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宮雜談】

【蜀漢後宮雜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人倫禮法的基礎,在於婚姻關係。

這樣講你一定不信。

《三國志》裡頭這麼寫:「易稱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人倫之始,恩紀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紀錄,以究一國之體焉。

記錄了甚麼呢?這一篇記錄了劉備的皇后與皇子,還有劉禪的皇后與太子。

事實上,東漢末年,稱帝稱王建國者,就像曹操說的一樣,不知凡幾。你自然可以找到魏蜀吳三國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陳壽的這個重點,應該很少人注意。

魏蜀吳有后,有合法繼承人,國號也一度有延續過。意思是「國自有禮」。禮是制度,是法律,是文化。

古時候的庶民沒有投票權,但是否遵從政府的制度法律來繼續生活,形成一個國家,很是關鍵。你可以發現,在這個定義底下,王莽的「新」並不能算是一個國家,一個王朝。

老百姓沒有接受他的詔命,直接斷了他的後。

而在我們開始介紹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件事。蜀漢,或是你喜歡叫季漢,總之劉備在巴蜀漢建立的「繼漢」政權,其實「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灾異靡書」。

史,是記錄管理天文曆法,災難變異的單位。

注記,才是記錄朝廷大官皇族言行舉止的部門。

這樣的影響是甚麼呢?簡單說,蜀漢的史料記錄,越接近皇帝這個核心,就會越稀少。是一個皇族大官行事「秘而不宣」的國家。

不過,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大多數的官員,都還是會在外走跳,陳壽要收集這些人的故事傳聞,雖不簡單,也是辦得到。

可後宮就不是這樣了。

特別去到後主劉禪時期,陳壽能記的皇后,就是個名稱,有這麼個人。

對,劉備的資料會豐富點,我們都知道劉備不是在成都皇宮含著金湯匙出生,而是走遍大江南北的戰將。

劉備的老婆,我們叫得出姓氏的有四個:麋夫人,甘夫人,孫夫人跟吳夫人。其中麋夫人並沒有被收錄在皇后傳中。

這個女孩的記錄,基本上只有一條:「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

就這樣,更無其他。

關羽降曹時,一起被抓的嫂嫂有沒有麋夫人?不知道。子龍救阿斗時,也只有保護甘夫人。有沒有投井自盡的麋夫人?也是不知道。

甘夫人作為阿斗生母,照理來說應該比較有地位?

其實並沒有。

剛說,我們叫得出姓氏是四位,實際上劉備娶過的老婆,那是一個「不計其數」。

甘夫人是小沛人士,在「先主臨豫州」的時候,被劉玄德納為妾。這表示當時劉備有大老婆。

注意啦,我們常常因為甘氏生劉禪,劉禪為太子,理所當然的認為甘氏是大老婆。事實上,劉備不管是「當上豫州牧」,或是「進駐小沛」,時間都發生在被呂布從下邳趕出去之後。

沒錯,麋夫人比較早嫁給劉備。

我們整理一下這裡跟老婆比較相關的時間軸。

一,劉備入徐州的時候,本來至少有一個正妻。
二,正妻被呂布抓走,麋竺送妹妹給劉備當老婆。
三,劉備跟呂布談和,關羽與呂布共治下邳,呂布送還妻子給劉備。
四,劉備屯小沛,因為麋竺的金援開始招兵買馬。
五,呂布擔心劉備不軌,出兵攻打,劉備逃亡投降曹操。
六,曹操封劉備為豫州牧,要劉備回去打呂布。
七,劉備戰敗,妻子又被呂布抓走。
八,曹操親征呂布,呂布被抓,劉備得回妻子。
九,劉備叛曹,妻子跟關羽都被曹操抓走。

關羽到底有沒有把妻子帶回去給劉備,史書是沒有答案的。而甘夫人加入劉備軍的時間點,至少在四以後,都是有可能性的。

由於這邊《三國志》都寫「妻子」,就表示劉禪肯定有哥哥或姊姊。

劉備確實有兩個女兒,在荊州大逃亡的時候被虎豹騎抓走。在魏國那邊,也有一個說法是劉備的長子在徐州失散,後來才在漢中回家。基本上他們認為那個才是劉禪,荊州出生的不是。

很亂對吧?

甘夫人的傳記說,「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

但其實先主傳的寫法,呂布數度抓放嫂不是抓放曹,至少都有一個麋夫人或A夫人是活著的。

而從時間點二開始,麋夫人就是「嫡室正妻」了。

相對的,雖然我們都稱甘氏鬼鮫,不是,是夫人。但她生前應該根本沒有「成為夫人」。

甘氏被記為夫人,是劉備稱帝之後的事。更重要的是,這個追封是劉備要死之前才做的事。

這是我常常在講的一個議題:劉禪之所以能夠成為繼承人,是諸葛亮力挺的結果。

劉備尚在時,只是追封甘氏為夫人,並且提出「遷葬於蜀」之議。可還沒動作,劉備就死啦。諸葛亮直接追加攻擊:應追尊為昭烈皇后。跟劉備同諡,並同葬。

這是宣告劉禪的正統,不可質疑。

那你就會發現,直到夷陵之戰,太子劉禪都尚未俱備「嫡長子」的身分。在記錄上,不算那個不知真假是否存在的真長子,都還有劉封、彭羕、劉永、劉理四個競爭者。(彭羕事可參考【劉備的乾兒子二號,龐統的換帖兄弟】

劉永劉理是劉備親生的,而且算庶出,那就意味著他們的母親都不會是吳皇后。是的,吳夫人才是劉備的正牌皇后。她是蜀大將吳懿(本做吳壹)的妹妹,本陳留人,但還沒十三歲就死了老爸。他們的爸爸跟劉焉關係不錯,於是吳家就跟著劉焉入蜀。

劉焉聽說吳氏有富貴之相,欸,這種富貴不是會發大財,都是說妳老公會當天子的意思。所以劉焉就叫兒劉瑁娶了吳氏。這是劉璋的哥哥。不過劉瑁大概在赤壁之戰前後就過世了。

劉備這邊,也差不多在這時候娶了孫氏為夫人,寫孫尚香方便好認點。不過孫劉貌合神離就是這樣,等劉備入蜀又不還荊州,孫尚香就返回吳國,非正式離婚了。

這時候,迎劉備入蜀的那些人,就開始鼓吹他娶吳氏為正妻。

吳懿當時到底多有勢力,沒有直接明顯的記錄。比較合理的推測,應該是廣義東州派在搶位子,挑吳氏只是大家都沒有合適的對象可以進貢給劉備吧。

劉備本來都還覺得,娶同族寡婦不太對,但法正全力支持。這個習鑿齒有說明,法正說服劉備所舉的案例,是為了爭奪繼承權,「事急從權」的情況。

但劉備的情況不是。更進一步讓我們明白,不是劉備要借吳家之力,而是法正吳壹等人要卡劉備政權的高位。

吳氏一開始就是夫人,又為漢中王后,章武元年五月立為皇后 :劉備四月才稱的帝。五月,同時立劉禪為太子,六月則定劉永劉理為王,大餅各自畫好。

劉備過世後,吳皇后又升格太后,一直活到蔣琬過世前一年。以吳懿的軍職與記錄來看,這個太后跟外屬應該都算支持北伐派的。

順帶一提,劉永跟劉理不同母,為劉禪庶弟,意思就是不會是四大夫人甚至更之前的正妻所生。光這些劉備算起來就有七個妻妾,只會更多不會更少了。

劉永是少子,劉理是小子。

劉永跟劉禪一樣,表字都是「公」字輩,而劉理卻字奉孝。這表示劉禪跟劉永的表字,應該都是劉備定的,劉理則否。劉備死時,劉禪虛歲約十七,那劉永大概年紀跟他差不多,頂多就小兩歲吧。

劉理自然小他們較多,記錄上他是西元244年(延熙七年)過世。詔書說他跟他的子孫是「三世早夭」。

這算是個備註我本來也誤會早夭是未成年而亡。

222年,劉理就已經封為梁王。

而古文的用法,其實是「中年早夭」。顏回四十歲死就算早夭。

想說沒甚麼東西扯個皮就一堆,劉禪的都還沒看咧。

不過就像開場說的,劉禪這邊記錄真的少非常非常多。

劉禪的兩個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大張皇后是劉備指定的太子妃,劉禪稱帝十五年後過世,同年小張皇后入宮,立即續絃。

這再給我說一百次,我也會說是荊州派跟皇帝的「緊密結合」。跟張飛的女兒漂不漂亮很難有關連性啦。

不過很妙的是,裴松之在小張皇后的最末,補註了一個李昭儀。

蜀亡之後,小張皇后等後宮都跟著劉禪前往洛陽,但魏國卻下令要把劉禪的後宮發給將軍們。

李昭儀不從:「我不能二三屈辱。」於是自殺。

我很好奇為什麼是「二三」啦。

於是就想起劉禪的一個小故事:大臣劉琰懷疑自己的妻子跟劉禪有染,然後就被殺掉了。

陳壽曰:「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

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劉禪確實有一些非正規收後宮玩女人的動作。

最後,是劉禪的太子劉璿。

劉璿的母親,是大張皇后的侍女。回推起來,劉璿是劉備過世隔年出生的。劉禪如果不是老爸敗戰重病的時候玩侍女,就是一當上皇帝就玩侍女。

是有沒有一毛錢把老爸把老婆放在眼裡?

切,好不容易當上皇帝,享受享受又怎麼了嗎?不要以為當太子當皇帝整個後宮就隨你淫辱。這麼簡單方便做那些事的皇帝就不用特別被記了。

那就這樣。

不對。

還是要說一下,劉禪記錄上有七個兒子。

鍾會鄧艾入侵的時候,太子劉璿死於亂兵之中。北地王劉諶力主死戰到底,但劉禪不納。於是劉諶送還王位璽綬,帶老婆小孩去劉備廟,殺了個乾淨,連自己也殺了。

其他五個兄弟,都跟老爸一起去洛陽樂不思蜀,不過永嘉之亂,還是被殺了個乾淨。唯一活下來的只有劉永的孫子劉玄,逃回蜀地被十六國的李雄他們供起來當神主牌。

大概是這樣。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