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夢短想長無影日

    2023/06/21亥時夏至節氣
    古人認為,所謂夏至,"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助陰氣之始至,三以見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也就是陽氣將衰,陰氣始萌,陽光的直射抵達最北,感覺是陽光最親民的一個節氣。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標誌著盛夏季節的開始。 一句情話便與夏至相關: 「這一天,想你的時間最長,夢你的時間最短。」
    ●夏至,風颱(颱風)就出世:夏至後已出梅雨季節而進入颱風季節。​
    ●夏至,愛呷不愛去:形容夏至燠熱,人們慵懶。​
    ●夏至,禾頭空:北部地區水稻正在結實期間,若颳大風便會白穗而成「禾頭空」。​
    ●夏至早晚鋸:中部地區的水稻此時已可收割。​
    ●夏至,種籽齊去:中南部二期作物的種籽,夏至時已全部播種下去。​
    ●西北雨,落不過田岸:入夏常有西北雨,雨勢急區域小,經常田東有雨田西晴。​
    夏至節氣的天氣狀況有預報作用,比如「夏至大爛,梅雨當飯」,「夏至落雨,九場大水」,「夏至落大雨,八月漲大水」,「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等等。 反常天氣同樣有預示作用,比如「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無雲三伏燒」,「夏至不雨天要旱」等等。​
    夏至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一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正午,在北迴線上的地區將會出現「立竿無影」的現象,人們看自己的影子,也會見到一年當中最短的影子(幾乎有瞬間可以甩掉自己的影)。 ​
    不管是東方或西方的文明史,夏至都是最早確立的時間點或節氣之一。一般認爲先民是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夏至。​
    「夏至在古時稱「夏節」或「夏至節」。 時値麥收,有慶祝豐收,祭祖等傳統活動,並納入了古代的祭神禮典。 ​
    《周禮,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目的是爲了清除疫癘,荒年與饑荒。 ​
    《史記,封「禪書》:「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除了隆重的祭神儀式,宋代時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 ​
    《清嘉錄》說:「夏至日爲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意思是在夏至日這天,要按時起居,不能口出誑語罵人,不能剃頭理髮,以免招來惡運或破壞好運。遼代則視「夏至日」爲「朝節」,婦女進彩扇消暑,互贈粉脂香囊驅蚊除汗臭。而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則全國放假一天。​
    跟冬至一樣,夏至也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 在天文學上,夏至是太陽的轉捩點,等夏日這天過後,太陽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縮短。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云:「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
    此外,夏季計日法還包括「三伏天」。 一般來說,三伏天的時長都是30天,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各10天,但今年卻有些特殊,中伏有20天,也就是說,今年的三伏天是“超長版”,有40天。
    三伏天的時長是怎麼計算的呢? 主要是根據「庚日」來計算的,也就是看農曆來確定。 而今年夏至當天就是「庚日」,一個庚日是10天,數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了。 其實這在我國的俗語當中就有說明「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後一庚數末伏」。
    簡單來說,就是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那麼第三個庚日就是7月11日,也就是說,今年是7月11日迎來三伏天的初伏,7月21日迎來中伏,8月10日迎來末伏,8月20日出伏,今年的三伏天也就結束了。今年的三伏天很特殊,是因為今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要知道,夏至日和庚日是同一天的情況在往年並不常見,所以今年的三伏很特殊。 若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下往年的日曆就會發現,庚日一般都會比夏至早幾天或晚幾天,很少有是同一天的。
    除了這個點特殊以外,今年的三伏天還屬於「早入伏」,也就是入伏當天的農曆時間還在五月份。 若是入伏當天的時間在六月份,那麼就屬於「晚入伏」了在我國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曬死牛”,從字面意思來看,早入伏的三伏天會比較涼爽,而晚入伏的三伏天則比較炎熱,能達到曬死牛的程度。這只是古人的一種誇張說法,實際上不管是什麼樣的三伏天,都是很熱的,只不過相對比較而言。
    夏至的物候爲: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爲,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往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而麋屬陰,所以到冬至日角才會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生而鼓腹鳴叫;半夏是喜陰的藥草,生長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半夏生」,生長的是哪部分?實地去看,原來是「半夏生」指的是塊莖。半夏從漢代開始就被人們作爲藥材入藥,大家更在意的是塊莖的生長,在盛夏時節就可以採摘了。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對養生來說,此時的飲食要以清瀉暑熱,增進食慾爲目的。 《呂氏春秋。 盡數篇》:「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名醫孫思邈宣導:「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爲佳」,「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在夏天眾多食材中,薑可能是最重要的,「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還有「男子不可 百日無薑」的說法。 除了飲食,還要注重精神調節,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 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 所謂心靜自然涼,可以多靜坐靜思,排除心中雜念。​
    夏至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養生有「三忌」: 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忌冷水洗浴;忌夜臥貪涼。​
    以夏至日為師:最熱的一天。萬物都可感受陰氣正悄悄而生,告訴我們「亢龍有悔」「物極必反」。極端都不長久,再者,一般我們總認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卻忘了當角度對時,可以是「立竿無影」。事無必然,皆有例外。我們考慮做事是否週全,就看除了必然的規律,是否也能含括例外。三者所謂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是大氣四季自然的變化,之所以為「邪」都是因為「太過」、「太多」,能量超過,或者「非時」。都被養生醫學視之為邪。何況為人做事。怎可不謹慎,隨時提醒自己,在適當的時機提供適當的生長能量才是養生之道,才能利人利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