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世界獻上魅化詩學:《美麗事・殘破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除魅(disenchantment)是現代性的工程之一,意味著將神秘以科學取代,現象是可解釋的因果關係,而人類理性可以令自身自由。無論現代性是好是壞,也不論我們是否從未現代過 — 如今我們似乎並沒有辦法逃離這個框架,正如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後世界分成了左和右,試圖反駁、挑戰、甚至取消這個框架,仍舊必須承認現代性本身正是反身思考的前提。

但在神秘消失的世紀,理解世界的方式也逐漸單一化。由於全球化和跨國資本主義,追求美好物質生活、世俗(secular)成就的線性敘事已經抹滅各地殊異的文化敘事,成為一巨大敘事(不,後現代所謂的大敘事的消逝只不過是美學上的語言遊戲而已)。現代性系統自身所設定的毫無止盡的前進動能不僅僅影響人類自身主體的理解,也確實的對環境產生堪稱為「人類世」的影響:人類在地球上建立起的系統已經開始對地球造成難以短時間復原的負擔。

對於有基本良知,或至少不是虛無主義的人來說,這些影響儘管不一定是心心念念的議題,但或多或少是隱隱的威脅,彷彿自然環境或地球本身以某種不可見的他者面貌在意識中要求我們的倫理責任 — 但這個面貌往往過於模糊廣大、責任無邊無際,於是,若訴諸日常生活的瑣碎行動,往往會被某種淺碟的虛無主義打敗;搬出人類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之一,卻似乎太過抽象 — 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又令其紮進現實的意識之中?

《美麗事殘破世》是想以美學(aesthetics)改變我們對世界-地球理解的一種嘗試。美學在希臘原文中意味著感知之學,是如何感知事物的方法。從最外圍的形式來看,《美麗事》以四段物品製造-運送-評測-銷毀的線性架構,間以日常影像來傳達生活週遭物事背後皆有ㄧ環繞世界的龐大脈絡存在。這脈絡之巨大,如洪席耶在《影像的宿命》中所說,藉由攝影機的鏡頭角度,客觀空間的大小被扭曲了,反而更能再現事件的真正感受強度。攝影機之眼帶給我們的是超越人類可感的「雄渾」。而我們也無法分辨這淹沒我們的是「自然」抑或是「人造物」,也許一開始便沒有這個分別。

而這雄渾之中有人,一個一個單獨的角色在這些龐大的器械之中操作,維持運行,令世界運作。而他們每一個人又敘說著私人的故事:他們是不可見的資本主義機器下的齒輪,但在影像之中、在某人的生命中,或是在他們自己的生命之中,是如此唯一。

他們生活的場所是如此奇異,孤立隔絕,卻帶給了世界能量:石油是世界的血……。攝影機同時將他們的孤離與連帶展現了出來:影像越是顯現他們的渺小,聲音卻顯現他們的人性:家庭故事、慾望敘事、人文思索、志業……。導演又將這些聲音轉換成音樂遙相呼應,小孩在石油鑽井旁敲打出的節奏,貨櫃船職員夢想著的妻子的歌聲、聲音評測員記憶中母親的大提琴演奏、垃圾焚化場員工聽見的鐵球敲打聲……。

於是這部「紀錄片」以一種超越邏輯的方式將客觀世界(每一段開頭的字卡講述這段製造過程的無可置疑的客觀數據)與主觀生活的世界連結了起來,音畫結合使觀者獲得了感官的綜合,對所謂的世界有著既龐大又渺小的認識。德勒茲所謂的以內在性(immanence)取代超越性(transcendence)在此獲得了具體化:所謂的超越並不在經驗之外的某處,而是內在於這個世界的整體,包括了所有的細碎事物,空無一人房間中的機器人的無謂運動、大海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城市中沒有人聽見的巨大聲響、日常情人間的沈默、記憶中的痛苦與榮耀、血管穿梭身體的聲響。一切都寓於其中,破敗而美麗。

然而世界的一切是說也說不完的。無窮的影像聲音故事,導演以偽紀錄片的建構了一種。在這部紀錄片裡,「沈默」與「音樂」有著同等的重要性:也許是延續John Cage對沈默與音樂的辯證性思考,導演在「聲音評測」段落放進了十分哲學性的台詞,沈默也是音樂的一種形式,是休止符、間距、創造音樂的基本條件之一;而在完全的沈默之中,音樂的定義也被挑戰了,若音樂是一種對其自身有意識的聲響而非單純的空氣振動,那麼音樂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需要聆聽者來構成?沒有凝神聆聽的聲音,即便是再美的樂音、旋律,都只是處於背景的聲音(甚至噪音),唯有聆聽者將其領入身體之中,在其意識-聽覺之中與自身產生共鳴,音樂才得以成立。John Cage的 “4分33秒”也許正是在擴展,或是說重新發現我們的聽覺與世界的聯繫,令我們在有限的沈默中感受到世界的無限。

也正是透過這段消音室的段落,這部紀錄片展現了他們獨特的美學-世界觀。在這四個沈默的場所之中,是有聲音的,而如何將聲音從噪音轉換為音樂,一種我們有意識聆聽之物,那是運用藝術形式的本事。在這些條件湊齊以後,一段世界的合奏開演(聽到這邊我都要高潮了)。

最終,在空無一人的大賣場中,兩人的樂聲,彷彿在象徵人在此世 — 不是任何一個世界,任何一個時點 — 而是這個似乎無可挽救的人類世,還能做的一種細碎個人的倫理美學。唱歌,是將動物聲音從溝通性的工具轉為無目的的美。而即便是無人聽見的地方,這樣子遊戲一般的創造仍然會出現,也許只是為了愛,為了人類天生與世界聯繫的能力,為了在現代性除魅以後,仍舊無可磨滅的人類是存於世而非遠遠掌握事物的事實。這部片為人類獻上再一次魅化的浪漫美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seo的沙龍
9會員
20內容數
通靈人連結此世與彼岸,在陰陽兩界穿梭;影像薩滿一眼看電影,一眼看paper,希望在這視差中瞥見詮釋電影的不同可能。
Hase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11
雖然《怪胎》在前半部分確實有幾分Wes Anderson的味道——畢竟都說有強迫症了——整體而言卻剛好和這些電影狂放特異的偏鋒相反,《怪胎》的後半部分轉折進寫實,或是有些人說俗套,的愛情崩毀之路,電影主題也就從「逗趣的怪胎們的愛情故事」轉變為「當兩人世界觀開始錯位,愛情是如何一步步瓦解」。
Thumbnail
2023/03/11
雖然《怪胎》在前半部分確實有幾分Wes Anderson的味道——畢竟都說有強迫症了——整體而言卻剛好和這些電影狂放特異的偏鋒相反,《怪胎》的後半部分轉折進寫實,或是有些人說俗套,的愛情崩毀之路,電影主題也就從「逗趣的怪胎們的愛情故事」轉變為「當兩人世界觀開始錯位,愛情是如何一步步瓦解」。
Thumbnail
2023/03/08
隱微的肥胖歧視、沒有盡頭的完美體態,是《大餓》要批判的主題;肥胖在當代已經逐漸被貼上病態的標籤,原因之一是醫療科學對身體益發細緻的掌握,藉由人口統計的數據製造出來的「正常」體重將離群值視作「不正常」;另一方面,單一的大眾審美也隨著所謂的「正常」體態而變得越來越極端。
Thumbnail
2023/03/08
隱微的肥胖歧視、沒有盡頭的完美體態,是《大餓》要批判的主題;肥胖在當代已經逐漸被貼上病態的標籤,原因之一是醫療科學對身體益發細緻的掌握,藉由人口統計的數據製造出來的「正常」體重將離群值視作「不正常」;另一方面,單一的大眾審美也隨著所謂的「正常」體態而變得越來越極端。
Thumbnail
2023/03/06
「無法被解救是因為不想被解救,這是肯定的,因為所信者必得救,不是嗎?」(狂骨之夢)。
Thumbnail
2023/03/06
「無法被解救是因為不想被解救,這是肯定的,因為所信者必得救,不是嗎?」(狂骨之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減少我們對死亡的文化恐懼,並削弱我們人類對宗教教條的衰弱、有毒的痴迷。沒有必要編造和堅持我們已故祖先的故事和神話。 我們每個人都是創造的原始奧秘,也是我們共同的集體夢想世界背後的創造力。我們就是它。 也許只有一個 靈魂——一件事,一種真實性...
Thumbnail
減少我們對死亡的文化恐懼,並削弱我們人類對宗教教條的衰弱、有毒的痴迷。沒有必要編造和堅持我們已故祖先的故事和神話。 我們每個人都是創造的原始奧秘,也是我們共同的集體夢想世界背後的創造力。我們就是它。 也許只有一個 靈魂——一件事,一種真實性...
Thumbnail
我想,除了這樣死板板的說著這些道理,彷彿人生一切都 將沒有令人愉悅的身外之物,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Thumbnail
我想,除了這樣死板板的說著這些道理,彷彿人生一切都 將沒有令人愉悅的身外之物,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Thumbnail
美或是純粹(或許加上詩意)在當代藝術即使不是負面的,也是一個近乎於無效的說詞。所以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在北美館的展覽「片刻冥想」,產生了美或是詩意的感受時,我覺得非常不安,好像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審美體驗。
Thumbnail
美或是純粹(或許加上詩意)在當代藝術即使不是負面的,也是一個近乎於無效的說詞。所以當我面對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在北美館的展覽「片刻冥想」,產生了美或是詩意的感受時,我覺得非常不安,好像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審美體驗。
Thumbnail
空無一人房間中的機器人的無謂運動、大海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城市中沒有人聽見的巨大聲響、日常情人間的沈默、記憶中的痛苦與榮耀、血管穿梭身體的聲響。一切都寓於其中,破敗而美麗。
Thumbnail
空無一人房間中的機器人的無謂運動、大海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城市中沒有人聽見的巨大聲響、日常情人間的沈默、記憶中的痛苦與榮耀、血管穿梭身體的聲響。一切都寓於其中,破敗而美麗。
Thumbnail
 「叮鈴……鈴鈴……叮鈴鈴!叮鈴……」     破舊的老式音樂撥放機不斷地循環放著一首從未被人聽過的歌曲,歌調優美且充滿傷感。有如同身處葬禮般的沉重感,同時又滿載離別的感傷氛圍。   水面之上是天空,水面之下是一個從未被人發現過的空間。一層薄薄的水面切割開了兩個世界,那是被某個存在創造出來的空間,
Thumbnail
 「叮鈴……鈴鈴……叮鈴鈴!叮鈴……」     破舊的老式音樂撥放機不斷地循環放著一首從未被人聽過的歌曲,歌調優美且充滿傷感。有如同身處葬禮般的沉重感,同時又滿載離別的感傷氛圍。   水面之上是天空,水面之下是一個從未被人發現過的空間。一層薄薄的水面切割開了兩個世界,那是被某個存在創造出來的空間,
Thumbnail
這兩天開始接觸繪畫理論,試圖理解透視法了解空間概念的本質之後(空間是減法視角的世界,以前我空間概念、準確度很差,就是因為不知道可以用減法、幾何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突然學生時代無法理解的數學問題突然懂了,數學的魅力與迷人之處也漸漸得以被自己看見。 然後頭腦就開始星爆。發現原來世界是長這樣的,我竟然以前
Thumbnail
這兩天開始接觸繪畫理論,試圖理解透視法了解空間概念的本質之後(空間是減法視角的世界,以前我空間概念、準確度很差,就是因為不知道可以用減法、幾何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突然學生時代無法理解的數學問題突然懂了,數學的魅力與迷人之處也漸漸得以被自己看見。 然後頭腦就開始星爆。發現原來世界是長這樣的,我竟然以前
Thumbnail
我們不可能體驗每種人生,不可能看完每一部電影、讀過每一本書、走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所以我們需要編輯眼前的選項,才不會被選擇拖累。
Thumbnail
我們不可能體驗每種人生,不可能看完每一部電影、讀過每一本書、走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所以我們需要編輯眼前的選項,才不會被選擇拖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