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這次的新書有解釋到,目前投資的典範有兩個,一個是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一個是指數投資。
前者波克夏,投資人只需要買入該公司股票,股神巴菲特就會以他的方法來幫你賺錢。
後者就需要自行研究指數投資的各種方法和原則,遇到問題也要投資人自己處理和解決。
某些投資人可能認為,投資不可能只需要買入波克夏,之後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交給巴菲特就好了。要是巴菲特去世了之後,波克夏還能繼續維持之前的投資績效嗎?
所以一般投資人還是會自己研究如何投資,學習投資的方法,比如指數投資。
最近從臉書看到一個故事,故事中說道,有位投資人2021年買入陸股ETF「寶滬深」的指數基金,買在25元附近,過了2年半,只剩下18元。這位投資人還說,他看過約翰柏格的書,買入指數型ETF就要buy and hold,可是放了這麼久,越放賠越多,該怎麼辦呢?
以這個案例,就是很明顯的,以哲學的方式學習投資。我們一開始是以個人的認知,選擇了一種投資方法作為我們學習的方向和目標。這位投資人選擇了指數投資,然後覺得中國股市跌多應該會反彈,所以選擇了中國這個市場。
當他使用指數投資做為策略,選擇了陸股ETF「寶滬深」。遇到問題之後,開始懷疑這個理論,然後尋找另一位高股息ETF理財專家的協助,希望這位專家提供建議。
我們來討論這個流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投資人第一步,先選擇策略。大家都說買市場大盤,買指數不選個股,所以選擇指數型投資,這沒有什麼問題。有了策略,再來選標的。
第二步,選擇了陸股ETF「寶滬深」。人家說買指數挑市場,現在大陸市場下跌,之後就會反彈,所以買中國指數應該未來有賺頭。"預測市場的未來"這件事情是否符合指數投資的原則,這是各說各話,因為連巴菲特都說要相信美國,不要和美國市場做對。可是指數投資有一件事情是絕對正確的,就是將資金分散買入多家公司。「寶滬深」這個產品並沒有實際持有中國的公司,所以買這個產品只是"感覺上"好像符合指數投資的原則,可是實際上是錯誤的選擇。
「寶滬深」介紹:
再來,第三部,過了兩年之後還是套牢,不是說好的buy and hold嗎?指數投資不是只有一條這個原則,其他分散市場的原則呢?其他股債平衡的原則呢?當一個投資人對於理論一知半解,遇到問題沒有繼續研究理論,反而對理論提出質疑,這一點都不符合科學的精神。舉例來說,我們都做過溶解實驗。當一杯冰水放入砂糖然後攪拌,一開始投入少量砂糖,砂糖都會消失並溶解入水中。老師要學生開始做這個溶解實驗,並觀察其現象。
有一個學生很調皮,砂糖越加越多,這學生發現砂糖開始無法溶解。這時候學生對這個實驗提出質疑:老師,我發現一直加入砂糖,會無法溶解!!這理論有問題!!!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實驗問題出在哪裡吧?答案就是水的溫度。提高水的溫度就可以提高溶解度,只要水的溫度上升,就又可以讓砂糖繼續消失在水中了。
所以,對一個理論一知半解的時候,遇到問題便會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甚至會懷疑理論的真實性。
第四部就是最糟糕的一步了,尋求幫助。當剛剛第三步舉的例子,溶解實驗,當理論出問題的時候,學生會覺得自己有大發現,發現理論出錯,還是你會覺得這學生哪裡沒做好所以實驗出現錯誤?
當然是學生哪裡沒做好,已成典範的科學理論不會出錯的,科學家都是這樣認為的。
只有哲學家會認為一個理論出錯便不需要再學習,應該尋找更好的理論,所以這位「寶滬深」開始尋求高股息ETF的專家的協助。
真正解決「寶滬深」問題的方法,應該是繼續尋求指數投資領域的專家,尋找其他可以解釋「寶滬深」失敗現象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個理論一旦遇到問題就拋棄,尋找下一個理論。這樣一來你只會找到一個又一個出問題的理論,因為沒有一個投資方法是完美,沒有問題,可以解決所有投資問題的。
哲學思維是一個理論遇到問題,就會拋棄理論,尋找下一個理論。
科學思維是一個理論遇到問題,會繼續研究如何以目前理論去解釋這個錯誤,並繼續使用這個理論。
所以在我這次的新書,我想要闡述的就是這樣的投資觀念,指出一般人以哲學思維來做投資決策的盲區,而忽略了真正科學精神之所在。我們以為我們用了科學的方法,就是有科學精神,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希望這篇文章藉由這個例子,能讓讀者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一個理論出問題,就應該淘汰,尋找下一個更好的立論",可能並非最好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