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0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孤星旗永不落(26):叫波拿巴的沒有一個是肉腳

德克薩斯共和國第二任總統拉馬爾。
德克薩斯共和國第二任總統拉馬爾。
米拉波.波拿巴.拉馬爾(Mirabeau Buonaparte Lamar, 1798 – 1859)從名字便能看出此人志向遠大,拉馬爾家族具有法國于格諾教徒背景,17世紀中葉便移民到馬里蘭。米拉波出生於喬治亞州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 Georgia),他的名字分別來自於米拉波伯爵[1](Honoré Gabriel Riqueti, Comte de Mirabeau, 1749 – 1791)和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 – 1821);他的哥哥盧修斯(Lucius Quintus Cincinnatus Lamar, 1797 – 1834)則以古羅馬政治家辛辛納圖斯[2](Lucius Quinctius Cincinnatus, 519 b.c – 430 b.c.)為名。
盧修斯.拉馬爾,米拉波.拉馬爾的哥哥,他的兒子拉馬爾二世也從政,在先前的故事曾登場過一次。
小拉馬爾自幼聰穎,曾考進著名的紐澤西學院[3](College of New Jersey),但他沒有報到,而是投身政商,成為喬治亞州州長綽普(George McIntosh Troup, 1780 – 1856)的私人秘書,也曾當選州參議員。拉馬爾的生活在1830年起遭遇瓶頸,先是妻子病逝,接著選舉失利,擔任律師的兄長也在1834年自殺。迭遭打擊的拉馬爾決定暫時退隱,他前往墨西哥旅行,輾轉到了德克薩斯,在貝拉斯科遇見了老朋友、正在當奴隸商人的范寧。
在他回到家鄉後沒多久,便接到德克薩斯爆發獨立戰爭的消息,拉馬爾幾經思量,決定動身參戰。他趕在聖哈辛托戰役前加入休士頓的陣營,首次出陣便勇救身陷敵陣的拉斯克,讓他從小兵霎時直升上校,而且在聖哈辛托戰役中擔任騎兵指揮官(但手下只有60餘名騎兵)。
拉馬爾是個激進的主戰派,他和親美反墨的休士頓不同,希望讓德克薩斯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非美國的附庸國;因此除了派出使節到歐洲各國尋求支持外,他也有意推動與墨西哥之間的關係正常化,但墨西哥政府當然不領情,使得兩邊再啟戰端。而在面對原住民的態度上,拉馬爾和休士頓兩人態度完全相反,休士頓希望和原住民保持友好,以談判折衝消弭衝突,但顯然效果不彰。為了安撫德克薩斯的輿論,拉馬爾決定和原住民做個了斷,他的機會也馬上出現。

基洛大屠殺
科爾多巴叛亂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切羅基人和德克薩斯政府之間的關係已經瀕臨破裂,在叛亂發生的兩個月後,另一場巨變緊接著爆發。
艾薩克.基洛(Isaac Killough, ? – 1838)一家來自阿拉巴馬,1837年底搬到納科多奇斯,與親家伍德(Wood)、威廉斯(Williams)兩家共同在城鎮西北方約80公里處劃地開墾[4],然而這片土地原先被休士頓分給切羅基人,但被參議院擋了下來,切羅基人對此憤憤不平,將怒火轉移到仍在狀況外的基洛一家。
在科爾多巴起事之際,基洛一家害怕遭到戰火波及,舉家逃回納科多奇斯;他們也和切羅基人達成協議,希望先收割完莊稼再讓出土地,切羅基人同意他們可以在降雪前完事。1838年10月5日,當基洛一家正忙著收割時,另一個更具敵意的部落突然襲擊農莊,包括艾薩克.基洛在內18人遇害,只有8人逃脫,他們在荒野中步行三天才抵達最近的殖民據點拉西堡(Fort Lacy),將慘劇通報官方。
基洛大屠殺紀念碑。
基洛大屠殺(Killough Massacre)再次震撼了德克薩斯的輿論,剛剛贏得大選,尚未就職的拉馬爾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他宣稱要將切羅基人、科曼奇人等部落全數趕出德克薩斯,並建立一道永久的邊境,徹底阻絕原住民進入德克薩斯的疆界。從1838年秋季開始,德克薩斯政府便以包庇墨西哥特務為藉口,幾次進入切羅基人的領地清剿,雙方關係急速惡化,一些切羅基與基卡普(Kickapoos)部落受不了騷擾,開始與遊騎兵零星交火。

血濺內奇斯河
1839年5月,遊騎兵詹姆士.萊斯(James O. Rice, 1815 – ?)中尉奉命前往聖安東尼奧追捕在附近活躍的墨西哥特務,先在塞金(Seguin)消滅了一組測繪小隊,擊斃4名墨西哥士兵。15日,萊斯在聖加百列河(San Gabriel River)河畔(位於現在的喬治城Georgetown, Texas附近)又發現另一支墨西哥隊伍的蹤跡,這支隊伍由墨西哥行商兼特務弗洛雷斯(Manuel Flores, ? – 1839)率領,成員包含墨裔居民與切羅基人,他們正試圖煽動德克薩斯境內的叛亂。
萊斯追蹤了弗洛雷斯小隊兩天,終於在北聖加百列河(North San Gabriel River)逮到機會截擊,將他們一舉殲滅,從繳獲的文件中證實了墨西哥政府與切羅基人結盟的事證,這讓拉馬爾得到全面開戰的藉口。
遊騎兵追捕墨西哥特務的位址,當地也立了一塊歷史紀念碑。
1839年7月,儘管大碗酋長極力澄清,拉馬爾仍向德克薩斯境內的切羅基部落下達強迫遷移令,要他們全數離開德克薩斯,但只給予他們少量金錢和物資補償。為了確保迫遷順利進行,納科多奇斯議員凱爾塞.道格拉斯(Kelsey Harris Douglass, ? – 1840)帶領當地民兵,偕同拉斯克、伯勒森的500名正規軍直接在現場監督,副總統伯內特和戰爭部長艾伯特.強斯頓(Albert Sidney Johnston, 1803 – 1862)也親臨現場坐鎮。
後人所畫的大碗酋長。
為了保護族人,大碗酋長使出渾身解數向德克薩斯政府討價還價,足足拖了三天時間。7月15日,德克薩斯方面發布最後通牒,要求切羅基人立刻撤離;威利斯.蘭德倫(Willis H. Landrum, 1805 – 1865)上尉的分遣隊已悄悄渡過內奇斯河(Neches River),從側面威脅切羅基人的營地,雙方開始交火併出現傷亡,切羅基人決定先行撤退。
16日,德克薩斯的偵察兵發現切羅基人在內奇斯河上游的營地,伯勒森、拉斯克兵分二路快速追擊,切羅基人猝不及防,他們的營地又缺乏掩蔽,登時傷亡慘重,百餘人中彈倒下。83歲的大碗酋長安坐陣中,坦然面對死亡,他的手中仍緊握著休士頓送給他的友誼之劍(這把劍和他的帽子後來被還給休士頓)。
20世紀畫家Donald M. Yena所畫的《內奇斯河之戰》(The Battle of the Neches),在馬匹旁端坐者即是大碗酋長。
德克薩斯在內奇斯河之戰中陣亡8人,負傷20餘人,包含親臨火線的伯內特、強斯頓等高階指揮官。參戰的700為切羅基人之中超過100人死亡,包含大碗酋長等十多位領袖全數喪命,其餘倖存者繼續逃亡到紅河以北、美國的印地安人保留區,德克薩斯東部森林地帶的原住民勢力自此遭到消滅。
內奇斯河之戰形勢圖,在大碗酋長身死之處立下了紀念碑,周邊的岩石上則刻有參戰各部落的名號,每年的紀念日都有大批切羅基人後裔來此緬懷先烈。
大碗酋長的兒子約翰.包爾斯(John Bowles, ? – 1839)和另一位酋長蛋頭(Chief Egg, ? – 1839)不願就此放棄,他們企圖繞遠路前往墨西哥,但仍被德克薩斯方面偵知。12月25日,伯勒森在聖薩巴河(San Saba River)截擊這支隊伍,約翰.包爾斯和蛋頭酋長被殺,切羅基人與德克薩斯的對抗至此畫下句點。
擊垮切羅基人之後,拉馬爾將矛頭轉向北方平原上的強敵科曼奇人,他們的戰鬥力更勝切羅基人,德克薩斯人勢必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足以對付他們。

[1] 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屬於溫和的君主立憲派,儘管是貴族出身且與王室關係密切,但仍獲選為國民議會議長,在革命派中也具有崇高聲望。 [2] 羅馬共和時代早期政治家,兩度擔任獨裁官,以不戀棧權力而獲得稱頌,美國城市辛辛那提(Cincinnati)以他為名。 [3] 普林斯頓大學前身,創立於1746年,1756年起遷至普林斯頓(Princeton, New Jersey),1896年改為今名;現在的紐澤西學院(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是1855年成立的公立學校。 [4] 殖民者後來在此興建了城鎮拉里薩(Larissa),以同名的希臘城市為名,並在此建立了學校,後因鐵路選址未經過,拉里薩居民在19世紀末全數搬離,城鎮遂廢棄至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