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 利用環境能將內向者變成外向者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答案是可以,很多內向者認為自己就是適合做內向行為,比如閱讀、寫作、繪畫,覺得外向行為比較不適合,比如社交行為、愛說話、交友、參與活動,但這種二分法,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為何?

因為人不是這麼簡單劃分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帶,比如你對於內向行為比重會偏多一點,外向型為偏少一點,那為什麼很多內向者都表示自己對於外向行為不擅長呢?

沒有人擅長騎機車,但只要你時常騎機車,多數人都能達到他們要的效果,比如從家裡騎車到公司上班,去市場買菜,沒有要求你一定要在沙道上越野或是賽場上奔馳。

社交也一樣,就算沒學過任何技巧,只要你有長時間的社交機會,也能夠達成交友目的。

所以我們不能光憑自己是內向者,就放棄外向的行為,因為外向行為與內向行為都是人生當中重要的連結活動,只不過一個是向內連結,一個是向外連結。

於是我們要開始去思考,我們要藉由那些方式來增加我們外向活動的經驗呢? 答案是從「環境」中開始。

比如你想要增進自己的社交技巧,你肯定是要有對方的存在才行,所以要有人,那麼哪裡會有人跟你交際互動呢?

我們從學生到出社會後的環境用條列方式列下:

1.同班同學
2.社團活動
3.學校活動
4.網路活動
5.交友軟體
6.實體課程
7.社會活動
8.宗教教會
9.商業聚會
10.私人團體

舉個例子,今天你是學生,你因長期內向導致自己不善與同學來往,但現在你想改變,想變得能夠能言善道,開始使用技巧與話術練習,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的同學會覺得你很奇怪,因為你的社交框架 180 度轉變,意思是你原本較沉默寡言,一夕之間變得很活潑愛講話,這會造成兩個效果。

1.你給同學以往框架就是沉默寡言,突然改了個框架,容易讓對方認為你是在裝,可能以前是假裝,也有可能現在在假裝,簡單來說你現在做什麼都不對,就算你技巧熟練,還是很奇怪,解決方法是讓對方去習慣,需要的是長時間相處。

2.這會給你自己心裡很大壓力,你在人面前演了個自己都還不熟悉的狀態,在這段熟悉的過程中需要扛下自我認知錯亂的痛苦,若你撐不過去,你又會變回原本沉默寡言的自己,之後又更不敢做改變。

當然你仍可以使用技巧話術,前提是場景必須是陌生人,且只接觸一次後若沒交換聯絡方式就不太會再見面的場合,比如實體課程、網路活動、交友軟體等,這樣短期使用,也沒後續煩惱,為你減少很多後續人際壓力。

那麼若你覺得用話術與技巧太激烈,我們就能用剛剛提到的環境開始改變。

回到剛剛列出的社交場合中,有哪幾種是你認為可以去嘗試的,在其中有更多社交以外的目的性會更好。

比如課程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的地方,有什麼是你想學卻還沒開始的興趣? 靜態可以是繪畫、寫作、棋藝、桌遊,動態可以是衝浪、潛水、攀岩、球類、密室逃脫。

如果這對你來說改變太大,你仍可以再退一步,從網路開始,比如網路讀書會、交友軟體這兩者都很適用。

很多內向者其實把外向元素想得太多了,又要有熱情、自信,還要能言善道,這真他媽太難了,我把它轉化最簡單的,只要你能待在社交場合的頻率增加,這樣就是啟動的第一步。

接下來什麼多講話,多有自信,那是之後的事情,比如你要如何有自信? 去思考自己平常都研究什麼領域,你從那裡面找到你的社交場合,這樣最好。

比平常都打電動呢? 去網路社團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很好,只要不是嘴砲仔、抱怨仔就好。

或是開始接觸些運動項目,若不知道選什麼,我推薦健身活動,一個人的運動,對自己健康有幫助,也對內向者壓力較少。

我始終認為,只要改變環境,就能讓這個人的性格與想法產生相對應的改變,一個人悲慘過去的影響肯定會留存在心裡,但現況環境若改變,他的內心想法也會因此改變,從而轉換他對過去悲慘經驗的想法。

當然,改變程度會因為有限壽命而有某個極限值,假設人類壽命是無限的,那大家在人生這場遊戲數值到最後肯定都能練到最頂,只不過真實世界人類壽命有限,也因而造就人類文化有如此多元發展。

若你想要邁向新的生活狀態,就該開始更改到相對應的環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男人成長駭客的沙龍
133會員
323內容數
解鎖野性智慧,奪回人生主導權
2025/02/17
讀者留言:「一開始女生對我講話還很禮貌又會注意我的情緒,但認識半年後漸漸開始對我兇兇的、不耐煩、時常拒絕我,看到我就會變得很煩躁有點躁鬱症。」   我先假設這位女生真的沒有躁鬱症的相關症狀。   交女友前,不要透漏太多自己身家,你要做的就是專注吸引女人。   我用手機比喻。   小米
2025/02/17
讀者留言:「一開始女生對我講話還很禮貌又會注意我的情緒,但認識半年後漸漸開始對我兇兇的、不耐煩、時常拒絕我,看到我就會變得很煩躁有點躁鬱症。」   我先假設這位女生真的沒有躁鬱症的相關症狀。   交女友前,不要透漏太多自己身家,你要做的就是專注吸引女人。   我用手機比喻。   小米
2025/02/02
人生職涯,要先追尋賺錢,才能夠遇見自己的熱情。 ​ ​ ▶熱情需藉由工作技能照射出來 ​ 許多追尋熱情的人,最後因為熱情把自己的時間與金錢送掉。 ​ 不是因為熱情有毒,而是沒技能支撐的熱情是毒藥。 ​ 好比社會新鮮人在沒工作經驗的情況下要開手搖飲,甚至還不加盟,打算自己做。 ​
2025/02/02
人生職涯,要先追尋賺錢,才能夠遇見自己的熱情。 ​ ​ ▶熱情需藉由工作技能照射出來 ​ 許多追尋熱情的人,最後因為熱情把自己的時間與金錢送掉。 ​ 不是因為熱情有毒,而是沒技能支撐的熱情是毒藥。 ​ 好比社會新鮮人在沒工作經驗的情況下要開手搖飲,甚至還不加盟,打算自己做。 ​
2024/11/02
讀者迴響 40 | 怎麼知道女人不愛自己了? ​ 讀者來信:「女生會想親親抱抱但會排斥性愛是不是代表不愛了,撇除心理或身體狀況」 ​ 一次還好,連續好幾次都是這樣,那很大機率就是你沒吸引力了。 ​ 但這種行為模式,不看絕對值,而是相對值。 ​ 絕對值,就是你第一次遇到女生逛街不牽你的
Thumbnail
2024/11/02
讀者迴響 40 | 怎麼知道女人不愛自己了? ​ 讀者來信:「女生會想親親抱抱但會排斥性愛是不是代表不愛了,撇除心理或身體狀況」 ​ 一次還好,連續好幾次都是這樣,那很大機率就是你沒吸引力了。 ​ 但這種行為模式,不看絕對值,而是相對值。 ​ 絕對值,就是你第一次遇到女生逛街不牽你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外向與內向是光譜的兩端,這就像顏料一樣,你不會是純黑色或純白色,而是黑色多一點或白色多一點的灰色,當你內向行為占你生活比例較多,我們為了方便就會稱這種人為內向人。 讀者在母胎單身男要脫單時會面臨的困境下面問道:「這篇文寫得真好! 尤其是提到大腦可塑性很強那點 謝謝版主 從今天開始進行外向行為練習 (
Thumbnail
外向與內向是光譜的兩端,這就像顏料一樣,你不會是純黑色或純白色,而是黑色多一點或白色多一點的灰色,當你內向行為占你生活比例較多,我們為了方便就會稱這種人為內向人。 讀者在母胎單身男要脫單時會面臨的困境下面問道:「這篇文寫得真好! 尤其是提到大腦可塑性很強那點 謝謝版主 從今天開始進行外向行為練習 (
Thumbnail
內向、外向不是很嚴謹的分類,估計有25%的人屬於「內向」。但現代世界是個外向導向的社會,外向的人居於主流、有比較多的發言權。內向的人的心理需求就常常被忽略。
Thumbnail
內向、外向不是很嚴謹的分類,估計有25%的人屬於「內向」。但現代世界是個外向導向的社會,外向的人居於主流、有比較多的發言權。內向的人的心理需求就常常被忽略。
Thumbnail
有個說法,就是你周遭最親近的五個朋友,這五個朋友的成就平均值就是你目前的成就水平,若我們要增高自己的成就,可以找更高一等的朋友與他們合作。 在生態系統: 利用環境能將內向者變成外向者嗎?此篇讀者回覆: 「我自己的感受也是跟環境很有關係。」 「環境成員的磁場,或是說調調之類的說法。」 「如果跟你很Ma
Thumbnail
有個說法,就是你周遭最親近的五個朋友,這五個朋友的成就平均值就是你目前的成就水平,若我們要增高自己的成就,可以找更高一等的朋友與他們合作。 在生態系統: 利用環境能將內向者變成外向者嗎?此篇讀者回覆: 「我自己的感受也是跟環境很有關係。」 「環境成員的磁場,或是說調調之類的說法。」 「如果跟你很Ma
Thumbnail
答案是可以,很多內向者認為自己就是適合做內向行為,比如閱讀、寫作、繪畫,覺得外向行為比較不適合,比如社交行為、愛說話、交友、參與活動,但這種二分法,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為何? 因為人不是這麼簡單劃分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帶,比如你對於內向行為比重會偏多一點,外向型為偏少一點,那為什麼很多內向者都表示
Thumbnail
答案是可以,很多內向者認為自己就是適合做內向行為,比如閱讀、寫作、繪畫,覺得外向行為比較不適合,比如社交行為、愛說話、交友、參與活動,但這種二分法,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為何? 因為人不是這麼簡單劃分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帶,比如你對於內向行為比重會偏多一點,外向型為偏少一點,那為什麼很多內向者都表示
Thumbnail
偶然參加完一個聚會,我又再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內向高敏者,還是會像過往一樣想要遠離太多人群的地方,讓我回憶起這些年來的學習與體悟,這篇想要淺談為什麼人難以社交。
Thumbnail
偶然參加完一個聚會,我又再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內向高敏者,還是會像過往一樣想要遠離太多人群的地方,讓我回憶起這些年來的學習與體悟,這篇想要淺談為什麼人難以社交。
Thumbnail
生物對環境都有其適應性,一樣是鳥類,禿鷹在沙漠啃食動物遺體、老鷹在高山擁有超群視力獵捕兔子。 同樣的獵捕行為,不同的環境會延伸出不同獵捕行為。 人類也一樣,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上班時溫文儒雅,「謝謝」與「不好意思」總是補上,下班後與朋友吃飯開啟放鬆模式,髒話跟隨句子併飛出超級紓壓。
Thumbnail
生物對環境都有其適應性,一樣是鳥類,禿鷹在沙漠啃食動物遺體、老鷹在高山擁有超群視力獵捕兔子。 同樣的獵捕行為,不同的環境會延伸出不同獵捕行為。 人類也一樣,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上班時溫文儒雅,「謝謝」與「不好意思」總是補上,下班後與朋友吃飯開啟放鬆模式,髒話跟隨句子併飛出超級紓壓。
Thumbnail
這個社會總是在告訴我們,安靜是不被允許的,你要舉手發言、你要每天進步、你要表達自己。我總在一生中學習克服內向,但也在這幾年裡,我開始喜歡內向的特質、和內向好好共處,可以真正「自在的內向」,該要談話時,可以自在的回應,而不想說話的時候,就自由的當個少話的人,那也是讓我能量回流的方式。
Thumbnail
這個社會總是在告訴我們,安靜是不被允許的,你要舉手發言、你要每天進步、你要表達自己。我總在一生中學習克服內向,但也在這幾年裡,我開始喜歡內向的特質、和內向好好共處,可以真正「自在的內向」,該要談話時,可以自在的回應,而不想說話的時候,就自由的當個少話的人,那也是讓我能量回流的方式。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外向是一張快速通關券,推進目標實現進度。 其實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現在我現實生活的朋友們看到我這樣說,一定會說:「屁啦!」 我沒有說謊,事實真的是如此。 直到現在,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我總是安靜待在角落,不會主動與他人攀談;我也不喜歡參加社團或學生團體;有了很多朋友,但我不
Thumbnail
外向是一張快速通關券,推進目標實現進度。 其實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現在我現實生活的朋友們看到我這樣說,一定會說:「屁啦!」 我沒有說謊,事實真的是如此。 直到現在,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我總是安靜待在角落,不會主動與他人攀談;我也不喜歡參加社團或學生團體;有了很多朋友,但我不
Thumbnail
【內向的人有福了,4寶典+2法則,工作、社交煩惱通通遠離你!】 「內向者V.S.外向者」、「如何區分自己傾向於內向者或外向者」、「內向者的三點優勢特質」、「內向者職場生存的四個寶典」、「內向者人際交往的兩大法則」,最後則是「給內向者的一封信」。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2/02(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內向的人有福了,4寶典+2法則,工作、社交煩惱通通遠離你!】 「內向者V.S.外向者」、「如何區分自己傾向於內向者或外向者」、「內向者的三點優勢特質」、「內向者職場生存的四個寶典」、「內向者人際交往的兩大法則」,最後則是「給內向者的一封信」。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2/02(三)早上7:30發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