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全球化的校正之後(1)

這標題想好久,現在要說全球化已死,實際上不大可能,但要說是後全球化也太早,連真正的全球化都沒有實現過又哪來的後,所以保守點下標,當全球化校正好了。
先來談談,筆者以前念大學時講的全球化是什麼。
  1. 遵守共同的市場秩序,具有相同的價值規範
  2. 促成更大的經濟利益下,要照顧國內受害的族群
那現在所說的全球化呢?就這些年看起來是:
  1. 市場秩序不同沒差,不尊重市場也沒差,成本低能賺錢就好
  2.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欸,這怎麼看怎麼怪吧。
不要說這是右派的陰謀,左派在講進步議題時,只是把「市場」改成「文化」,其他根本沒變。
沒有共同秩序也無妨,沒有共同價值也可以,能修法成功就好;國內傳統族群去死一死,自找的。
……
………

聽起來很美好的全球化,實際上發生了什麼?
筆者是覺得,這與其說是左派右派,不如說是人類對於身邊不熟悉的事物,會自然採取抵制所造成,算系統性成因。不過事已至此,也沒什麼挽回餘地,或許就人類的歷史來看,真正的全球化還是得花時間去慢慢鋪陳,沒辦法走短線。
這系列筆者從過去開始講起好了。
90年代那時候,我們談全球化的一個特點,是讓本國不具競爭力的行業,搬家到其他更適合的國家,而本地勞工失業的,則輔以協助轉型,跟產業升級等等措施。簡單說,類似於提升本地產業附加價值,讓勞工從密集生產的工人,轉到服務業等其他行業。
理論上大家都有好處,製造業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回過頭來輸入國內,價格更低廉人人用得起;本國勞工透過轉型,取得更高的競爭力,薪資水準更勝以往。
30年過去,實際狀況是如此嗎?筆者是越來越感到懷疑。
但要說這跟上課內容不符合倒也不是。以前提到這類問題時,都很強調實際上的風險,會是本國勞工大量失業,轉型轉不過去,產業要升級也沒那麼容易,更可能被掏空技術。然後企業家利益至上,一定會拚命外移到成本低的地方回頭傾銷,因此謹慎謹慎再謹慎,怎樣讓損失的本國民眾獲得補償,又能保有技術核心,會是關鍵。

90年代的簡單全球化模型,跟不上當代複雜的產業變化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大部分的國家,根本沒有做到關鍵項目,只有外移兩字。本國技術沒有保留住,勞工也過得很慘,而中小資本家也沒好到哪,整天提心吊膽,深怕外國低價搶市場。說來說去好像就只有跨國企業比較爽,但整體生活水準都提高,大家都要開心……才對?
超級矛盾。
現在去看細節,慢慢可以理解實際狀況,跟課本上的理想差在哪。又為何兩者差距這麼大,從數字看世界,收集案例判斷,不見得能貼近現實。
魚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
魚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
主要原因,是世界變得太複雜了,全球化理論的建構初期,並沒有現在看到的各種新興科技業,金融服務業的衍生商品也沒幾個。大體上其邏輯思考的基礎,更接近傳統的一二三級產業分類。
難道後來沒有學者修正?有啊,每年都很多,提出各式各樣的理論與分析,但似乎沒有定於一尊的論點對吧?這代表意見紛歧,學者自己深信的結論,與其他學者可能完全不一樣。

經驗主義掛帥,產學脫勾下的「全球化」
這些年筆者有去觀察,扣除學術訓練、左右派意識形態差異,到底學者收集資料與分析最大的差異在哪?毫不意外,跟自身經驗有關,一個從中國經濟起飛開始就在其中獲得利益,另一個進去後深受其害,這兩者的判斷就會完全不一樣。
不能說是利益驅使,只可說是經驗造就,兩人的觀點都不能算錯,但要從這去反推一個大格局,推斷全球化應該是怎樣,就完全不可以。而這些年我們也見到很多,變成教授拿自己經驗凌駕一切,用頭銜壓人而已。
就一個簡單的產業技術提升,筆者就見過有教授的論點,是中國技術飛上天去,什麼都很棒很好,事實擺在眼前,工廠欣欣向榮訂單接不完,自己用的筆電超棒,哪裡不好?
這位教授看過工廠,下去生產線過嗎?一定沒有,因為筆者就發覺他的論點都是數據,完全不知道電路板怎麼 layout(編:電路佈線,比如電腦主機板上的電路跟元件,都是需要設計、繪製、測試過的)、找哪些人去寫、不同手機的布局誰抄誰、哪些代工廠在處理,更不要說光電有關的面板,現在很夯的半導體,相關技術一概不知。
編:覺得電路板的Layout也是一種工業設計美學,應該不是屬於編輯的宅趣味……吧?(來源:微星網站

輕鬆成功的嬰兒潮世代,以為永遠能輕鬆的成功
這不是說你得要去台積電上班後才能評論半導體,而是會去相信很表面的技術轉移,是砸錢就好,好像什麼技術都可以透過成本去代換。至於怎麼代換?如何代換?不重要,自己的觀點是宏觀的嘛。
這也難怪,這類學者特別深信,中下層的勞工工作替代性高,再訓練的成本低,轉換期也快。所以在他們眼中,這世上一切法則都被解析出來,沒有不能理解的事情。
結果,什麼都理解不了,更可說今天世界的困境,相當程度算是戰後嬰兒潮這一世代,當中多數人走向和平時期的官僚訓練,穩定的教育體制下弊病。
當然啦,這不代表全部都是特定人的錯,只是這個世代基於自身容易成功的經驗,把油門催下去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