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漫畫的表現難度
漫畫是黑白無聲的,漫畫是分鏡分格需要解讀的,所以在一些表現上漫畫這個載體其實是有些吃虧的。
先舉個同樣很難表述的例子,美食漫畫。
食戟之靈為什麼要誇張成那樣?難道是因為現在大家只知道佐伯俊不知道tosh嗎?將太的壽司為什麼要設計出奇怪的食癖叫好表現?美食獵人為什麼要讓吃到食材之後的影響那麼具體那麼浮誇?
因為味道是完全無法透過紙本傳達的,如果你能透過漫畫吃到味道,那必然是因為你對食材和烹飪手法有所認知,能夠稍微想像實際吃進嘴裡的味道。
所以才要爆衣才要哭,單純冷冰冰講述菜品製程,前中後味,口感如何等等是很難傳達給讀者的。
音樂漫畫當然也是如此。
舉比較多人知道的《琴之森》和《BECK》為例。
《琴之森》是比較偏向美食漫畫那種,該怎麼說呢,幻覺型表現手法。
吃了東西會產生在大海游來游去的幻覺,聽到琴鍵聲之後覺得自己身處戰場砲火之中,雖然並不是全部都如此,但琴之森的聲音想像是直接丟給你畫面輔助思考。
《BECK》的話就著重於情感,這其實是更困難傳達的狀態;但搖滾樂的好處是——作為到現在仍舊不過時的樂種,幾乎每個人在腦中都有既定印象的框架。
這甚至是你只要知道邦喬飛的its my life就可以很隨意套進畫面裡面想像。
(當然實際上每首歌每場表演不完全都是這種情緒,只是可以這樣做。)
而《藍色巨星》雖然偏向《BECK》,但它的表達方式卻更為出色。
譬如人物的情感。
音色如何付諸筆墨終究是寡淡的,可角色互動時的情感和劇情的推進卻是真實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清楚知道這首歌的情緒應該想要如何呈現。
超級自由的爵士樂在這方面有非常大的優勢,我相信原聲帶出來之後每個人對歌曲的不同解讀都會有不同的音色,可最後的音樂應該是一種公約數認定的優秀。
宮本大雖然是個劇情推動放置器,可是周圍的人和遭遇的事件衝突足夠吸引人,於是那些無聲的音樂也就自然地流進了耳朵。
在這方面的優異表現改編成動畫之後依舊出色,而且意象仍然不落俗套,我很喜歡。
。後話
《Blue Giant藍色巨星》真的是套很棒的作品。
他抓住主角的特色,將薩克斯風的風格和氣勢定調得非常完整,宮本大雖然是個機掰人,但隨著故事劇情的發展,你在腦海中的音色想像也會越來越清楚,就是「這樣的人會吹出這樣的音色」那種理所當然的感覺。
而除此之外,對角色的描寫也實實在在是這部的優秀之處。
合理的人物劇情配置讓音樂變得越發清晰,讓人一直想要追看,而且從頭到尾作者都跟宮本大一樣堅定而坦率地畫下去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劇場版真的很棒,是很感動人心的一部電影。
超級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