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說法,就是你周遭最親近的五個朋友,這五個朋友的成就平均值就是你目前的成就水平,若我們要增高自己的成就,可以找更高一等的朋友與他們合作。
「環境成員的磁場,或是說調調之類的說法。」
「如果跟你很Match,那向來內向的人還是能展現出外向性,環境愈是陌生及成員之間跟你的大腦調性不同,那就會異常辛苦。」
「天生的外向者有辦法在後者的環境中依然展現出很明顯的交際衝動,但內向者則會因此退縮,我想這是內向跟外向性的主要差別,至於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內向就沒辦法跟人說話互動,我覺得比較符合你文中所提到的社交技巧與框架問題」
這讓我想起,人類打從一出生就有的優越的技能,甚至稱霸了整個生態圈,這技能就是「模仿」。
你小時候學到的習慣,講話方式,情緒反應,都來自照顧你的人,大部分是父母,也可以是阿公阿嬤,就算無血緣也可以。
簡單來說,我們都是先從最親近的人開始學習,而到了我們長大後,這些習慣反應都成熟了,反而沒辦法做快速的更替,導致我們現有的習慣反應都是一開始習得的技能組合。
不過呢,這些模仿得來的習慣都是可以改的,也就是你現在的信念價值觀、能力都能從現在開始漸漸去更改,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環境開始。
但環境哪能說改就改這麼容易,更簡便的方式,是換個朋友,雖然聽起來也是滿困難的。
你想想,今天你跟一群玩遊戲的朋友在一起,但他們或許沒有像你一樣想要在事業上發展得更長遠,於是下班後都找你打遊戲。
要是你想發展更長遠,向他們詢問關於事業發展的問題,他們很難回答你,甚至會告訴你不要去煩惱。
假設你銷售產品,客人問到你不懂的問題你就退縮,你會不會很難做生意?
這時去問資深的銷售前輩,他肯定會有好幾種方法告訴你可以怎麼去解決這個困局,甚至會跟你說這種事情很常見,不用太在意。
光面對問題的個性,有在這行業上的人,跟不在行業上的人就有相當大的差距。
講個不太重聽的比喻,若你要向別人請教如何增加職場能力,你問那種下班時間待在便利商店一整個晚上的人,跟仍在打拼的前線業務,我認為後者會更貼近現實,因為後者確確實實為了某個 KPI 在打拼著。
有的人遇到困難會退縮,這跟以往認識的人也有關係,或許你無意識中複製了他們的反應,那麼你若也想要像別人一樣,遇到問題更當作是挑戰,你起碼要去認識到這類人,與他們互動來往,才能無意識的更改你的反應方程式。
這種人不外乎是創業家、業務、活動企劃、運動家、創作者,總歸一句,就是需要與市場接觸,與對手直接競爭的,個性都會比較趨前。
找到他們,並提供你的價值與他們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