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做一個能啟發學生的生命過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昨天剛好與一位大前輩聊天,他提到在台灣(東方)與美國(西方)教育上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的學生不夠像大人

他到高教端授課,第一堂課就和坐在台下的研究生談「如何成為一個大人。」他發現我們的學生不敢自己作主,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比不能更可怕(就我的觀點),因為空間給了,你卻無法判斷與決定,然後表達出來。那表示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沒有自信與底氣告訴別人我想選擇什麼,也是一個害怕與別人不一樣的自卑。

不像大人的原因很多,從教育、社會文化、價值觀還有整個社會的發展與束縛。但這給了我一個想像,如果在塑形人格特質的階段,把教師定位,更像是學生「生命的過客」,不期待要深刻印記,反而能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避免學生過度依賴,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這樣的自覺,如果能轉化成教學活動,是否反而能看見學生的獨特性,更放手的讓他們長出自己應該要有的樣子?

不是「修剪」他的樣子,而是一個在他長成粗壯樹幹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施以不同組合的肥料,讓他有營養可以有機會往上長,但長到某個階段後,能自食其力,長出自己生命延續(成長、面對挫折與低潮的自癒)系統。

啟發需要先「放下自我」,才有機會看見需求

身為老師最難的就是,放下自己的經驗來看見學習者的需求。

這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經驗固然是教學中需要的,但「學習經驗」這個歷程,可是每個人都不同。

當你把「教學」當成工作的時候,你會希望你教的東西,學的人都可以學起來。但是當你把「教學」當成啟發,你必須先練習放下自我,提醒自己用寬闊的眼和心面對眼前的學生時,心態會開始轉變。因為「不期待」他當下會學到(此時的學習成果可視為現象)時,反而會更專注在觀察他學習後發生的事(反思、連結),是如何回到自己的需求去運用與解決問題。

從自我專業出發,打開天線,培養「天眼」

教師被期待能跟上時代,但資訊漫天鋪蓋的來,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有兩個關鍵:

  1. 從自我專業出發,開始打開自己的「天線」。
  2. 結交與認識不同領域的夥伴,訓練出自己的「天眼」。

天線像是一個接收器,是啟動接受資訊與想法的機制,你會有動力去深入探究;天眼則是洞察事物背後原因的能力,能幫助你挖掘現象的底層邏輯,抓出核心。

大部分的教師,總是很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中深耕。但,在網路時代下成長的孩子,他有無窮無盡習得知識的方式,在如此寬廣的虛擬世界探索,需要更深刻的能力,才能因應與面對,甚至有辦法延伸出自己的想法。

舉例來說,最近剛結束的 Meta(臉書)一年一度的 Meta Connect (產品與技術展示會)中,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展示了一款擁有 AR(擴充實境)的眼鏡。這個概念,早在10多年前 Google 就已經提出過,可惜後來沒能成功打入市場。臉書選擇在此時發表,除了是在證明他們的研發能力外,也再次在宣告,他們相信未來人與人互動的模式,因為網路技術提升、因為硬體有更貼近人性的設計、因為軟體搭載更直接與便利,而 AI 於各式各樣生活服務上的滲透性,也能讓攜帶型設備,更客製化。

若你只專注在科技上的某個領域,可能很難跳脫出那個專業知識的框架,看見「產品(結果)」背後跨領域的串連與需要,也無法觀察出那微不足道的細節。

這需要「天線」的廣度,與「天眼」的深度。而擁有廣度的視角後,在透過聊天與交換資訊,可以從中培養出不同觀點下看同一件事情的技能(=深度)。

拉出距離,看見每個人的獨特性

我很刻意的會注意與學生的「距離」。不只是物理環境中的肢體與互動,更多是無形的、抽象的教學內容傳達的距離。

這個距離需要刻意保持,允許他們自我調整並有讓他們其他事物建立關係的機會。有時,你得退一步把自己的教學先放下,才能引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間與空間在體內發酵。那個發酵的過程,有時是在針對學習中茫然與猶豫不敢嘗試的部分做緩衝;也有可能是他在整理自己的思緒、懷疑、觸動與感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間軸,也有不同的節奏與步調,

當你認知每個人的速度與節奏不同,他的獨特性會被自然脫穎而出。這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有些耐心,但又需要知道何時該介入給予他們協助。

給予犯錯與修正的空間

應該容許學生犯錯,並給予他們修正的空間,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最深刻的學習往往都是從錯誤中習得。」因為調整後你才能長出對這件事情的掌握更好的經驗,你會更不加思索的成功處理這件(這樣類型)的事。但對於一個剛學習或正在學習的人來講,其實那個錯誤跟修正的空間是很重要的。

我也發現,在教育現場,老師往往是最不敢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我們被訓練成:「犯錯,是可恥的。」,「犯錯,是不被允許的。」但事實,人總是會有犯錯的機會,但重要的犯錯後,能有面對的勇氣與修正的能力。

經過設計的教學,一般來說不太會有大錯,但是卻需要「修正」的自覺與空間。這與學生的學習正好不謀而合。

如果我們的教育政策,在由上而下的推行,不專注在華麗與表象的教學成果,而是每次修正後的教學歷程的改變「原因與方式」。降低教學「成果分享」的形式,撐開教學多樣的空間,那教育現場的氛圍,或許能稍有緩和。

結論

在資訊更迭快速,AI 人工智慧服務品質越來越提升的世代,加速變化教師的角色和定位。

教師成為學生的「生命過客」,如同蜻蜓點水般在學生的「學習池」中,以不同力道與時機,輕輕劃開的「產生漣漪」。由內在觸動、啟發而往外延伸,引導與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時代終在前進,願每個與您交逢的學子,能自我長出力量,面對與克服生命中高潮迭起的時刻。身為老師這個角色,就足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視界 · 識界 · 市界 · 世界
18會員
7內容數
從個人的「視」界的看見與對視。到對外的「識」界的辨明與識別。到接地氣的接觸真實社會的「市」界吸取經驗。才能創造與連結整個「世」界。這裡是一個在臺灣 K12 教育蹲點觀察的教育工作者。科技與資訊背景,但卻在最需要人性的教育產業服務。所以我要用有溫度的方式讓大家認識「科技教育」。
2024/11/11
本文探討了在聚會中分享實質內容的重要性,並介紹即興分享與閃電講的概念,以促進自然的互動與討論。還涵蓋了高中階段的疑惑、自我覺察課程的優缺點等主題,強調了急救課程的必要性以及對新校長策略的看法。透過這些主題,參加者能夠從中獲得實用的經驗與反思,增進自己的交流技巧。
Thumbnail
2024/11/11
本文探討了在聚會中分享實質內容的重要性,並介紹即興分享與閃電講的概念,以促進自然的互動與討論。還涵蓋了高中階段的疑惑、自我覺察課程的優缺點等主題,強調了急救課程的必要性以及對新校長策略的看法。透過這些主題,參加者能夠從中獲得實用的經驗與反思,增進自己的交流技巧。
Thumbnail
2023/09/28
今年,各行各業都吹起一陣 AI 風。在教育圈,除了將 AI 結合既有的系統與平台外,應該要有更多想像。回到公立學校後,行政工作與教學,我想提出一個可行並可發展的方向—「優化校園工作流程」。 這幾年,一直都很關注台灣學校的「工作質與量」。離校園越近,越接觸到政策端,就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這個好,
Thumbnail
2023/09/28
今年,各行各業都吹起一陣 AI 風。在教育圈,除了將 AI 結合既有的系統與平台外,應該要有更多想像。回到公立學校後,行政工作與教學,我想提出一個可行並可發展的方向—「優化校園工作流程」。 這幾年,一直都很關注台灣學校的「工作質與量」。離校園越近,越接觸到政策端,就發現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這個好,
Thumbnail
2023/05/24
出社會工作後,常常喜歡逛網路,但不是購物,而是喜歡看一些文章與Follow一些人。特別鍾情於特別會「寫」的人。一直覺得人是流動的,每個階段、每日、每小時,甚至每分每秒,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與想法流竄在你的身體與心靈,且有趣的是,追逐久了,看多了,會發現只要是能持續說和寫且都有一定受眾的「人」,都一定會有
Thumbnail
2023/05/24
出社會工作後,常常喜歡逛網路,但不是購物,而是喜歡看一些文章與Follow一些人。特別鍾情於特別會「寫」的人。一直覺得人是流動的,每個階段、每日、每小時,甚至每分每秒,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與想法流竄在你的身體與心靈,且有趣的是,追逐久了,看多了,會發現只要是能持續說和寫且都有一定受眾的「人」,都一定會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面對西元2000年後出生的學生們,老師是否常常懷疑孩子斷片了?雖然這是靈數2.0的特色之一,但該如何引導這些被短影音、AI影響洗禮的孩子們? 讓喵喵大師提示生命靈數2.0隱藏的訊息,助老師們華麗變身。
Thumbnail
面對西元2000年後出生的學生們,老師是否常常懷疑孩子斷片了?雖然這是靈數2.0的特色之一,但該如何引導這些被短影音、AI影響洗禮的孩子們? 讓喵喵大師提示生命靈數2.0隱藏的訊息,助老師們華麗變身。
Thumbnail
「好奇」是天性也是要維持的重要能力,回想蟹老自身慘痛求學的經歷,當初國高中可是被傳統教條與考試壓到忘記好奇、懶得探索這有趣的世界了!....... 常常聽人講一句話:「有想法的人最難溝通......」,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以前功利主義、成績至上時代所培育出來的嗎?
Thumbnail
「好奇」是天性也是要維持的重要能力,回想蟹老自身慘痛求學的經歷,當初國高中可是被傳統教條與考試壓到忘記好奇、懶得探索這有趣的世界了!....... 常常聽人講一句話:「有想法的人最難溝通......」,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以前功利主義、成績至上時代所培育出來的嗎?
Thumbnail
2023/08/07「教師即陌生人?用嶄新的眼光,要先放下過去」 🦉節錄書本的文字 🤓我腦袋的孩子 《覺 • 教導的智慧》P.52 🦉老師對學生的冒犯不可以牢記在心中,這既不衛生又不理智。它會影響孩子應有的教育啟發,更會因為成見而扭曲孩子的許多意思表達。父母也是一樣的。如果師長不能把孩子們
Thumbnail
2023/08/07「教師即陌生人?用嶄新的眼光,要先放下過去」 🦉節錄書本的文字 🤓我腦袋的孩子 《覺 • 教導的智慧》P.52 🦉老師對學生的冒犯不可以牢記在心中,這既不衛生又不理智。它會影響孩子應有的教育啟發,更會因為成見而扭曲孩子的許多意思表達。父母也是一樣的。如果師長不能把孩子們
Thumbnail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學校這種集中式的教育機構之後,老師的使命與學校的目標就沒有改變過,直到最近這幾年。 在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形成之前,學校是一個人獲得有系統知識的唯一地方,老師的責任就是循序漸進,教導學生面對這個複雜世界所需要的技能。 但是,在網路資訊無窮盡與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時代,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
Thumbnail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學校這種集中式的教育機構之後,老師的使命與學校的目標就沒有改變過,直到最近這幾年。 在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形成之前,學校是一個人獲得有系統知識的唯一地方,老師的責任就是循序漸進,教導學生面對這個複雜世界所需要的技能。 但是,在網路資訊無窮盡與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時代,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
Thumbnail
  所謂的交流,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強行輸出。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因為在和某個機構談話的過程,發現一些小心得和整理自身經驗,所得到的一些啟發。   
Thumbnail
  所謂的交流,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強行輸出。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因為在和某個機構談話的過程,發現一些小心得和整理自身經驗,所得到的一些啟發。   
Thumbnail
共學的那幾年 教養是有責任的,好好的孩子們一起體驗人生
Thumbnail
共學的那幾年 教養是有責任的,好好的孩子們一起體驗人生
Thumbnail
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沾先聖先賢的光,不蹭至聖先師的熱度,在學習教育上的影響力是由自己的一言一行實踐累積起來的。
Thumbnail
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沾先聖先賢的光,不蹭至聖先師的熱度,在學習教育上的影響力是由自己的一言一行實踐累積起來的。
Thumbnail
《教育芯理學》的芯老師,是我在經營podcast期間在IG上認識的朋友, 一開始就是被老師的許多教育經驗分享給吸引, 老師這個名詞,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個具有威嚴且不太容易親近的名詞, 雖然有時應邀前往授課時,我還是很開心能被稱為老師, 但我知道,想成為一位可以傳授知識成為榜樣的老師,在我的腦海中,還
Thumbnail
《教育芯理學》的芯老師,是我在經營podcast期間在IG上認識的朋友, 一開始就是被老師的許多教育經驗分享給吸引, 老師這個名詞,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個具有威嚴且不太容易親近的名詞, 雖然有時應邀前往授課時,我還是很開心能被稱為老師, 但我知道,想成為一位可以傳授知識成為榜樣的老師,在我的腦海中,還
Thumbnail
很奇妙的是,在我進入了應當不惑的年紀之後,對於這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我並未不惑,反而是又產生了更多的問號。雖然我一向認為疑惑不是壞事,我的人生也在許許多多的疑惑中成長。
Thumbnail
很奇妙的是,在我進入了應當不惑的年紀之後,對於這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我並未不惑,反而是又產生了更多的問號。雖然我一向認為疑惑不是壞事,我的人生也在許許多多的疑惑中成長。
Thumbnail
「教育」這個議題讓所有家長和老師都不斷地思考,我們這麼努力地想,不是為了把孩子越教越依賴,也不是為了把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那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在進入正式主題前,談論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不是成就自己」.....
Thumbnail
「教育」這個議題讓所有家長和老師都不斷地思考,我們這麼努力地想,不是為了把孩子越教越依賴,也不是為了把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那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在進入正式主題前,談論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不是成就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