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事情卻感覺不一樣

一樣的事情卻感覺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人類的大腦是很奇妙的東西,會去評斷各種事情加以計算並且整合,然後做出評估和結論。比如最近新的藝人新聞,我就觀察出了幾件事情:


黃子佼和孟耿如年齡相差19歲,男大女小的組合在華人社會好像普遍被接受,男生年齡大女生十來歲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角色換成蕭敬騰娶一個大他14歲的SUMMER,一般人就覺得有種說不出的奇怪了。蕭敬騰30幾歲而已,怎麼娶個快要60歲的老婆呀?

人的大腦不但會覺得奇怪,還會把這種奇怪放大。原本只有差距14歲,一下放大成差距30歲。


再來是男星娶了女經紀人感覺很正常,可是要是女星嫁給男經紀人,可能就會被戴上"培養女星培養到床上"的帽子。


投資上面,肯定也有一樣的現象。因為我們大腦是用相同的方式在處理問題和對事情的看法的。


最簡單的狀況就是,在現金流的美味這篇文章說到的,配息和自己賣股票,是一樣的。

可是我們就會覺得,拿到手上的錢才是真的。


假設一家公司賺錢,不配股息給股東,而把這些錢放在公司裡,會有什麼狀況?答案就是公司現金存量過高。譬如中華電信(或是大台北瓦斯),當中華電信不把獲利配給股東,而放在公司內囤積,這時候會怎樣?這時候中華電信無法將這些錢拿去再賺更多的錢,金錢閒置無法利用,造成資金使用效率降低,這反而是一件壞事。


舉個例子,如果公司的成立就是為了賺錢,一家公司股東投資100元可以賺100,股東再加碼投資1000公司就可以再賺1000,那這就是一家好公司。


可是如果有一家公司股東投入100,公司固定每年賺了100。股東說我將今年的獲利100再投入,你明年可以變成賺200嗎?結果公司說不行,我只能固定賺100,你給我再多錢放在我身上我也只能賺100。這時候大家應該就會覺得這家公司怎麼賺錢能力這麼差,對吧?

為了避免公司的無能被股東批評,公司領導階層就說,我們每年固定配息,發股利給股東。股東拿到錢,突然覺得這家公司好棒,每年發現金給股東。


這就是奇怪的地方。


周星馳主演的食神電影,裡面有這個橋段:

**************************************

食神:我把名字都改了 "爆漿撒尿牛丸"! 要發財就靠它!

鵝頭:你說啊?! 那麼容易發財啊?! 你當我是傻子啊?!

雞姐:(對著鵝頭)我信他! (對著史提芬周)應該怎麼做?

食神:當然是開間店做好它 先賺他第一筆錢

雞姐:(傻笑)嘩! 那不是可以買一套最新的卡拉OK啦?

鵝頭:火雞 你不怕人笑你? 有了錢當然買樓收租了 這才叫高章嘛!

食神:當然了 不過要是換了我 開分店 一間變兩間 兩間變四間 四間變八間 八間以後就上市 上市以後再集資 接著就是炒股票 然後在炒地皮

接著 再分開上市 到時候光是收股息我就削翻了! 哈哈哈哈...

鵝頭:呵呵(白痴狀)

雞姐:你笑? 你明白啊?

鵝頭:倒不是太明白 不過聽起來蠻不錯的 哈哈哈哈哈哈...


**************************************


雞姐只想到身為股東,能夠拿到股利買卡拉OK,這樣才叫做賺錢。雞姐只想到花錢享樂。

鵝頭想到的是,公司賺錢發股利之後,拿賺到的錢去買房收租,錢賺錢。

這兩位都在想,拿到公司股利之後自己要怎麼花這筆錢。可是只有食神想到公司的賺錢能力。

食神想到的是,有錢之後公司不發股利給股東,要將公司獲利再投入,一間店面變成兩間,兩間變四間,最後股票上市炒房炒地皮再拆分.....想到的都是如何讓公司錢賺錢。


所以,你如果相信存股是當一個公司股東長期持有一間優良的公司,身為公司股東,你想要公司穩定賺錢,還是能夠將獲利投入再賺更多的錢?

有人或許會說,投資能穩定賺錢的公司,有什麼不對呢?這就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事情了。我們大腦對於違反我們認知的事情,會加以合理化。比如認為合理的男大女小年齡差距,黃子佼和孟耿如,我們會將19歲的差距縮小到10歲。認為不合理的蕭敬騰和SUMMER,會把14歲的差距放大到30歲,來凸顯這個不合理。我們大腦因為感覺拿到股利的感覺很好,所以嘗試說服自己,投資穩定獲利的公司這件事情沒有錯,腦子開始編造理由說服你自己。

你和朋友合夥開一間飲料店,一個月穩定賺兩萬,你會希望這輩子這家飲料店這樣的獲利就夠了嗎?你應該會希望兩萬變三萬,三萬變四萬,越賺越多吧?所以這家飲料店必須將獲利再投入,然後錢賺錢,創造更多獲利和盈餘。

所以當一家公司將大部分盈餘都配給股東,沒有能力將盈餘再創造更多獲利,這真的是好事嗎?

我們的大腦雖然會幫助我們思考,可是有時候也會誤導我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才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


avatar-img
傻多棒喬飛的沙龍
420會員
452內容數
我喜歡從生活中學習、體驗各種事物並記錄下來我的心得和感想,有點像是寫日記。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驗各種人生的歷練之後,我會回去追蹤並更新我當年寫的文章。看著過去的自己,我覺得這樣很有趣。 "喬飛的生活日誌"最早於2007年在網路建立,歷經過多次blog的搬家,最後2019年落腳於VOCU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傻多棒喬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存股十幾年的人來說,最近幾個月接觸指數投資,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觀念。 我一開始存股,是想找到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項目。股票有風險,所以我買民生事業,比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是中華電信(2412),這類民生需求而且可以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以當年的大台北來說,20元股價可以分配1元股利,然後大台北
各位還記得當初是怎樣克服對於股市的恐懼,開始進入股市開始投資的嗎? 就像小孩子離開家庭,第一次踏進校園,那種擔心害怕的心情,到後來開始習慣並從中學習與找到樂趣。 一開始對於股市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買低賣高,有的人如魚得水樂此不疲,有人遇到挫折而開始存股。我覺得可以把買低賣高當作我們的國小教育,因為容易理
在我們投資的道路上,我們都想要改進以前的缺點,尋求進步。 可是我們真的以正確的方式在進步嗎? 還是我們只是拋棄一個有缺點的方法,然後尋找一個我們"自認為"沒有問題的方法? 譬如這篇文章的作者,從"存金融股"換成"動態平衡策略"。 台大財金系的人,在YT發表各種影片,研究各種財富自由的方法,最後選擇i
以前會想,如果有一天我住在有露台的房子,露台種一株雞蛋花,夏天的傍晚,在雞蛋花下喝著咖啡看著書,吹著風,那感覺應該很好吧? 結果當那天到來,並沒有感覺到什麼。 如果有一天在那個露台上面,可以弄個開心農場,在自己的菜園種些東西,應該感覺會很棒吧? 結果並沒有那麼棒。 如果有一天開了保時捷,就算是等級最
最近AI浪潮來襲,投資人面對NVIDIA股票以及各家配合廠商的股票急速上漲。心中難免會有「想要上車可以卻已經發車」的無奈。 這時候我們應該急著上車以免被落下,還是應該等激情過後再找時機上車呢?會不會一路向上從此不回頭,沒有再上車的時機? 想到這裡,心裡越想越亂,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AI浪潮所帶來的投資
為什麼我們國小畢業之後,必須要接下來唸國中高中,無法國小畢業之後就開始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呢? 大家都應該知道答案吧?因為我們國小畢業那時候年紀還小,無法一下就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必須循系漸進的學習,吸收各種知識,慢慢的隨著我們成長之後,才有可能理解相對論。 可是有人儘管大學畢業,還是無法理解
身為存股十幾年的人來說,最近幾個月接觸指數投資,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觀念。 我一開始存股,是想找到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項目。股票有風險,所以我買民生事業,比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是中華電信(2412),這類民生需求而且可以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以當年的大台北來說,20元股價可以分配1元股利,然後大台北
各位還記得當初是怎樣克服對於股市的恐懼,開始進入股市開始投資的嗎? 就像小孩子離開家庭,第一次踏進校園,那種擔心害怕的心情,到後來開始習慣並從中學習與找到樂趣。 一開始對於股市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買低賣高,有的人如魚得水樂此不疲,有人遇到挫折而開始存股。我覺得可以把買低賣高當作我們的國小教育,因為容易理
在我們投資的道路上,我們都想要改進以前的缺點,尋求進步。 可是我們真的以正確的方式在進步嗎? 還是我們只是拋棄一個有缺點的方法,然後尋找一個我們"自認為"沒有問題的方法? 譬如這篇文章的作者,從"存金融股"換成"動態平衡策略"。 台大財金系的人,在YT發表各種影片,研究各種財富自由的方法,最後選擇i
以前會想,如果有一天我住在有露台的房子,露台種一株雞蛋花,夏天的傍晚,在雞蛋花下喝著咖啡看著書,吹著風,那感覺應該很好吧? 結果當那天到來,並沒有感覺到什麼。 如果有一天在那個露台上面,可以弄個開心農場,在自己的菜園種些東西,應該感覺會很棒吧? 結果並沒有那麼棒。 如果有一天開了保時捷,就算是等級最
最近AI浪潮來襲,投資人面對NVIDIA股票以及各家配合廠商的股票急速上漲。心中難免會有「想要上車可以卻已經發車」的無奈。 這時候我們應該急著上車以免被落下,還是應該等激情過後再找時機上車呢?會不會一路向上從此不回頭,沒有再上車的時機? 想到這裡,心裡越想越亂,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AI浪潮所帶來的投資
為什麼我們國小畢業之後,必須要接下來唸國中高中,無法國小畢業之後就開始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呢? 大家都應該知道答案吧?因為我們國小畢業那時候年紀還小,無法一下就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必須循系漸進的學習,吸收各種知識,慢慢的隨著我們成長之後,才有可能理解相對論。 可是有人儘管大學畢業,還是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