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二〇三:「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謂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二〇三:「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謂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一般來說傷寒的脈是浮緊的脈,而浮脈代表病在表,緩脈雖然是一息四至,但是跳起來比較弛緩鬆懈,代表腸胃比較虛弱,食慾不佳,雖有表證但是只有一點發熱而已,「手足自溫者,是謂繫在太陰」,手腳的溫度是胃在管的,手腳溫熱代表胃氣足夠。太陰就是指脾臟,「脾寒」代表脾臟功能變差,脾臟會腫大,脾與胃是互為表裡,脾臟功能變弱,就沒有足夠的血熱供給到胃的下方,胃的蠕動變慢,當脾胃受到影響進入太陰證時,看不到熱症,「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病如果進入太陰證,脾主濕,脾臟的濕土太盛的時候,黃色營養無法進入脾臟就會溢出到皮膚上,皮膚就會黃黃的,而小便通暢的話,濕會從小便排掉,皮膚就不會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如果過了七八天,大便很硬的話,這才是真正進入陽明證。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3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腸胃較弱的人得到太陽證,會出現嘔而不欲食,不想吃東西(但還是吃得下),因爲寒束住肌表造成脾陽不宣,心下素有水飲而嘔;而陽明證患者是嘔不能食,吃不下東西,因為腸胃津液傷到了,宿食不能下行而不斷堆積在消化道中,「而反汗出濈濈然者」,一般桂枝湯證患者是不會流大汗的,所以用「反
「傷寒二日」,二日,就是二候,差不多是十四天,「陽明脈大」,一般來說太陽病沒有治好,七天之後就會開始傳經,此時摸到的脈都是很大很扎實,力量很強,彈起來很強,脈形比較大,這是實證的脈(實熱),而「癆脈」也很大,但是用力按下去卻是空空軟軟的,這是虛證的脈(虛熱)。而少陰證的脈是微細的脈,因為裡寒盛,脈管
發汗發太過了,結果病從太陽證轉到陽明證去了,這是太陽陽明,或是發汗沒發透,造成只有部分病邪發掉了,仍有部分病邪在表造成身熱不斷,不停流汗散熱病卻不解,腸胃津液日漸受損而轉成陽明證。所以開汗劑時,過與不及都是不恰當的。倪氏曰:麻黃湯、葛根湯要開得恰到好,不傷到津液又把濾過性病毒排掉,如果怕開不準,可以
「陽明病,外證云何?」,陽明病,外證是什麼樣子呢?「身熱,汗自出」,身體發壯熱,汗一直流出來,津液一直在喪失,「不惡寒,反惡熱也」,陽明無寒證,全是熱證,有寒證的時候一定是在「太陽」和「陽明」之間,為什麼汗一直流出來?因為胃太熱了,胃的津液一直在喪失中,就像太陽把土地烤焦裂開來一樣,會很熱,身體為了
「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一日」可以解釋為剛開始,為何剛開始得到陽明病的時候,不會覺得熱卻仍有點怕冷呢?「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因為病的演進不是瞬間變化,不會馬上從太陽證直接跳到陽明証,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就像影片的轉場特效一樣,太陽證會慢慢消失,陽明證會慢慢
「惡寒何故自罷?」為何本來太陽證怕冷的情況會不見呢?「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如果正確地使用汗法,太陽表證會解掉,但是如果不理它,病邪過了七天之後就會開始傳經,可能傳到陽明、可能傳到少陽,陽明就是胃,五行屬土,是人體免疫力的源頭,病邪在此受到制約,就不會再往下傳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腸胃較弱的人得到太陽證,會出現嘔而不欲食,不想吃東西(但還是吃得下),因爲寒束住肌表造成脾陽不宣,心下素有水飲而嘔;而陽明證患者是嘔不能食,吃不下東西,因為腸胃津液傷到了,宿食不能下行而不斷堆積在消化道中,「而反汗出濈濈然者」,一般桂枝湯證患者是不會流大汗的,所以用「反
「傷寒二日」,二日,就是二候,差不多是十四天,「陽明脈大」,一般來說太陽病沒有治好,七天之後就會開始傳經,此時摸到的脈都是很大很扎實,力量很強,彈起來很強,脈形比較大,這是實證的脈(實熱),而「癆脈」也很大,但是用力按下去卻是空空軟軟的,這是虛證的脈(虛熱)。而少陰證的脈是微細的脈,因為裡寒盛,脈管
發汗發太過了,結果病從太陽證轉到陽明證去了,這是太陽陽明,或是發汗沒發透,造成只有部分病邪發掉了,仍有部分病邪在表造成身熱不斷,不停流汗散熱病卻不解,腸胃津液日漸受損而轉成陽明證。所以開汗劑時,過與不及都是不恰當的。倪氏曰:麻黃湯、葛根湯要開得恰到好,不傷到津液又把濾過性病毒排掉,如果怕開不準,可以
「陽明病,外證云何?」,陽明病,外證是什麼樣子呢?「身熱,汗自出」,身體發壯熱,汗一直流出來,津液一直在喪失,「不惡寒,反惡熱也」,陽明無寒證,全是熱證,有寒證的時候一定是在「太陽」和「陽明」之間,為什麼汗一直流出來?因為胃太熱了,胃的津液一直在喪失中,就像太陽把土地烤焦裂開來一樣,會很熱,身體為了
「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一日」可以解釋為剛開始,為何剛開始得到陽明病的時候,不會覺得熱卻仍有點怕冷呢?「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因為病的演進不是瞬間變化,不會馬上從太陽證直接跳到陽明証,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就像影片的轉場特效一樣,太陽證會慢慢消失,陽明證會慢慢
「惡寒何故自罷?」為何本來太陽證怕冷的情況會不見呢?「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如果正確地使用汗法,太陽表證會解掉,但是如果不理它,病邪過了七天之後就會開始傳經,可能傳到陽明、可能傳到少陽,陽明就是胃,五行屬土,是人體免疫力的源頭,病邪在此受到制約,就不會再往下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春分》3月21日 🛡️春天不論是從氣候或是從自身觀察皆是特徵明顯,木氣生發陽氣升騰,但相對來說身體津液不足、肝鬱氣滯或是脾胃較弱的人,也容易出現以上狀況。 🛡️「節氣的節字,就是竹節之意。」 清末醫家彭子益曾說:「二十四節氣,節與節之間,是滑利的。一到節上,便難過去。」宇
Thumbnail
【中氣】來自兩個方面 《宗氣》肺呼吸之氣 《中氣》脾胃之氣 【衛氣】肺氣與脾胃之氣綜合產生,為保衛身體之氣。 人體的衰退失調往往從陽虛開始,「陽虛」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搗藥編 用實際的例子來比喻解釋: 🔎陽氣熱能不足(陽虛)時,多餘水分化氣向上的能力會變弱(胃氣胃火不夠),中焦脾胃
Thumbnail
人體的衰退,主要原因是陽虛。 陽虛後,化氣向上的能力就弱,舉一個例子好了,如果地上有一盆水,透過太陽的照射,水可以化為氣向上,空氣就不會過於乾燥,人體也一樣.陽的氣化功能好,液態等營養物質都可以化氣向上,滋養輸佈全身。 水能化氣,當然氣也能夠化水,透過排泄或運動排出,因此腎陽的氣化出
Thumbnail
影響人類生命長短(所謂天年)的因素雖然很多, 但是三個關鍵是(一) 自然衰老 (二) 疾病 (三)不可控的意外問題. 因此,推遲衰老與防止疾病就是"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 如此, 甚麼是健康人; (簡單的概念) 應該具備下列的生理特徵: (依據中國古典醫學經典論述)
奇經八脈到底有沒有用? 在醫學院學習階段,每個中醫學生都背過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但是這些穴位到底如何應用,在處理甚麼層次的問題完全沒有涉略 甚至對於奇經八脈的描述也僅止於.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Thumbnail
[中獸醫小知識] 陽虛?陰虛?濕熱?   大家最近是不是有感受到春天升發的肝氣呢?或許毛孩的眼睛比較容易出狀況(肝開竅於目)、或者腸胃不穩定(肝木克脾土),甚至比較愛發脾氣(肝對應怒氣)….😄   在正式介紹食材屬性前,我們先來幫自己的毛孩辨識一下體質的偏性,就會有一個選擇的大方向。不過,
Thumbnail
如何能幫助我們平衡海底輪的能量呢? 一起來看看平衡海底輪/足少陰腎經/腎上腺的負芳對策😊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認為,減重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脾胃」和「痰濕」。 這些因素是有關連性,並會影響人的體重。 什麼是「脾胃」? 中醫學中的「脾胃」是指消化功能和能量代謝的基礎,同時也與人體的免疫力、氣血生成及運行、水液代謝等功能有關聯。 脾胃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人體消化系統的核心。脾臟負責消化、吸收
Thumbnail
《春分》3月21日 🛡️春天不論是從氣候或是從自身觀察皆是特徵明顯,木氣生發陽氣升騰,但相對來說身體津液不足、肝鬱氣滯或是脾胃較弱的人,也容易出現以上狀況。 🛡️「節氣的節字,就是竹節之意。」 清末醫家彭子益曾說:「二十四節氣,節與節之間,是滑利的。一到節上,便難過去。」宇
Thumbnail
【中氣】來自兩個方面 《宗氣》肺呼吸之氣 《中氣》脾胃之氣 【衛氣】肺氣與脾胃之氣綜合產生,為保衛身體之氣。 人體的衰退失調往往從陽虛開始,「陽虛」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搗藥編 用實際的例子來比喻解釋: 🔎陽氣熱能不足(陽虛)時,多餘水分化氣向上的能力會變弱(胃氣胃火不夠),中焦脾胃
Thumbnail
人體的衰退,主要原因是陽虛。 陽虛後,化氣向上的能力就弱,舉一個例子好了,如果地上有一盆水,透過太陽的照射,水可以化為氣向上,空氣就不會過於乾燥,人體也一樣.陽的氣化功能好,液態等營養物質都可以化氣向上,滋養輸佈全身。 水能化氣,當然氣也能夠化水,透過排泄或運動排出,因此腎陽的氣化出
Thumbnail
影響人類生命長短(所謂天年)的因素雖然很多, 但是三個關鍵是(一) 自然衰老 (二) 疾病 (三)不可控的意外問題. 因此,推遲衰老與防止疾病就是"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 如此, 甚麼是健康人; (簡單的概念) 應該具備下列的生理特徵: (依據中國古典醫學經典論述)
奇經八脈到底有沒有用? 在醫學院學習階段,每個中醫學生都背過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但是這些穴位到底如何應用,在處理甚麼層次的問題完全沒有涉略 甚至對於奇經八脈的描述也僅止於.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Thumbnail
[中獸醫小知識] 陽虛?陰虛?濕熱?   大家最近是不是有感受到春天升發的肝氣呢?或許毛孩的眼睛比較容易出狀況(肝開竅於目)、或者腸胃不穩定(肝木克脾土),甚至比較愛發脾氣(肝對應怒氣)….😄   在正式介紹食材屬性前,我們先來幫自己的毛孩辨識一下體質的偏性,就會有一個選擇的大方向。不過,
Thumbnail
如何能幫助我們平衡海底輪的能量呢? 一起來看看平衡海底輪/足少陰腎經/腎上腺的負芳對策😊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認為,減重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脾胃」和「痰濕」。 這些因素是有關連性,並會影響人的體重。 什麼是「脾胃」? 中醫學中的「脾胃」是指消化功能和能量代謝的基礎,同時也與人體的免疫力、氣血生成及運行、水液代謝等功能有關聯。 脾胃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人體消化系統的核心。脾臟負責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