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外媒 《華爾街日報》的閱讀心得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是一份具有影響力的美國報紙,已獲得37座普立茲獎。它成立於1889年,是一份側重於金融和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屬於新聞集團旗下的道瓊公司。《華爾街日報》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除了在美國國內發行外,該報還有英文版本的國際版面,包括歐洲、亞洲、印度以及中文版和日文版。
最近,我收到了台灣代理商「風傳媒」的邀請,與他們一起推廣外媒《華爾街日報》。過去,我主要訂閱台灣的商業雜誌,我一直喜歡閱讀專家撰寫的文章,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更具品質和深度的內容,相比之下,膚淺的評論並不具有營養價值。因此,我想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一些關於這三個月閱讀《華爾街日報》的心得,過去外媒的部分,看得較多的是《經濟學人》,這二個外媒都是我認為很棒的財經及世界趨勢的資訊來源。

為什麼會答應推廣《華爾街日報》

在過去幾年裡,我一直訂閱台灣的商業雜誌,例如「天下週刊」和「商業週刊」,偶爾還會閱讀「哈佛商業評論」和「經理人月刊」。我之前提到這些由專家撰寫的文章,整理出來的資訊非常值得閱讀。在前幾年,我更傾向於分享台灣本土的資訊,因此使用台灣的媒體。
然而,自從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開始快速升息後,使用外國媒體能夠更快地獲得第一手資訊。因此,我開始專注於收聽《經濟學人》和《華爾街日報》的Podcast節目。
然而,聲音媒體的文章數量相對較少,且在某些熱門時事中,可能會連續幾天都有類似的專題報導。例如,當時的中國氣球事件引起了國際關注和討論。因此,當我在考慮訂閱哪家媒體時,我也和我的朋友分享,正好《風傳媒》與我聯繫上了。老實說,如果沒有收到這封信件,我可能會訂閱《經濟學人》了。
此外,《華爾街日報》本來就是我的選項之一,它涵蓋的議題範圍包括金融、財經、商業、科技、美國時事,甚至藝術和運動都有涉及。不過,大家普遍認為他們在金融和財經領域最具優勢。
英文版《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分類選項
《華爾街日報》主要討論美國當地議題,但考慮到美國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以及台灣股市與美國市場經常呈現正相關,從消息面來看,閱讀第一手的資訊對投資判斷很有幫助。
閱讀《華爾街日報》時,我注意到他們對於內容品質的要求很高,不會隨意敷衍,而是提供充實詳細的文章。综合以上原因,這也是我決定推薦《華爾街日報》的原因(文末附有訂閱連結)。

我使用至今兩個月的心得

沒有彈出式廣告干擾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我認為有品質和內容的文章是需要付費的。在這個網路時代,很多人習慣享受免費的資訊,但免費的東西往往品質不穩定。畢竟,撰寫文章的作者也需要謀生,如果沒有付費模式,平台或網頁可能會充斥著廣告。有時候彈出式廣告或整版廣告會讓人閱讀時感到困擾。
雖然《華爾街日報》並非完全無廣告,但至少他們沒有將廣告佔據整個文章,或要求點擊某些內容才能閱讀文章。就使用者體驗而言,這相對舒適一些。

作者、編輯用字精煉,專家撰寫
《華爾街日報》的用字非常精練,閱讀時不會讓人感到冗長。此外,這份報紙的英文版文字也是許多英文補習班或讀書會選擇使用的教材之一。
另外,付費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給那些整理資料和該領域專家的人使用。有時候我們對台灣免費新聞的用字、錯字和邏輯提出挑剔的意見,但如果我們真的很在意這些問題,為什麼不選擇付費的內容呢?在這個訂閱制內容日益普及的時代,這方面的情況可能會逐漸改善吧。

中、英、日三種語系
透過《風傳媒》代理購買的連結,您可以在《華爾街日報》網頁中切換中、英、日文三種語言版本。然而,我在使用時發現,不同語言版本的內容可能有所增減。例如,在中文語言版本的網頁分類中,可能會較少美國或生活相關的文章選項。
中文版《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分類選項
此外,在文章的部分,我做了一些測試,發現在英文語系中,無論是中國方面的評論,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能找到相關文章。然而,在一些更具爭議性的主題上,中文語系的搜尋結果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到。例如,在2023年5月初,中國發生了對國外顧問公司的突然監管和調查,這個議題在《華爾街日報》的podcast上有相關節目「China’s Crackdown on Foreign Consulting Firms」。在核武器爭議方面,「Opinion: China and Russia Encourage Iran to Go Nuclear」這篇文章也無法立即查詢到。我認為可能是因為翻譯人員主要位於中國地區,因此這些新聞的曝光度較低。
中、英文網站同一時間查詢關鍵字的差異
所以在語系的部分,如果英文苦手,不想看英文的人,也可以使用Google翻譯去把英文版本直接轉成中文來看,其實就可以了,內容也比較不會消失。
總結來說,「吸收高品質的內容,優於大量吸收低品質的免費內容」,將寶貴的注意力放在有深度和意義的事物上是非常重要的。

華爾街日報跟其他商業雜誌有什麼不同?

差異點我分成以下幾點:
  1. 大型主題式探討,分散式文章
  2. 議題探討的地區性
  3. 議題討論的時間

大型主題式探討,分散式文章
台灣的商業雜誌期每一期會製作1~2個比較大型的專題,例如當星宇航空在2023年有話題的時候,商業周刊第1851期《張國煒對決過去的自己》,當碳權跟碳交易在話題上時,他們又會做一篇討論的專題「碳權如何獲得?可以交易嗎?完整介紹碳權運作機制 - 商業周刊」。其實碳權的議題,在類似的時間華爾街日報上也會出現,像是這篇「Carbon Markets Get Boost From Wall Street」。二邊的雜誌都會簡短介紹該議題的一些前置資訊,拿「碳權」的議題來解釋,台灣的週刊會在同一個專題介紹該議題的前置知識,跟未來展望,華爾街日報則是會用不同的文章篇幅,分別介紹,像是為了解釋工廠去購買碳補償以抵消其溫室氣體排放,寫了這篇「What Are Carbon Offsets, and Can They Combat Climate Change?」,另外也在這篇文章中分析這種方式是否有效。

議題探討的地區性
不同雜誌所討論的議題範圍可能具有地區性的侷限。台灣的商業雜誌主要關注當地的發展和個股情況,而《華爾街日報》則以美股和ETF作為參考對象,提供讀者不同的選擇。因此,如果你是在投資美股的朋友,單單閱讀台灣的商業雜誌可能會錯過當地的重要資訊,而錯失判斷的良機。

議題討論的時間
此外,新聞推出的時間也是一個差異點。台灣的雜誌專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出版,並可能整理外媒的報導,這樣的內容品質也相當不錯,並將精華內容放在同一篇文章中。然而,由於台灣的雜誌通常是週刊,有固定的出版時間限制,因此在時間上可能會有一些延遲。與此相比,《華爾街日報》等外媒更早地提供相關資訊。

史塔克實驗室訂閱連結

好啦,大概是以上這些感想,如果大家看完之後,想要訂閱華爾街日報,可以使用我們「史塔克實驗室」的訂閱連結。
因為台灣代理商是風傳媒,所以連結點進去看到他們網頁是很正常的XD,《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數位閱讀方案,可無限暢讀: ✅ 華爾街日報 中英日全語系新聞內容 ✅ 風傳媒VIP專區 政經內幕、國際新聞報導 ✅ 新新聞 深度追蹤公共政策、專題報導
目前是有二個方案: 一個是正常版本的【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 一年份VVIP會員資格】訂閱即送【HYDY聯名隨身保溫杯(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https://bit.ly/3TYt6QT
另外,有消災解難的需求請用以下連結,在2023/05/31之前訂閱我們的連結,會和台灣樂作創益協會特別合作,推出公益訂閱計畫,只要透過推薦碼訂閱,風傳媒就會幫你捐出 1000 元給樂作創益協會。一起閱讀做公益吧。 https://bit.ly/41jj3cc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台灣大學電機博士 曾任職台積電半導體工程師 目前在在博士班致力於將金融數據科學與資料工程的研究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