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效應&霸凌?受暴者該怎麼保護自己?

黑羊效應和群眾心理是兩個社會心理學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群體中會出現某些行為。了解這些概念可以幫助個人避免負面後果,並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黑羊效應

指在團體中,因為新進成員的加入而產生排斥或欺凌弱勢的情形,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現象。以下從不同角度探討黑羊效應的現象、原因、優缺點。
現象: 黑羊效應的現象是指當一個團體中有大量新進成員時,他們可能因為害怕被排斥而共同參與對團體中的弱勢方的欺凌行為,以獲得同舟共濟感,這樣的行為可能會逐漸擴大,最終形成整個團體對少數人的排斥與壓迫。
原因: 黑羊效應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集體不安全感」,也就是當團體的成員面臨到威脅、焦慮、不確定性等壓力時,容易產生排斥他人的行為。此外,個體內在的需求也是形成黑羊效應的原因之一,例如想要獲得社交地位、認同感、成就感等等。
優點:黑羊效應可能會帶來某些優點,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新進員工可能會透過對其他人的排斥與壓迫,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能力,並且從中學習到如何適應團體文化。此外,黑羊效應也可能會促進團體內部的凝聚力,讓成員之間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缺點:然而,黑羊效應也有很多的缺點。首先,黑羊效應會造成個體的壓力和心理負擔,甚至可能導致精神健康問題。此外,黑羊效應也會對整個團體的發展和氛圍造成負面影響,產生分裂和矛盾。也會造成個體嚴重並且無法彌補的身體、心理、精神創傷。

群眾心理或隨波逐流現象

群眾心理是指在一群人中,因為彼此間的互動,使得個體的行為和想法受到靠恐大眾的模式而造成的影響並產生某種心理現象。
隨波逐流現象是指一個人在面對群體中的行為或想法時,容易受到影響而跟隨大眾。這種現象常常導致非理性的決策,並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發生原因:群眾心理和隨波逐流現象的產生,常常與人類的心理特質和社會環境有關。在社會環境方面,例如群眾中的人數、風氣和社會事件等,都可能會對個體產生影響。而在人類的心理特質方面,例如尋求認同、避免獨特和願意接受權威等特點,也會對個體產生影響。
優點:群眾心理和隨波逐流現象有時也可能是正面的,例如在經濟、政治或社會運動等方面,群眾的行動力可能會因為相互間的支持而加強,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此外,在消費者行為中,人們也可能因為跟隨潮流而感到滿足和快樂。
缺點:然而,群眾心理和隨波逐流現象也常常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在社會事件中,群眾可能會因為情緒高漲而失去理性,從而做出不理智的行動。在消費者行為中,跟隨潮流也可能會導致消費過度、資源浪費和負債等問題。此外,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個人的行為和想法也可能因為網絡上的群體影響而產生變化,進一步強化了群眾心理和隨波逐流現象的影響。

如果我就是個體被排擠方,該怎麼做?

對於那些在群體中感到排擠的人,可以嘗試尋求支持和幫助。這包括與親友、專業輔導員或者支持團體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其次,可以通過自我提升來改變自己的處境。這包括學習新技能、培養新興趣、參加社交活動等等,以便增加自己的社交網絡和提升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可以嘗試在人際交往中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例如更積極主動地主動交往、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多關心他人的需要等等,以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透過黑羊效應,霸凌就此開始

這篇商周文章以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說明黑羊效應和霸凌之間的關係。
文章中提到一個叫做小萱的女孩被同學霸凌,即使她沒有做錯什麼,但她的家長和老師也認為她有錯,要求她好好反省和道歉。小萱越是低聲下氣,霸凌者就越是找尋她的缺點,對她進行進一步的排擠和霸凌。這個案例展示了當人們跟隨主要行為者時,可能會對被負面對待的個人或群體進行進一步的霸凌,即使他們並不是真正的霸凌者。
當好人遇到挑戰時,其他人可能會忠於主要行為者,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霸凌。

「霸凌」是甚麼?

長時間持續下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的攻擊,並因為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以下是針對「霸凌的模式」所整理出來的資訊:
【實體霸凌】
實體霸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霸凌行為,包括了身體暴力和心理暴力兩大類型。身體暴力可以是肢體攻擊、推擠或踢打等方式,而心理暴力則是在言語上對受害者進行嘲笑、挑釁、冷落等方式。
【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是指透過網路來對受害者進行攻擊的行為。網路霸凌可以包括了在社交網站上公開貼文、發送訊息、在論壇上留言等等方式。此外,網路霸凌也可以是透過製造謠言、創建惡意網頁、攻擊個人帳號等方式來進行。
【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是指在職場上發生的霸凌行為,通常包括了上司對下屬或同事之間的霸凌。職場霸凌通常以長時間的恐嚇、威脅或羞辱來實現霸凌目的。
總結來說,霸凌的模式包括了實體霸凌、網路霸凌以及職場霸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霸凌已經成為了一種相當普遍的霸凌行為。針對霸凌的問題,我們應該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以及心理輔導機制,讓受害者能夠得到適當的協助和支持,同時也應該對於霸凌行為中介進行了解並且協助疏導。
【精神霸凌】
以言語、行為或其他方式對他人進行非物理上的攻擊,進而傷害對方自尊、價值和信心的行為。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牧宏指出,精神霸凌比身體上的霸凌更難以察覺,但對受害人的傷害可能更深遠,更加持久。
精神霸凌往往是在人際互動中出現,包括工作場所、校園、社交媒體等,並且受害者可能會因為害怕、羞恥和自我懷疑等原因而不願向他人透露這樣的經驗。陳牧宏主任表示,精神霸凌的行為包括言語上的貶低、批評、忽視、疏遠、嘲笑等,也可能透過行為上的排斥、陰謀和剝奪來進行。
精神霸凌的受害者往往會出現自我懷疑、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問題,尤其對於青少年而言,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影響其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
如果您或您身邊的人遭受精神霸凌,請勇敢地尋求幫助和支持。精神醫學專家和輔導專家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治療,幫助您應對和克服這樣的困境。

被霸凌者的特質

被霸凌者的特質可能包括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受傷、身心壓力等等。而霸凌者則可能有反社會人格或自戀型人格,從小開始就有虐待動物、霸凌同學等行為。

集體霸凌的特徵

集體霸凌是指多個人對一個人進行霸凌的行為,可能是在學校、工作場所、社交網絡等地方出現。被霸凌者可能會感到無助、孤立、無法自我保護等等。政府也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被霸凌者,可以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

網路霸凌之民刑事法院管轄權

根據台灣刑法,犯罪行為需具備「主觀故意」和「客觀結果」兩大要件才能成立,且因「霸凌」所導致的犯罪,其主觀故意與客觀結果的程度有所不同。若是有網路霸凌的情況,相關法律判斷將落在民刑事法院的管轄權下。

校園霸凌的法律懲處方式

根據台灣現行的學校法令規定,學校必須要建立相關的校園霸凌防治機制,對於霸凌行為,校方可以依據學生獎懲辦法進行相對應的處理。此外,根據《刑法》第277條之3,犯罪行為「以任何方式妨害他人身心自由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此外,根據《少年及家庭福利法》第70條之1,若為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則可依相對應的法律規定進行處理。

職場霸凌的民事法院判決見解

根據台灣民事法院判決見解,職場霸凌指的是長時間且非偶發性的行為,會間接或直接對他人造成身心傷害。職場霸凌可能涉及到損害賠償、請求停止侵權行為等相關懲處方式。此外,台灣政府也推動了《職場性別平等法》,禁止企業進行性別歧視和性騷擾行為,並強化對於職場性騷擾等相關事件的調查和處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