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0-治軍(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鋭兵,不足以為強。」
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他的弱點。
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會知道他的下一步。
首先要明白,所謂的善攻,不是兵士器械比人強;所謂的善守,也不是因為城比人高,池比人深。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
敵人要防守,我們就要打他沒有準備的地方。
這樣翻味道比較對,因為防守不只是城池陣地的問題:無備的,也許是糧食,也許是人事,也許是士氣。
敵人要進攻,我們就要出乎他的意料。
雙方都發起進攻,要特別謹慎考慮駐紮地。
我們動了敵人卻停了?那就避開正面,從側面進擊。審慎評估之後,先往敵人最堅實的部位進攻。
那麼,敵人的全貌才會顯露出來。
不知道陣地,不知道交戰的時間,需要做的準備就很多。所以減少變數來考慮是必要的。
「強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
試探跟準備的過程,不是傻傻的送兵送頭。
要先懂「救兵之道」:就像「銜尾蛇」一樣,強弱相輔相成,靈動自如。(可參照【《握奇經》與奇兵八陣】)
能夠獲得勝利,是因為自軍的規劃訓練充足,對地形與敵我雙方的形勢清楚,不是講講幹話就可以的。
「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備。」
反過來看,這段句子會更容易了解。
議論是因為你明白得失。
使用詐術要先懂得安危。
不知道多寡,不能夠計算。
了解生死,才能看通形勢。
理解苦樂,於是會煩惱。
能做好戰前準備,那麼,你才能謀算戰爭。
「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 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
地助兵利之五者,在序章我們就講過了。這邊就提一件事:這個《兵法二十四篇》跟諸葛亮的原文,是有那麼一點出入的。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靜,疑於不戰,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
懂得用勢,軍可成。
謀算洩漏則兵敗,遠距輸糧則兵飢。
挖井掘水,就表示你已被「渴」所困。
命令煩擾,則士兵疲於奔命。
安靜是因為出現逃兵,無法作戰是因為軍士心中有疑慮。
優勢出現,反而會看不清局勢。
這樣的情況下,要讓士兵後退,必須根基於平時的刑罰。
向前進取,則是要靠戰功賞賜的誘惑。
「弱於見逼,強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闇昧,迷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
敵人過於逼近,部隊中就會產生軟弱。
用勢操控,才能堅強起來。
被敵人包圍,士兵就會感到艱苦。
先鋒衝在前面,就會產生恐懼。
夜晚聽見呼叫,士兵就會驚惶。
情報來源被遮蔽,就會開始混亂。
找不到路,士兵就會困惑。
進到絕地,極限就會暴露出來。
當士兵失去控制,你的軍隊就敗了。
想要成功,就必須依靠事前的完善規劃。
因為要翻譯的內容很多……簡單講,不要忘記這篇是《治軍》。上篇在大理論之中,論述「成軍」,這跟政治管理的區別不大。
中篇的重點則是「用勢」,在戰場上的「用」,依靠的不是你的臨場反應,而是事前的訓練與規劃。
下篇來到了「出兵實例」,你的敵人不只是對面的部隊:你的部隊,本身會在各種情況下,產生內在的敵。
克敵制勝,要剋的是外敵,也是內敵。
「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
立起旌旗,讓士兵的眼睛有所依循。
敲鑼打鼓,則是聽覺上的道標。
以刀斧手來執行刑罰,為的是統管士兵的心。
與士兵立下明白的契約,保障站在身邊的,都是自己人。
提供賞賜鼓勵他們求取功勳。
該殺的也不能手軟,避免陽奉陰違的情事。
這裡就是事前的規劃。針對「士兵的心魔」的部份。
「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則不知九變之道。」
白天打仗,戰場喧鬧聽不見聲音的時候,旌旗將會以視覺角度引導他們。
晚上打仗,看不見旌旗,鼓聲跟火把一樣抓緊著士兵。
一旦士兵違反契約,那麼懲罰的施行,就是維繫部隊之所以為部隊的最後一道防線。
補充說明前面的部分而已。
如果不明白這些基本的情況,就不會知道戰場上該如何應變。
「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了解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才能獲得成功。
天之陰陽,包含了天氣氣候,天心大義,前面的課程上過了。
地之形名值得一說:正所謂山南水北為陽,沒有GOOGLE地圖的年代,你身為統帥看地名就要對地形地勢產生基本的概念。
還沒完,對將軍來說,高地對戰鬥有何利益,山南水北有何弊端?應當如何謀劃布局?這才叫「知地之形名」。
人,同樣有表裡之分。
當諸葛亮的兵法有這個部分,某方面來說,過去關於「李嚴運糧失職是諸葛亮要拔他的權」的考據想法,其實就得以成立了。
不過意思不是諸葛亮拿北伐成敗設局弄李嚴,正確來說是,李嚴的糧草不會到,這件事在諸葛亮的估算之中。
沒有發生,李嚴對於諸葛亮來說就不是「必須除掉的人」。
後半段就是「知己知彼」的展開來說。
「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
五間之道是什麼?
《孫子兵法》有「用間有五」的說法,想要達到完美的「知己知彼」,孫武的結論就是:「用間」。
諸葛亮這邊寫的,也是孫子五間的前提。但不論是細節,還是五間的重點,他都沒寫,甚至沒有使用論文引述的方式。
五間的最終重點,孫子提到兩個方向。
第一是:「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在這個《給阿斗的兵法教程》中,關於「間計」,不用說明,因為阿斗已經知道了。也只能讓阿斗知道,因為必須「反間」。
「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鬥,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
百姓會願意從軍備戰,是為了保障他們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遠征戰鬥,實是不得已為之。
要控制部隊,全憑這個「理」。
不要想說敵人不會來進攻,而是要讓我軍準備完善,令敵人不敢打來。這跟孫武的原句也是有點落差,不過意思應該是一樣的。
順便說一下,《治軍》篇提到的兵勢,九地,九變,地形,五間……真的一堆都是《孫子兵法》的名詞,請恕我無法一一列舉。
「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賞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
就是因為後面有這「八待」,所以你知道諸葛亮前面是把「恃吾有以待」省略掉而已。這多少也是教程……總要阿斗知道怎麼待準備什麼,才有得「恃」吧。
「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軍之道全矣。」
《治軍》篇到此結束。
最後這裡,與其去翻譯意思,我更想試著去帶入情境。
「整整之旌,堂堂之鼓」,是軍備,也是指揮,更重要的是訓練。
也就是說,蜀漢後方的軍備整治跟紮實訓練,是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當順其前,而覆其後」,我就解釋成讓魏軍前鋒順利推進,從後方截斷消滅他們。
諸葛亮在第三第四次北伐,其實都用過這樣的戰術。
「固其險阻,而營其表」,是加強前線的險要駐守與防禦工事。
在第三次北伐後,諸葛亮把丞相府營移動到「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委之以利,柔之以害」,則看成「用間」。
孫武在《用間》篇最後說的是:「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關鍵在:「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或許,就在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後,在曹魏的陣營中,便有那麼一個「上智間者」,正在準備著配合諸葛亮的策略也說不定。
那一年,歷史上的趙雲過世。
而火鳳燎原的一刻,尚未到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繼續治軍的部分,先說,我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所以如果諸葛亮有引用或呼應的地方,我不一定會知道。 這回的開章說,如果不是像魯班那樣的工藝大師,無法看出工藝品真正的精巧。 不是像孫武那樣的謀略大師,無法想明白戰爭計略真正的運作。 我們都是凡人,其實沒有辦法從事物的表象中,看穿真理。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繼續治軍的部分,先說,我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所以如果諸葛亮有引用或呼應的地方,我不一定會知道。 這回的開章說,如果不是像魯班那樣的工藝大師,無法看出工藝品真正的精巧。 不是像孫武那樣的謀略大師,無法想明白戰爭計略真正的運作。 我們都是凡人,其實沒有辦法從事物的表象中,看穿真理。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東亞最著名的古兵書《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又說「上兵伐謀」。東西英雄所見略同。總是腹背受敵的拜占庭帝國,也有深刻體會。以皇帝利奧六世(統治:895-908年)名義寫下的兵書《論戰術》(Τακτικά)講道: 「用欺騙、劫掠、飢餓、長期侵擾或其他手法傷害敵人,是值得鼓勵的。你絕不該受到誘
Thumbnail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襲擊,而要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靠自己擁有敵人不敢來攻打的實力。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行軍」、「火攻」兩篇是「軍爭」篇的實戰操作 「行軍」開篇即是「處軍相敵」:處置軍隊、觀察敵情。這當然已是在戰場上。一支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軍隊,在戰場上的運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單純的移動、紮營、埋鍋造飯,絕非夏令營那種遊戲。「行軍」應當解釋為「軍隊移動、行動、行進」。 「火攻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東亞最著名的古兵書《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又說「上兵伐謀」。東西英雄所見略同。總是腹背受敵的拜占庭帝國,也有深刻體會。以皇帝利奧六世(統治:895-908年)名義寫下的兵書《論戰術》(Τακτικά)講道: 「用欺騙、劫掠、飢餓、長期侵擾或其他手法傷害敵人,是值得鼓勵的。你絕不該受到誘
Thumbnail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襲擊,而要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靠自己擁有敵人不敢來攻打的實力。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行軍」、「火攻」兩篇是「軍爭」篇的實戰操作 「行軍」開篇即是「處軍相敵」:處置軍隊、觀察敵情。這當然已是在戰場上。一支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軍隊,在戰場上的運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單純的移動、紮營、埋鍋造飯,絕非夏令營那種遊戲。「行軍」應當解釋為「軍隊移動、行動、行進」。 「火攻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