反而能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避免學生過度依賴,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這樣的自覺,如果能轉化成教學活動,是否反而能看見學生的獨特性,更放手的讓他們長出自己應該要有的樣子?
不是「修剪」他的樣子,而是一個在他長成粗壯樹幹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施以不同組合的肥料,讓他有營養可以有機會往上長,但長到某個階段後,能自食其力,長出自己生命延續(成長、面對挫折與低潮的自癒)系統。
身為老師最難的就是,放下自己的經驗來看見學習者的需求。
這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經驗固然是教學中需要的,但「學習經驗」這個歷程,可是每個人都不同。
當你把「教學」當成工作的時候,你會希望你教的東西,學的人都可以學起來。但是當你把「教學」當成啟發,你必須先練習放下自我,提醒自己用寬闊的眼和心面對眼前的學生時,心態會開始轉變。因為「不期待」他當下會學到(此時的學習成果可視為現象)時,反而會更專注在觀察他學習後發生的事(反思、連結),是如何回到自己的需求去運用與解決問題。
教師被期待能跟上時代,但資訊漫天鋪蓋的來,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有兩個關鍵:
天線像是一個接收器,是啟動接受資訊與想法的機制,你會有動力去深入探究;天眼則是洞察事物背後原因的能力,能幫助你挖掘現象的底層邏輯,抓出核心。
大部分的教師,總是很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中深耕。但,在網路時代下成長的孩子,他有無窮無盡習得知識的方式,在如此寬廣的虛擬世界探索,需要更深刻的能力,才能因應與面對,甚至有辦法延伸出自己的想法。
舉例來說,最近剛結束的 Meta(臉書)一年一度的 Meta Connect (產品與技術展示會)中,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展示了一款擁有 AR(擴充實境)的眼鏡。這個概念,早在10多年前 Google 就已經提出過,可惜後來沒能成功打入市場。臉書選擇在此時發表,除了是在證明他們的研發能力外,也再次在宣告,他們相信未來人與人互動的模式,因為網路技術提升、因為硬體有更貼近人性的設計、因為軟體搭載更直接與便利,而 AI 於各式各樣生活服務上的滲透性,也能讓攜帶型設備,更客製化。
若你只專注在科技上的某個領域,可能很難跳脫出那個專業知識的框架,看見「產品(結果)」背後跨領域的串連與需要,也無法觀察出那微不足道的細節。
這需要「天線」的廣度,與「天眼」的深度。而擁有廣度的視角後,在透過聊天與交換資訊,可以從中培養出不同觀點下看同一件事情的技能(=深度)。
我很刻意的會注意與學生的「距離」。不只是物理環境中的肢體與互動,更多是無形的、抽象的教學內容傳達的距離。
這個距離需要刻意保持,允許他們自我調整並有讓他們其他事物建立關係的機會。有時,你得退一步把自己的教學先放下,才能引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間與空間在體內發酵。那個發酵的過程,有時是在針對學習中茫然與猶豫不敢嘗試的部分做緩衝;也有可能是他在整理自己的思緒、懷疑、觸動與感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間軸,也有不同的節奏與步調,
當你認知每個人的速度與節奏不同,他的獨特性會被自然脫穎而出。這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有些耐心,但又需要知道何時該介入給予他們協助。
應該容許學生犯錯,並給予他們修正的空間,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最深刻的學習往往都是從錯誤中習得。」因為調整後你才能長出對這件事情的掌握更好的經驗,你會更不加思索的成功處理這件(這樣類型)的事。但對於一個剛學習或正在學習的人來講,其實那個錯誤跟修正的空間是很重要的。
我也發現,在教育現場,老師往往是最不敢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我們被訓練成:「犯錯,是可恥的。」,「犯錯,是不被允許的。」但事實,人總是會有犯錯的機會,但重要的犯錯後,能有面對的勇氣與修正的能力。
經過設計的教學,一般來說不太會有大錯,但是卻需要「修正」的自覺與空間。這與學生的學習正好不謀而合。
如果我們的教育政策,在由上而下的推行,不專注在華麗與表象的教學成果,而是每次修正後的教學歷程的改變「原因與方式」。降低教學「成果分享」的形式,撐開教學多樣的空間,那教育現場的氛圍,或許能稍有緩和。
在資訊更迭快速,AI 人工智慧服務品質越來越提升的世代,加速變化教師的角色和定位。
教師成為學生的「生命過客」,如同蜻蜓點水般在學生的「學習池」中,以不同力道與時機,輕輕劃開的「產生漣漪」。由內在觸動、啟發而往外延伸,引導與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時代終在前進,願每個與您交逢的學子,能自我長出力量,面對與克服生命中高潮迭起的時刻。身為老師這個角色,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