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燃燒:當救世主成為一般人,你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命,燃燒》的主角依存於追星

書中主角的生活動力來自於偶像,追蹤偶像的一舉一動,將錢都花在周邊商品,在網路經營粉絲部落格,儘管這些在現代來看並不稀奇,可是主角漸漸地與現實脫軌,愈是痛苦的事發生,愈是把生活重心往追星推,但將自己全託付給一個陌生人所伴隨的危險也極高,最後在偶像的引退,主角的世界也隨之崩潰。
作者宇佐見鈴對時下追星現況的觀察十分深入,我想只要多少有個偶像或喜歡的藝人、歌手,都能在這本書上找到與自己重疊的影子,讀完後也引起了我不少的思考,我想藉由這本書更深入探討追星這件事,帶給我們什麼?

我們為何追星?

不只書中的追偶像,人們追隨明星也十分常見,可能是歌手、政治人物、藝人、Youtuber,我們一定會有些追隨的對象,可能因為他的外表、思想、性格等等原因而成為粉絲。
然而追星本身並非錯誤的行為,「粉絲」在我們的文化中不是負義詞字,不過當投入程度過多,到走火入魔後,便成為了我們口中的「狂粉」,此詞便給我們許多充滿惡意的想像,覺得他們是瘋狂的,盲目而不可理喻。
我認為「狂粉」是過度依賴他人的表現,我們依賴他人,因為這樣比較輕鬆,主角將自己所有的生活都奉獻給偶像,幾乎等於是依存,認為沒有他就活不下去,為他而活,如同逃避,逃離討厭的現實,因為不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是多麼輕鬆且誘人。

依賴過度的風險

不過如此的依賴也帶來龐大的風險,主角在書中說,她會與偶像保持距離,因為不想讓自己失望,自己喜歡的偶像就該是偶像的樣子,不願承認偶像也是一般人,卻又不禁想親近他們,用他們的照片、聲音讓自己與他們重疊,用他們的眼睛看世界,重複他們說的話。
可是偶像是被製造出來的,他們活在幕前,幕後的一切粉絲並不知曉,偶像的形象被定型,方便突出並被記憶下來,但人是會改變的,主角也有發現這件事,只是不願承認而已,而當這空幻的鏡像被打破後,主角長久所建立起以偶像為中心的世界也隨之崩潰。
最後偶像在人氣不停下滑後退出演藝圈,失去偶像的主角認為自己失去活著的意義,甚至想毀滅自己,但最後卻沒下手,我自己挺喜歡此結局的,她被迫回到現實中,不過是依靠的人消失而已,剩下自己生活還是要繼續過,即便匍匐著也需要面對現實。

那麼,自己又是如何?

在書中,主角的家人給我的感覺像是社會的影子,代表著不同聲音,主角因過度依賴他人而失去自我,母親給予她強烈的批判,姐姐給予理解但不認同,但父親的角色十分有趣,儘管給予女兒批評,但她的父親私底下也是個追星族,似乎帶著一絲諷刺。
我想人生中我們多少還是有依賴他人的地方,只是主角尋求的救贖是追星,卻過度依存了,如何保持自我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課題,沒有人能當救世主,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因此在這影響者與粉絲大量共存的時代中,我們必須保有自己的思想與生活意義,否則最慘的結果便是逃避自己的真實而引致崩潰。
avatar-img
3會員
10內容數
喜愛ACG、文學、電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命一般是指支持喜歡的對象或物件。 不一定是實際存在的偶像,也能是二次元的動畫或遊戲角色。 與「迷戀」、「追求」、「親衛隊」等詞彙,在語感上略為不同。 精神層面的涵義上,是粉絲生存的糧食, 也是無法取代的執著與熱情,甚至深植於生活之中。
本文探討偶像崇拜的模式和藝術創作背後的商業利益與平衡,對於社會和娛樂圈中的現象提出了反思和討論。
Thumbnail
這部與其說是批判和諷刺,倒不如說是揭開偶像文化的面紗,讓我們一窺偶像文化下脆弱的粉絲,探討偶像對人的意義,而後提出有別於正常社會、正常倫理外的另一種生存方式……
Thumbnail
「現在我明白了,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啊。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對我已不再重要,因為更重要的是喜歡他的過程。」吳洗娟是這麼認為的。無論是曾經迷戀過偶像、或是迷戀仍是現在進行式的粉絲們,《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像是一片鏡子,真誠地照出了身為粉絲在這段單戀過程時的各種情緒。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追逐外在的偶像或是導師,好像跟著就能得到滋養...。
Thumbnail
偶像消亡的剎那,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 追隨「偶像」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一種自我探索。只是差別在於:我們究竟有沒有實際去行動。 唯有行動,才能夠從盲目的自我探索,到真正的自我實現。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追過星,不管從以前的小虎隊、劉德華到近期的韓星、日星等抑或者是仰慕的運動選手,想必多多少少心中都有景仰或崇拜的那個對象,不管是有名的人還是你身旁的那位,最近看到很多因為偶像談戀愛或結婚結果無力上班的人而有感而發,覺得偶像的力量是這麼厲害。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偶像崇拜症候群的三種類型:娛樂型社交、強烈個人型和瀕臨病態型。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對觀眾來說應該要小心不要過度陷入其中。此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偶像崇拜潔癖症,並以追劇中的個案為例,說明瞭如何因不喜歡偶像的行為而戒劇。這篇文章對偶像崇拜現象進行了深入探討。
Thumbnail
追星人絕對會很有共鳴的一本小說,雖然主軸完全不是在給「追星」這件事製造美好的泡泡。泡泡總是會有破掉的一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命一般是指支持喜歡的對象或物件。 不一定是實際存在的偶像,也能是二次元的動畫或遊戲角色。 與「迷戀」、「追求」、「親衛隊」等詞彙,在語感上略為不同。 精神層面的涵義上,是粉絲生存的糧食, 也是無法取代的執著與熱情,甚至深植於生活之中。
本文探討偶像崇拜的模式和藝術創作背後的商業利益與平衡,對於社會和娛樂圈中的現象提出了反思和討論。
Thumbnail
這部與其說是批判和諷刺,倒不如說是揭開偶像文化的面紗,讓我們一窺偶像文化下脆弱的粉絲,探討偶像對人的意義,而後提出有別於正常社會、正常倫理外的另一種生存方式……
Thumbnail
「現在我明白了,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啊。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對我已不再重要,因為更重要的是喜歡他的過程。」吳洗娟是這麼認為的。無論是曾經迷戀過偶像、或是迷戀仍是現在進行式的粉絲們,《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像是一片鏡子,真誠地照出了身為粉絲在這段單戀過程時的各種情緒。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追逐外在的偶像或是導師,好像跟著就能得到滋養...。
Thumbnail
偶像消亡的剎那,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 追隨「偶像」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一種自我探索。只是差別在於:我們究竟有沒有實際去行動。 唯有行動,才能夠從盲目的自我探索,到真正的自我實現。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追過星,不管從以前的小虎隊、劉德華到近期的韓星、日星等抑或者是仰慕的運動選手,想必多多少少心中都有景仰或崇拜的那個對象,不管是有名的人還是你身旁的那位,最近看到很多因為偶像談戀愛或結婚結果無力上班的人而有感而發,覺得偶像的力量是這麼厲害。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偶像崇拜症候群的三種類型:娛樂型社交、強烈個人型和瀕臨病態型。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對觀眾來說應該要小心不要過度陷入其中。此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偶像崇拜潔癖症,並以追劇中的個案為例,說明瞭如何因不喜歡偶像的行為而戒劇。這篇文章對偶像崇拜現象進行了深入探討。
Thumbnail
追星人絕對會很有共鳴的一本小說,雖然主軸完全不是在給「追星」這件事製造美好的泡泡。泡泡總是會有破掉的一天。