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是一部由Netflix推出的臺灣影集,由吳慷仁、柯佳嬿、姚淳耀、江宜蓉、庹宗華、林心如、黃河、范少勳、夏騰宏主演,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模仿犯》。
故事講述台灣90年代後期,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電視台為了搶收視率,不惜偷拍、炒話題,甚至讓被害人家屬在節目上向凶手對峙。而松延市(虛構城市)發生了震驚全市的連續殺人命案,一名近乎不通人情的正義檢察官-郭曉其(吳慷仁 飾),決心要用符合程序正義的方式抓到兇手。
---以下是微雷點評,敬請斟酌觀賞---
這部影集從各方面來說都非常優秀與精良,引人入勝的3D片頭動畫、優秀的改編、細緻且講究的美術設計,著實是一部必推的好台劇。
不過就是因為它足夠優秀,也讓它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就很像考了89分的孩子,家長總會覺得「你在努力一下就可以考到90分以上了。」,這部片就是處在這種尷尬情況。雖然每一集的斷點都是震撼的,但卻不夠精彩,作品的節奏感是好的,卻還是有不流暢的部分,總體來說是個高分佳作,可卻不是無死角神作,稍微可惜。並且在觀賞時總有一兩個不合理的地方,讓觀眾稍微分心,即便畫面、節奏都相當不錯,可看完後會有「如果再○○○○就好了」的惋惜感。
總體來說,我個人是喜歡這部劇的,媒體的描寫足夠令人反思,主角對程序正義追求的刻畫也引人入勝,所以在主角「偷拿走槍械」以及「想動用私刑開槍殺人」所呈現的人性高反差才能夠如此精彩。不過除此之外,整部戲就是稍微"不夠精彩"。《模仿犯》真的沒有不好看,就是少了那麼一點特色或安排,所以,今天就來微雷點評,說說《模仿犯》為什麼"不夠精彩"吧。
台詞與演技:
首先,第一個讓我稍微分心的是台詞與演技。
本劇擁有大量推理,也有許多電視台播告新聞的橋段。可能是因為需要交代的東西過多,有些台詞過於生硬,前後沒有鋪陳,就由角色直接說出;另外編劇可能非常在意「語句結構」,就讓許多台詞有很多連接詞,但事實上一般人在說話時,是會不小心省略很多連接詞的,或是很容易說話模糊不清楚。所以就造成角色的話聽起來既刻意又文謅謅的,簡單的來說就是有些台詞聽起來「很假」啦。
也因為台詞的生硬,就讓演員的演技也出現稍嫌生硬的表現。雖然本劇又有許多知名的實力派演員,例如演技無懈可擊的吳慷仁、表演收放自如庹宗華、爆發力與張力都十分令人驚豔的黃河。可觀眾還是可以很明顯感受到,某些演員就是演得比較吃力,有些橋段較生硬突兀,讓人產生小小的困擾。
不過說了這麼多,我不認為台詞與演技是讓這齣戲"不夠精彩"的主要原因,雖說讓觀眾稍微分心,但不至於扣這麼多分,這齣戲最可惜的地方,是他的「反派塑造」非常片面且無趣。
不夠有魅力的反派:
本劇的反派超級沒有魅力,動機薄弱、沒有人格魅力,是本齣戲一大缺點。
這裡不是說本劇的大反派是個「愉快犯」的設定不OK,而是本劇的反派從第一集的第一個畫面就營造成一個「智慧犯」的形象,通過層層陷阱讓警方無法捉獲,有意挑戰體制,想透過殺人傳達某種價值觀,並且刻意挑戰檢察官,似乎是想要接露司法不公的內幕。
所以,觀眾自然會開始好奇以下的問題:
1.犯人躲避警察追捕時有哪些巧思?
2.犯人挑戰體制的目的及其價值觀是甚麼?
3.模仿犯在模仿甚麼?群眾效法犯罪的象徵意義?
4.警察內部有那些不良行為?
如果以上的疑惑能夠被解決,被細心刻劃,甚至讓觀眾認同犯人,為犯人加油,那這部片就會上升成哲學思辨的深刻作品。可看到後面會發現反派就只是個「愉快犯」,只為了一己之私犯罪,並且讓反派有如此癖好的原因並沒有講明,讓整體層次低了一階。沒有解答犯罪時的巧思、挑戰體制的目的不明確、群眾效仿犯罪的動機非常中二、最後警察內部看起來也沒甚麼問題(大家都很認真辦案呀)。結果就變成雷聲大雨點小的犯罪案件,稍嫌可惜。
如何打造智慧犯?
有崇高的理想
像是《死亡筆記本》的夜神月或《奪魂鋸》的約翰就是這類型的智慧犯。夜神月殺人的目的是讓社會更好,只殺壞人;約翰所綁架的人幾乎都是道德有瑕疵的人,例如種族主義者、拜金主義者、暴露狂...等。所以兩人雖然都是兇手,可都有個高於自我的崇高理念。
不過《模仿犯》裡,被殺的人都是一些年輕女孩,真的要說的話,都是原生家庭不怎麼美滿的,可細想後會發現,這些人真的就是無辜的人,沒有準確的共通點,全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或是碰巧而已。
高超的犯罪技巧
那如果沒有崇高的理念,只是為了一己之私殺人的話,有沒有辦法營造成智慧犯呢?當然可以!像是《怪物》裡的約翰(又叫約翰XD),就只是希望把認識自己的人殺死,要某殺掉過去,讓自己成為不存在的人。可約翰的聰明讓他無法被發現,完全把警方耍得團團轉,讓抓捕他的過程精彩無比。
可惜《模仿犯》的反派殺人的理念既不崇高,也不聰明,不僅戴上面具的狂笑令人尷尬,揭露身分後對於「犯罪設計」的描寫也十分隨便,好像殺人是非常容易教唆的一樣,較沒有說服力。本劇呈現的感覺會讓我覺得反派不太聰明,也沒有覺得「反派總是搶先一步」的感覺。可能是鏡頭順序出了問題,像在看《奪魂鋸》時,「犯人準備逃跑的鏡頭」會跟「警察要衝進去的鏡頭」穿插在一起,最後在警察衝進去的那刻才發現犯人早就逃走了,這才有「警察被玩弄在鼓掌」的感覺。
但整齣戲只有「把受害者載到家屬附近」的挑釁舉動,並不算「把警察玩弄於股掌」的感覺。嚴格來說反派並不聰明,且本劇在「公布真相」的手法也並沒有特別精彩,反倒是吳慷仁把思考過程演的特別入勝,你回想一下,是不是每當吳慷仁有新發現說出「去查○○○」劇情都特別好看,但公布壞人時就是「啪」的一下,馬上公布,讓人覺得「就這?」。
並且整齣戲沒辦法看到反派如何「精心布置犯罪現場」,在後期揭露反派時,幾乎沒有刻劃反派如何設計陷阱,可以說主角要動用私刑時,反派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若主角稍微壞一點,反派就被殺了。同樣的情況,蝙蝠俠就表現得很好:小丑被蝙蝠俠打的時候,小丑還是會不斷刺激蝙蝠俠,而且小丑是鼓勵蝙蝠俠殺死自己,因為小丑被蝙蝠殺了,就證明蝙蝠俠不殺人的正義不過是個笑話。但本劇沒有這樣的思辯,非常可惜。
保有人性
最後,身為一個反派,觀眾會自動覺得他是個道德敗壞、泯滅良心、喪盡天良的大壞蛋,但如果你讓這個壞蛋有擁有一點人性呢?這時反派的塑造就會變得立體些。例如《死亡筆記本》的夜神月雖然是殺人如麻的大壞蛋,但他到最後還是很愛自己警察爸爸;或是《怪物》裡的約翰,下課後會去孤兒院照顧小孩。
如果《模仿犯》的大反派選擇照顧下屬這件事,並不是出於私利,而是單純是個會照顧下屬的上司呢?這樣的反派是不是更有人性,更有魅力?
結語
說了這麼多,我個人還是推《模仿犯》的,它依然是非常好看的佳作,也很精彩(但就是差了一點點,所以才會說"不夠精彩")。
推薦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