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 利用環境能將內向者變成外向者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答案是可以,很多內向者認為自己就是適合做內向行為,比如閱讀、寫作、繪畫,覺得外向行為比較不適合,比如社交行為、愛說話、交友、參與活動,但這種二分法,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為何?
因為人不是這麼簡單劃分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帶,比如你對於內向行為比重會偏多一點,外向型為偏少一點,那為什麼很多內向者都表示自己對於外向行為不擅長呢?
沒有人擅長騎機車,但只要你時常騎機車,多數人都能達到他們要的效果,比如從家裡騎車到公司上班,去市場買菜,沒有要求你一定要在沙道上越野或是賽場上奔馳。
社交也一樣,就算沒學過任何技巧,只要你有長時間的社交機會,也能夠達成交友目的。
所以我們不能光憑自己是內向者,就放棄外向的行為,因為外向行為與內向行為都是人生當中重要的連結活動,只不過一個是向內連結,一個是向外連結。
於是我們要開始去思考,我們要藉由那些方式來增加我們外向活動的經驗呢? 答案是從「環境」中開始。
比如你想要增進自己的社交技巧,你肯定是要有對方的存在才行,所以要有人,那麼哪裡會有人跟你交際互動呢?
我們從學生到出社會後的環境用條列方式列下:
1.同班同學
2.社團活動
3.學校活動
4.網路活動
5.交友軟體
6.實體課程
7.社會活動
8.宗教教會
9.商業聚會
10.私人團體
舉個例子,今天你是學生,你因長期內向導致自己不善與同學來往,但現在你想改變,想變得能夠能言善道,開始使用技巧與話術練習,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的同學會覺得你很奇怪,因為你的社交框架 180 度轉變,意思是你原本較沉默寡言,一夕之間變得很活潑愛講話,這會造成兩個效果。
1.你給同學以往框架就是沉默寡言,突然改了個框架,容易讓對方認為你是在裝,可能以前是假裝,也有可能現在在假裝,簡單來說你現在做什麼都不對,就算你技巧熟練,還是很奇怪,解決方法是讓對方去習慣,需要的是長時間相處。
2.這會給你自己心裡很大壓力,你在人面前演了個自己都還不熟悉的狀態,在這段熟悉的過程中需要扛下自我認知錯亂的痛苦,若你撐不過去,你又會變回原本沉默寡言的自己,之後又更不敢做改變。
當然你仍可以使用技巧話術,前提是場景必須是陌生人,且只接觸一次後若沒交換聯絡方式就不太會再見面的場合,比如實體課程、網路活動、交友軟體等,這樣短期使用,也沒後續煩惱,為你減少很多後續人際壓力。
那麼若你覺得用話術與技巧太激烈,我們就能用剛剛提到的環境開始改變。
回到剛剛列出的社交場合中,有哪幾種是你認為可以去嘗試的,在其中有更多社交以外的目的性會更好。
比如課程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的地方,有什麼是你想學卻還沒開始的興趣? 靜態可以是繪畫、寫作、棋藝、桌遊,動態可以是衝浪、潛水、攀岩、球類、密室逃脫。
如果這對你來說改變太大,你仍可以再退一步,從網路開始,比如網路讀書會、交友軟體這兩者都很適用。
很多內向者其實把外向元素想得太多了,又要有熱情、自信,還要能言善道,這真他媽太難了,我把它轉化最簡單的,只要你能待在社交場合的頻率增加,這樣就是啟動的第一步。
接下來什麼多講話,多有自信,那是之後的事情,比如你要如何有自信? 去思考自己平常都研究什麼領域,你從那裡面找到你的社交場合,這樣最好。
比平常都打電動呢? 去網路社團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很好,只要不是嘴砲仔、抱怨仔就好。
或是開始接觸些運動項目,若不知道選什麼,我推薦健身活動,一個人的運動,對自己健康有幫助,也對內向者壓力較少。
我始終認為,只要改變環境,就能讓這個人的性格與想法產生相對應的改變,一個人悲慘過去的影響肯定會留存在心裡,但現況環境若改變,他的內心想法也會因此改變,從而轉換他對過去悲慘經驗的想法。
當然,改變程度會因為有限壽命而有某個極限值,假設人類壽命是無限的,那大家在人生這場遊戲數值到最後肯定都能練到最頂,只不過真實世界人類壽命有限,也因而造就人類文化有如此多元發展。
若你想要邁向新的生活狀態,就該開始更改到相對應的環境。
avatar-img
129會員
323內容數
解鎖野性智慧,奪回人生主導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為兩本運氣相關書籍的心得,也是為了讓自己理解,所謂運氣,是可以用科學的方式解釋,而不是單純做完某種儀式運氣就會來,如同你在家裡一整天不出門,不在網路上與人連結,自然不會有人脈,沒有人脈就沒有機會,沒機會等同沒運氣。 書中提及很多故事,我選一些印象深刻的分享給你。 持續改變,才能增加運氣 三張牌當
當孤獨被貼上負面標籤,那麼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的想跑外面參加聚會呢? 我以前是很喜歡與同學交流,直到學校畢業後明白一件事,學校畢業紀念冊上的簽名再多也都只是虛幻的,也因此開始漸漸收起主動與人交流的習慣。 而獨處時間,就是增加與你自己對話的機會,當你開始與自己對話,你才會明白自己平常有哪些需
這世界不公平,但公平的是每個人可以選擇如何回應世界 在沒有無能的人,只有使你無能的環境中有讀者回覆: 「如果因環境而無能卻連「更換環境」的能力都沒有,那就是自己真正無能了。」 我反而不是要傳遞這個觀點,如果是讀者的思維,那麼當下暫時無法更改環境的人,是不是就無能了呢? 當一個人認為沒價值,很容易去做
沒有無能的人,只有使你無能的環境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時滿無能的? 總覺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矮人一截,比不上別人,長久下來導致沒有自信? 自認什麼事都不會做好? 你這種想法是真實的,因為你過往經驗確實是這樣,但我們仍可以扭轉這些經驗,怎麼做? 答案就是「改變你的環境」。 我在以小勝大心得裡面有提到,你的
如何用門檻高低來找到有價值的能力? 以前門檻很高的事情,你因為現在門檻變低而過了,並不代表你有那個能力。 用大學文憑來比喻,50 年前要考上大學,除了要考上之外,你的家境還要有足夠的錢,且有能讓你讀書的時間才可以上大學。 所以那時候你能上大學的話,代表你身分地位是很高的,也容易吸引女人過來。 但你如
網友提問 15 : 穩定關係的男友不想結婚,我該離開嗎? 讀者提問:「你好~以下是我的提問,謝謝你 我有一位在一起多年的對象,剛在一起時並沒有想到結婚的事情,但隨著年齡到了 30 開始想要結婚定下來,但對象表示現在在一起的模式就很好,且我從以前認識他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想進入婚姻。 我與他的感情很穩定,
這篇為兩本運氣相關書籍的心得,也是為了讓自己理解,所謂運氣,是可以用科學的方式解釋,而不是單純做完某種儀式運氣就會來,如同你在家裡一整天不出門,不在網路上與人連結,自然不會有人脈,沒有人脈就沒有機會,沒機會等同沒運氣。 書中提及很多故事,我選一些印象深刻的分享給你。 持續改變,才能增加運氣 三張牌當
當孤獨被貼上負面標籤,那麼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的想跑外面參加聚會呢? 我以前是很喜歡與同學交流,直到學校畢業後明白一件事,學校畢業紀念冊上的簽名再多也都只是虛幻的,也因此開始漸漸收起主動與人交流的習慣。 而獨處時間,就是增加與你自己對話的機會,當你開始與自己對話,你才會明白自己平常有哪些需
這世界不公平,但公平的是每個人可以選擇如何回應世界 在沒有無能的人,只有使你無能的環境中有讀者回覆: 「如果因環境而無能卻連「更換環境」的能力都沒有,那就是自己真正無能了。」 我反而不是要傳遞這個觀點,如果是讀者的思維,那麼當下暫時無法更改環境的人,是不是就無能了呢? 當一個人認為沒價值,很容易去做
沒有無能的人,只有使你無能的環境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時滿無能的? 總覺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矮人一截,比不上別人,長久下來導致沒有自信? 自認什麼事都不會做好? 你這種想法是真實的,因為你過往經驗確實是這樣,但我們仍可以扭轉這些經驗,怎麼做? 答案就是「改變你的環境」。 我在以小勝大心得裡面有提到,你的
如何用門檻高低來找到有價值的能力? 以前門檻很高的事情,你因為現在門檻變低而過了,並不代表你有那個能力。 用大學文憑來比喻,50 年前要考上大學,除了要考上之外,你的家境還要有足夠的錢,且有能讓你讀書的時間才可以上大學。 所以那時候你能上大學的話,代表你身分地位是很高的,也容易吸引女人過來。 但你如
網友提問 15 : 穩定關係的男友不想結婚,我該離開嗎? 讀者提問:「你好~以下是我的提問,謝謝你 我有一位在一起多年的對象,剛在一起時並沒有想到結婚的事情,但隨著年齡到了 30 開始想要結婚定下來,但對象表示現在在一起的模式就很好,且我從以前認識他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想進入婚姻。 我與他的感情很穩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例如,外向者喜歡說話,內向者卻喜歡透過文字細細的溝通;外向者喜歡一大群朋友熱熱鬧鬧,內向者只喜歡一兩個好朋友深入的交流。 若將自身的能量形容為電池,外向者充電的方式是約一群朋友去KTV高歌,但這對內向者而言卻是極度消耗能量,只會讓他最後精疲力盡。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作者逐漸明白價值交換對於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並且發現有效的社交應該是能夠帶來啟發和思想碰撞的。文章指出了自己的社交風格,並強調了天平的觀念,希望與讀者建立更靠近的互動關係。
Thumbnail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在這個喧囂的社交世界裡,內向者常常感到挫折和困惑。他們與外界的互動常被誤解為冷漠或缺乏興趣,然而實際上,內向者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面對這樣的挑戰,內向者如何社交呢?內向者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克服內心的障礙,建立起豐富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無數社交平台的時代,內向的我們常常感到難以融入。文字的交流比起面對面的對話來得容易,但在傳統的社交軟體中找到真正意義上的連結卻不易。好奇海獺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1:1的匿名聊天室,我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探索有趣的話題,而不必擔心語言的障礙或被外型和標籤定義。 為何好
社交中許多行為一微調,改善幅度大到影響終生,語言是其中最輕鬆省力的切入點。
Thumbnail
例如,外向者喜歡說話,內向者卻喜歡透過文字細細的溝通;外向者喜歡一大群朋友熱熱鬧鬧,內向者只喜歡一兩個好朋友深入的交流。 若將自身的能量形容為電池,外向者充電的方式是約一群朋友去KTV高歌,但這對內向者而言卻是極度消耗能量,只會讓他最後精疲力盡。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作者逐漸明白價值交換對於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並且發現有效的社交應該是能夠帶來啟發和思想碰撞的。文章指出了自己的社交風格,並強調了天平的觀念,希望與讀者建立更靠近的互動關係。
Thumbnail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在這個喧囂的社交世界裡,內向者常常感到挫折和困惑。他們與外界的互動常被誤解為冷漠或缺乏興趣,然而實際上,內向者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面對這樣的挑戰,內向者如何社交呢?內向者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克服內心的障礙,建立起豐富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無數社交平台的時代,內向的我們常常感到難以融入。文字的交流比起面對面的對話來得容易,但在傳統的社交軟體中找到真正意義上的連結卻不易。好奇海獺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1:1的匿名聊天室,我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探索有趣的話題,而不必擔心語言的障礙或被外型和標籤定義。 為何好
社交中許多行為一微調,改善幅度大到影響終生,語言是其中最輕鬆省力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