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自己騎摩托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和姐姐們去訪視部落一位kama,他持有身心障礙手冊,所以列入團隊能量提升的關注對象。
一同前往有老人照顧工作者4人,實習生1人,加我共6人。我想我的位置還是相對的有力(利)。為了聽清楚kama的話語,我刻意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並坐在他身旁。我們來回間的談話,kama的話語裡幾乎會提到謝謝總幹事;麻煩總幹事;的確如總幹事所說的話語一樣,我覺得⋯⋯。
kama現年64歲,壯年時候因為車禍,腳受傷開了幾次刀,腳踝裡裝有鋼片,站立時候右腳呈彎曲狀,雙腳無力,無法久站;幾年前患上口腔癌,手術後嘴巴無法開大口,多以吸管進食。他說最喜歡吃7-11的蛋糕,泡在水裡軟化後進食。他說每當太太煮了一兩道自己也喜歡的美味料理,也只能鼻子聞一聞,搖搖頭便離開餐桌。
問他都去哪裡看診?多久看一次?同行照顧的姐姐說曾經跟kama表達我們可以帶他去看病。他說怎麼好意思麻煩我們這些大忙人,一個月兩次至屏東基督教醫院回診他多是自己騎摩托車去。我問:不是體力不好,久站腳也會痠痛,為何自己摩托車呢。他說:年紀一大把了,身體耐不住的時候會停下休息,屏東還是到得了。他繼續說:我【不敢】叫孩子或者誰帶我回診,我已經絆住大家很多很多,也害怕看到孩子們載我去醫院的不耐煩,這樣我們很容易就吵架。至少我還能自己騎摩托車。我說:啊~咿~tjavatjavai(辛苦你囉)~此時kama輕輕地撥著坐在他大腿前一歲半小孫女的頭髮。還好有孫子,孫女讓你們玩耍,可以讓你們忙碌,我說。kama輕輕地擦拭眼淚回覆說:說真的,當傷口疼痛發作心裏覺得疲累時候,還好有孫子孫女在眼前,否則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我真的,只能說:tjavatjavai tjavatjavai kama。
當自己成為家裡的負擔的時候,那個不好意思,害怕,似乎就變得強大,造成照顧著和被照顧著間的阻礙。
嗯嗯......
爸爸就是這樣走的嗎?媽媽如果有一天生病,需要人照顧,我可以和顏悅色地陪同就醫,照顧她嗎?我能嗎?看著父母變成,自己變成老人需要預備心,更需要操練,我想。
回到部落18年了,離開部落時候也是18歲。回頭看自己有了些變化,部落也發生了不少變化。只是,有察覺,有些部落經驗,是自己心底深刻的能量來源。希望~這股力量一直都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塊土地,對我們來說,算是大片土地。工作夥伴鍾明慧說,先不用什麼開心農場,心靈耕地等名稱,我們就先稱作【709號地】吧。
旗山生活園11月2日開始有一個展覽,是由社團法人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主辦小小的,不誇大,但很有設計,且感動人的展覽。展覽主題是「小步舞曲,鄉村長出來的照顧力量」。是吧,看到主題,立刻感受到是個很有鄉村主體意識的展覽。
自從回到部落(12年前)擔任總幹事之後,一直都關切甚而有時引導收穫祭的各項活動。所謂引導是在活動過程中讓活動順利,讓大家每年再次創造美好記憶的收穫祭。因為明白收穫祭對部落的重要,對我自己的重要意義。高中畢業離開部落,許下要回部落的心願,或者就是部落收穫祭的影響力。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團隊形成,理解部落 #即便建設,也是軟體 #女性位置,關注照顧 #開啟對話,互助分享 #深耕培力,自力照顧
這塊土地,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大片土地。工作夥伴鍾明慧說,先不用什麼開心農場,心靈耕地等名稱,我們就先稱作【709號地】吧。或許我們在種植的過程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屆時在看什麼名稱,最適合我們這塊土地。 對709號地,協會工作團隊,有些想像……。
這塊土地,對我們來說,算是大片土地。工作夥伴鍾明慧說,先不用什麼開心農場,心靈耕地等名稱,我們就先稱作【709號地】吧。
旗山生活園11月2日開始有一個展覽,是由社團法人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主辦小小的,不誇大,但很有設計,且感動人的展覽。展覽主題是「小步舞曲,鄉村長出來的照顧力量」。是吧,看到主題,立刻感受到是個很有鄉村主體意識的展覽。
自從回到部落(12年前)擔任總幹事之後,一直都關切甚而有時引導收穫祭的各項活動。所謂引導是在活動過程中讓活動順利,讓大家每年再次創造美好記憶的收穫祭。因為明白收穫祭對部落的重要,對我自己的重要意義。高中畢業離開部落,許下要回部落的心願,或者就是部落收穫祭的影響力。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團隊形成,理解部落 #即便建設,也是軟體 #女性位置,關注照顧 #開啟對話,互助分享 #深耕培力,自力照顧
這塊土地,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大片土地。工作夥伴鍾明慧說,先不用什麼開心農場,心靈耕地等名稱,我們就先稱作【709號地】吧。或許我們在種植的過程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屆時在看什麼名稱,最適合我們這塊土地。 對709號地,協會工作團隊,有些想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任務:找一位願意幫忙的朋友,找個剛剛好的一天,你坐輪椅,讓朋友幫你推輪椅去某間廟挑戰,只要在外面都要坐在輪椅上 這個任務有點艱難,但身為 #有為青年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我的第一個服務個案A,A他是小兒麻痺,右側手腳幾乎沒什麼力,左側手腳力稍微多一點點而已,因四肢無力故整天坐輪椅。 他住逢甲大鵬新城,外省第二代榮眷,父親92左右過世,母親皮膚稍微黑一點的原住民,但外表看不出原住民。 我來照顧他,主要服務陪伴外出和大便問題,他常年為便秘所苦,所以幾乎天天都需要有固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Covid-19 疫情前,老媽的腳就因年老退化行走不便,不然就是擔心出門在外如廁不便,屢屢婉拒與我們一同出遊,這幾年來若非就醫,最多就是在社區中庭散步,維持基本的肌耐力。只是隨著年紀越大,加上生理上的病痛,走沒有幾步路就氣喘吁吁疲累猶生。看著老態龍鍾將近八旬的她,心裡不禁期盼「時間能走慢一點嗎」!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話說田大哥進入70歲後,在二月初遭遇車禍撞擊受傷,因為整合醫院+調理得宜,得以在四周次+計約20天的調理後,自車禍後初期的脈診健康年齡70歲,降為47歲;實在值得可喜可賀喔!
同棟社區,有位先生不小心跌倒了,去醫院治療時,醫生排了每天的復健計劃,並安排了其他科室的檢查,而當天下午,他的妻子以要去宜蘭照顧孫子的理由,兩輛小貨車,載走了東西! 而後,那位先生就常在一樓大廳坐著,看著門外縱貫路來往的車輛,逐漸的老年痴呆症出現了。只要看到外送的食物,餓了就拿來吃,他已經不知道是
Thumbnail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任務:找一位願意幫忙的朋友,找個剛剛好的一天,你坐輪椅,讓朋友幫你推輪椅去某間廟挑戰,只要在外面都要坐在輪椅上 這個任務有點艱難,但身為 #有為青年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我的第一個服務個案A,A他是小兒麻痺,右側手腳幾乎沒什麼力,左側手腳力稍微多一點點而已,因四肢無力故整天坐輪椅。 他住逢甲大鵬新城,外省第二代榮眷,父親92左右過世,母親皮膚稍微黑一點的原住民,但外表看不出原住民。 我來照顧他,主要服務陪伴外出和大便問題,他常年為便秘所苦,所以幾乎天天都需要有固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Covid-19 疫情前,老媽的腳就因年老退化行走不便,不然就是擔心出門在外如廁不便,屢屢婉拒與我們一同出遊,這幾年來若非就醫,最多就是在社區中庭散步,維持基本的肌耐力。只是隨著年紀越大,加上生理上的病痛,走沒有幾步路就氣喘吁吁疲累猶生。看著老態龍鍾將近八旬的她,心裡不禁期盼「時間能走慢一點嗎」!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話說田大哥進入70歲後,在二月初遭遇車禍撞擊受傷,因為整合醫院+調理得宜,得以在四周次+計約20天的調理後,自車禍後初期的脈診健康年齡70歲,降為47歲;實在值得可喜可賀喔!
同棟社區,有位先生不小心跌倒了,去醫院治療時,醫生排了每天的復健計劃,並安排了其他科室的檢查,而當天下午,他的妻子以要去宜蘭照顧孫子的理由,兩輛小貨車,載走了東西! 而後,那位先生就常在一樓大廳坐著,看著門外縱貫路來往的車輛,逐漸的老年痴呆症出現了。只要看到外送的食物,餓了就拿來吃,他已經不知道是
Thumbnail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