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建廟?Why Build a Temple?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本

林瑋嬪(2013)。〈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2:1-33。
牛角五靈公廟(資料來源:自行拍攝)

心得內容

關於本篇論文,首先我想先從標題來看。中文標題為:〈為何要建?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英文標題為:〈Why Build a Templ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New Community Ideals in the Demilitarized Island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在畫線作記的地方,中文與英文翻譯時可以連結得上,如廟Temple、物質化過程Materialization、社群再造New Community Ideals;但在其他文字的使用上卻有差異,比如說中文「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但在英文卻沒有被特別翻譯出來,反而用“in the Demilitarized Island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來表示馬祖的歷史與戰略區位意義。
特別挑出來討論看似不必要,但有時又覺得是作者在傳達給不同群體閱讀時,將對閱讀的期待更大程度寄託在題目上。對東方國家、或專指台灣人來說,廟宇、佛堂、神社等的象徵與形象其實有相當程度的具體理解,更具有地域化、定著於一地的意涵(林瑋嬪,2003);西方國家相對於“Church”與東方“Temple”的理解,是否有差異上的疑慮?但本篇論文重點也並非放在於廟宇如何產生、如何建造的。在中文字面上的理解,廟宇(牛峰境)興建的物質化過程中,信仰為連結社區新舊群體的共同意識,建廟使得菁英、耆老、與當地居民的概念互相轉譯(楊弘任,2007。轉引自林瑋嬪,2013),情感上相互交流(吳介民、李丁讚,2004。轉引自林瑋嬪,2013),馬祖社群再造也因此充滿活力與故事。
有趣的是,我也不確定非中文語系的讀者是否能體會台灣地方社會與廟宇(或宗教信仰)間的情感連結,因此,作者以「去軍事化的島嶼」、「於台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間」來表示馬祖,意義可能著重在歷史上的轉折作為島嶼意識的基礎,新的思潮、新的概念來源於台灣本島的政策轉型,而舊有的大陸情感、經濟活動,經過轉變仍深根於資深馬祖人心中。Why Build a Temple?新舊下價值衝突下如何被重新定位?宗教信仰對於現代地方社會的角色與網絡關係,就如林瑋嬪老師於文章中說得:「宗教在今日雖如同過去一樣具有整合聚落的功能,但也因為吸納了社造的想法以及與觀光發展相關的概念,而與過去有了不同的面貌。當代的廟宇更發展出有如Harvey所描述之「蒙太奇」(Montage)、「拼貼、混搭」(Collage)的內涵(1990),不斷在吸納與疊合不同的元素。這種拼湊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廟宇跨越了宗教的範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挑戰了我們過去對「宗教」的認識。這些新的發展還一直在進行中,值得我們未來進一步探索(林瑋嬪,2013)。」
對比下來,常常會思考,城、市、城鄉邊際、鄉、村…如何形塑彼此間的地方意識?地方居民對於某項議題有共同意識便能組織成社群的力量,追求更大的集體利益。如今,對開發較晚、剛興起、工商業發展較高、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的城、市、城鄉邊際地帶,宗教的凝聚力或許變得更弱些,尤其過去在新北市跑社區的經驗,可以看到各種城鄉發展不均的拉扯,所產生多樣的社會議題亟需解決,而地方民眾也因為一些機緣巧合(個人經驗較多是「環境」議題)而組織成的志工隊、巡守隊、倡議組織,有些也是組織在社區大學下,投入地方文化、生態的保存與解說,並往更大區域性的串聯產生社會網絡,其中成員甚至不一定來是來自於在地,跨區、跨縣市的參與都有,這種地方經驗在新興城市間也因為人的活動歷程感動著外地人的投入。

參考書目

林瑋嬪(2003)。〈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臺灣人類學刊》1-2:115-147。

後記

2018夏,遊走於牛角村(資料來源:自行拍攝)
大二(2018年)的時候便跟著老師在馬祖四鄉五島做了近8-9個月的環境色彩調查與社區工作坊,寒暑假一次基本都會待個半個月、開學時也常常兩三周就要飛過去或從基隆港搭船,雖然當時主要是在做空間營造而較少研究的地方史脈絡,但也對文中「復興村(牛角村)」的一些景象與地產相當懷念,如「依嬤的店」與曹以雄先生。當時僅剩「依嬤的店」留下,第一次品嘗到私釀老酒、地瓜餃、紅糟炒飯的記憶還是回味無窮。「刺鳥咖啡」便是由曹以雄先生文化局長卸任後,將舊軍事設施改建成咖啡廳、書屋,留著白鬚、充滿人文氣息地為我們一行人解說基地環境,內容現今遺忘得差不多,但景象卻歷歷在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uangzhexi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研究文化資本如何透過社會資本中介影響地方發展。除了了解新港鄉擁有的文化資本並分析社會資本的脈絡產生,作者認為組織文化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面向。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 Jeff Malpa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Int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Place讀後心得
作者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研究文化資本如何透過社會資本中介影響地方發展。除了了解新港鄉擁有的文化資本並分析社會資本的脈絡產生,作者認為組織文化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面向。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 Jeff Malpa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Int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Place讀後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Thumbnail
初次寫文,請多指教~ 這篇文章是為了回應,自己在臺北街頭散步,而突發奇想的問題。 主要針對為什麼四面佛信仰會出現在泰國和臺灣做回答,內容會粗略提及泰國宗教觀和歷史。 並非專業人士,隨興而寫,博採網路相關文獻,有錯歡迎糾正。
Thumbnail
台灣清朝時期因為人口聚集形成老街、老街因為信仰需求形成廟宇。放眼現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老街與廟宇共存情形。廟宇因為老街存在而香火鼎盛、老街因為廟宇存在而商業機制繁榮。位於新北市新山區這裡就有金山老街存在的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開
Thumbnail
王公廟絕對是台灣人以台灣北部媽祖及台灣南部王爺為信仰主流神明中、一間很另類信仰廟宇。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的王公廟宇,從舊廟古蹟文物保存非常古色古香、 百年歷史傳承,鄉民萬人移動舊廟等傳奇 。宮廟建築體,富含現代感與大氣。一新一舊廟宇寫下王公廟在台灣的一頁廟宇歷史傳奇。 二結王公廟相關資訊::
Thumbnail
馬祖南竿梅石高總管廟,又稱梅石境高王爺廟,位於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村梅石澳,是一座主祀高王爺的傳統閩南式廟宇。 根據廟內碑文記載,高總管廟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原為一座簡陋的草寮,後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改建為磚造廟宇,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再次重建,現為一座規模宏偉的三開間廟宇。
Thumbnail
「三月瘋媽祖」,在這時候,我來談兩件和媽祖有關的事。 這兩件事,一般人比較不會注意。媽祖廟的方向,以及媽祖是道教還是佛教神明?臺灣的民間信仰,受到影響,常是佛教、道教混雜,媽祖的廟宇狀況更是比較特殊。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Thumbnail
初次寫文,請多指教~ 這篇文章是為了回應,自己在臺北街頭散步,而突發奇想的問題。 主要針對為什麼四面佛信仰會出現在泰國和臺灣做回答,內容會粗略提及泰國宗教觀和歷史。 並非專業人士,隨興而寫,博採網路相關文獻,有錯歡迎糾正。
Thumbnail
台灣清朝時期因為人口聚集形成老街、老街因為信仰需求形成廟宇。放眼現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老街與廟宇共存情形。廟宇因為老街存在而香火鼎盛、老街因為廟宇存在而商業機制繁榮。位於新北市新山區這裡就有金山老街存在的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開
Thumbnail
王公廟絕對是台灣人以台灣北部媽祖及台灣南部王爺為信仰主流神明中、一間很另類信仰廟宇。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的王公廟宇,從舊廟古蹟文物保存非常古色古香、 百年歷史傳承,鄉民萬人移動舊廟等傳奇 。宮廟建築體,富含現代感與大氣。一新一舊廟宇寫下王公廟在台灣的一頁廟宇歷史傳奇。 二結王公廟相關資訊::
Thumbnail
馬祖南竿梅石高總管廟,又稱梅石境高王爺廟,位於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村梅石澳,是一座主祀高王爺的傳統閩南式廟宇。 根據廟內碑文記載,高總管廟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原為一座簡陋的草寮,後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改建為磚造廟宇,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再次重建,現為一座規模宏偉的三開間廟宇。
Thumbnail
「三月瘋媽祖」,在這時候,我來談兩件和媽祖有關的事。 這兩件事,一般人比較不會注意。媽祖廟的方向,以及媽祖是道教還是佛教神明?臺灣的民間信仰,受到影響,常是佛教、道教混雜,媽祖的廟宇狀況更是比較特殊。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