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名字的心機

2021/06/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24個節氣名字,各個有自己的訊息意思在背後,你讀到了嗎?
您可以選擇閱讀文字或是來聽聽我的Podcast
《線上Podcast收聽🎧》
《自選Podcast平台收聽🎧》
24節氣的命名,古人是有講究的。
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開始的節氣,古人就用了站立的「立」這個字,「立」這個字有豎起來,制定、存在、開始的意思,每個季節開始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全部合起來稱作「四立」。一般大約是每年的2月4日是立春、5月5日是立夏、8月7日是立秋、11月7日是立冬。
另外,古人還用了以至於的「至」這個字,「至」這個字有最、極致,還有到來的意思,所以節氣裡我們知道的「夏至」、「冬至」,合稱「二至」,有夏天和冬天到了極致的意思。夏至,一般會在6月21日。是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這時候北半球白天最長,南半球則是反過來;冬至,通常在12月22日。是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這時候北半球白天最短,同樣的南半球是反過來的情況。
還有「春分」、「秋分」,古人用了「分」這個字來取名,正式因為分這個字,有平分的意思,「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都剛好白天和黑夜是一半、一半的。每年到了這兩個節氣的時候,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黃經分別是0度、180度,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所以白天和黑夜的時間長度相等。通常春分會是3月20日,而秋分是9月23日左右。
中國以農立國,耕種在古代是關係到生活、生存、生死的事情,所以農耕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氣及耕作的時機,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人在這八個節氣上的取名,都是帶有時空、氣溫、日夜變化和進度感覺的,「立」是立起來、開始,「至」是到了最高的情況,「分」則是日子的白天黑夜一樣長。像民間就有諺語說: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只是在現在的工商業時代背景及生活方式裡,大家對這樣的節氣氛圍感淡薄了很多。
24節氣的取名,古人都是花了心思,甚至是巧思的,接下來還有其他的節氣,像是「雨水」,顧名思義就是開始下雨的機率高,而且雨量也會逐次的增多,通常會是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後。
「驚蟄」,會有春雷,而且一定要有這一聲雷聲,蟄伏在土壤裡冬眠的昆蟲動物,才會驚醒過來,才是萬物復甦。這個時候的氣溫會開始明顯感覺到升高了。
「清明」,這個節氣跟節日是一起的,這個節氣取清明之意,就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天氣晴朗,同時氣溫逐漸變得更暖和,草木繁盛,也是賞花的好時節。
「穀雨」,這個時節的雨量會變多,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古人說「雨生百穀」。如果在該下雨的時候,沒有下雨,天氣情況有異常,當年的農作收成就會大受影響,收成不好、不夠,從家庭到國家都是很嚴重的生產力問題。
「小滿」,是春天播種的農作,到了夏季開始結穗,但是還沒有飽滿成熟,只是有些「豐腴」了,所以叫小滿,是不是一個很可愛的節氣名字啊!
「芒種」,指的是帶芒刺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 小暑、大暑」,每年7月7日前後,是小暑,是天氣剛要熱的時候,7月23日前後,則是大暑,是天氣最熱的時候。
「處暑」,「處」有停止、隱退的意思,這個時節的天氣已經開始轉涼,熱到不行的夏天,終於結束了。
「白露、寒露」,這兩個節氣到的時候,氣溫會很明顯的降低,晚上的霧氣會在早上結成露水,而寒露更漸漸的會感受到,天氣帶有寒意了。
「 霜降」,天氣不但繼續變冷,空氣中的水氣,到了晚上溫度下降的時候,還會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
「小雪、大雪」,入冬后開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雪下的程度有多大。小雪在每年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不過在台灣平地,應該是看不到下雪的,我在上海工作的幾年,雖然地處長江流域,就算節氣到了小雪沒下雪,一到了12月大雪的節氣,每年真的倒是都遇到了大雪紛飛。
「小寒、大寒」,這個時候天氣更冷了,小寒這個節氣,像是在預告雖然天氣很冷,但是還沒有到最冷,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通常是1月20日左右。雖然天寒地凍,不過這個時候過年的氣氛漸漸到了,有時候覺得冷一點,才有要過年的感覺~
【節氣民俗與傳說】
古人因為依循的四季變化安排作息,當然也因此演變出一些風土民俗,有些可能因為時代改變,大家已經不記得有這些習俗了,但是有些則還保留到現在。像是:立春-從周代開始,就有迎春的習俗。
在立春之日,天子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城東近郊迎春,要擺設祭祀青帝-句芒,以祈求這年可以五穀豐收。這個習俗發展到唐代,還衍生出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叫「打春」,這個打春的習俗,在古時候還要縣府官方來執行的,打牛的前一天,要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稱之為「立牛」,然好旁邊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喝的假人,叫做「耕夫」,這些都是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最好提前準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
如果「耕夫」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提早到,要早點裝備耕種;要是「耕夫」站在牛後,就表示春令遲到了;如果是假人和土牛並行,則春令適中。在我的家鄉台南,東門城的圓環就還照著古習俗,每年立春的時候都會立著這樣的假人「耕夫」還有一隻假的牛,也真的每年假人的位置會不同,其實每年假牛的顏色也會不同。這些都是希望今年能風調雨順、農作豐收。
另外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成為節日;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根據古書《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寒食節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是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另一個節氣演化成節日的「冬至」,在台灣,我們的習俗是吃湯圓,而且是紅白色的湯圓,幾歲要吃幾顆。但是為什麼北方人卻是吃餃子呢?這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這位「醫聖」而留下來的習俗。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的中醫著作「傷寒雜病論」,是集醫家之大成,他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曾經在長沙當太守,後來辭官回家鄉,開設了醫館為人治病。那年他回家鄉的時候,正是冬天,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面黃肌瘦、飢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到生瘡爛掉了。他讓弟子在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架起了一支大鍋子,大鍋子裡熬煮了羊肉和驅寒的藥材,然後再把羊肉和藥材從鍋子裡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然後管這叫做「嬌耳」。然後再把包好的「嬌耳」丟到羊肉藥湯裡煮熟,分給來求治的人,每人兩隻一對「嬌耳」,一碗熱騰騰的肉湯。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整個人都暖和了起來,兩隻耳朵更是發熱,這凍傷的耳朵就治好了,張仲景就是在冬至那天,捨「嬌耳」醫治鄉親的凍瘡。
後來的人,就學著做「嬌耳」,漸漸的把「嬌耳」叫成了「餃子」。北方人冬天吃餃子,是紀念及感念醫聖張仲景的恩澤。直到今天在南陽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節氣中的穀雨,則有一個淒美的傳說故事: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年輕人的名字就叫「穀雨」,他擅長游泳,水性非常的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大水災,他因為這個本事救出好幾位村民,甚至還冒險救出了一盆牡丹花,之後還拜託花匠師傅好好的照顧這盆牡丹。
後來過了幾年,穀雨的媽媽生了重病,他一邊要照顧母親,一邊要做事養家糊口、賺醫藥費用,日子非常的艱苦。有一天,家裡突然來了位美麗的女子,幫忙穀雨做事和照顧母親,而且每天都來,穀雨和這位美麗的女子日久生情,想向女子提親成家,這時候女子才說明,自己是當年曹州大水災的時候,穀雨救回的那盆牡丹。牡丹仙子跟穀雨約定,明年的四月八日,就嫁到穀雨家。
不過,這時候牡丹仙子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他用權勢武力逼迫牡丹姐妹們,拿出自己身上的花蕊給自己釀藥酒醫病,這些姐妹們不願意取自己身上的花蕊鮮血給壞人治病,結果就通通被禿鷹抓走給關起來了。穀雨知道這件事,歷盡艱辛,冒死闖入禿鷹的巢穴,終於救出了牡丹和她的仙子姐妹,正當大家歡喜重聚的時候,沒想到禿鷹臨死還要抓個墊背的,射出一支暗箭,刺中了穀雨。牡丹她悲憤交加的拿起穀雨的武器,一刀送禿鷹上西天,但是,穀雨卻也傷重沒有了氣息。穀雨以自己的生命,並且是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救了心愛的牡丹和她的姐妹。
這位年輕人生在穀雨這個節氣,也死在這個時候,而且享年只有21歲,穀雨死後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裡,而牡丹和她的姐妹,也從此落地生根在曹州。每到了穀雨的時節,牡丹就會恣情的盛開,來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百花盛開的春天,牡丹是最後開的花。牡丹是象徵富貴的花,不過這個故事最後卻讓人有點鼻酸。
是命理還是歪理,讓我們來好好梳理!塔羅占卜X希臘神話生命數字X DISC識人溝通。外加艋舺龍山寺觀世音靈籤的籤詩故事分享。生命歷程有很多未知和探索,占卜預測是降低風險,提供抉擇是的參考,不是預判自己的人生結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